熊召政委員:在歷史文化中尋找精神家園

2020-12-05 人民政協網

馬克思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就了燦爛的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是文化,也是經歷;是精神的啟蒙,也是靈魂的家園。對國家來說以史為鑑,可以興邦;對個人來講,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存修為,知擔當。為何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隔斷歷史,就如同切斷未來。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歸根結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先人們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體系,那裡有我們先祖創造的精神高地,指引今天的我們繼續堅韌前行。文化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才能找到我們未來的去路和精神的家園。

3月7日上午,在文藝界26組,熊召政發言後引發了全場委員的發言高潮,後面每位委員發言前都會提一下熊召政的話。成龍委員說熊老師的發言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

改革推動歷史也根植於歷史

我感覺張居正當時改革發動的契機和面臨的問題,對今天的改革有很多借鑑意義。

記者:剛才文藝界的宗庸卓瑪主動來加您微信,還說希望您多發言,非常喜歡聽您的發言。能讓大家也聽聽您是怎麼說的嗎?

熊召政:我主要是從歷史經驗談了一點我對修憲的意見和看法。監察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鑑可循的,尤其是明朝建立的龐大反腐隊伍和監察制度,其地位還很特殊,六科管六部。因此從黨的反腐到國家反腐,是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非常之時採取必要的制度設計安排也是符合國情需要的。

記者:您是上屆的全國人大代表,本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很多新老委員通過您的發言熟悉您,同樣是參政議政,您怎麼看這兩種職務的轉變?

熊召政:組織上肯定我參政能力強,鼓勵我代表湖北團多發聲,多年來我也一直持續關注文化建設問題,比如我講什麼樣的文化才是我們的血脈,講正統和道統的關係,講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歷史變革等等。這次組織安排我來政協,我想也是希望我在文藝界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記者:這個影響力的自信來自哪裡?

熊召政:來自我的筆。尤其是《張居正》的寫作,讓我知道一個作家的筆有多重。毛澤東當年給丁玲寫過一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的詩中有一句:「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我剛讀到這句話時覺得只是個形容和比喻,後來在我寫張居正的過程中,才強烈感覺到這句話的真意。一個作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正是通過他的作品來完成的。開始寫《張居正》的時候我並沒有在這個高度上準備好,我是寫著寫著就感覺到它的難度,這個難度就在於我心中那個高地。

記者:很多人都是通過這部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歷史小說認識了您,能談談為什麼要寫《張居正》?

熊召政: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講話時,《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東風吹來滿眼春》的文章,緊接著又有一條新聞就是某軍方領導的一句話:軍隊願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非常重。我敏感地思考,難道現在的改革阻力這麼大嗎?我與朋友在深圳的咖啡廳裡聊,他說改革遇到了瓶頸,保守和改革之間在較量。歷史改革中商鞅失敗了,王安石失敗了,光緒也失敗了,唯獨就是一個張居正在他生前是成功的,你可以研究一下。後來我就看了很多有關張居正改革的書籍,我感覺張居正當時改革發動的契機和面臨的問題,對今天的改革有很多借鑑意義:第一,改革都從經濟領域著手;第二,改革的發動機是反腐,先吏治後改革;第三,改革不動搖國本,維持建國以來的政治體制。這幾點與今天改革驚人的相似之處讓我決定寫這個人。

尊重歷史才能獲得不竭動力

我想在我有限的寫作年華中儘量把他們真實地再現給當今的人民,讓大家理解歷史。我想更負責任地把民族的精神表現出來。

記者:您前面提到在寫作《張居正》時,談到您心中的那個高地是什麼?

熊召政:我想做的是如何在關照大歷史中,把主人翁活動的中華民族這個大舞臺,更加豐富多彩地展現出來,這是我的高地之一。第二,這個舞臺是今天的人們能看得懂的,也能感受到這個舞臺的真實性,而不是胡編濫造。第三,這個舞臺對今天的領導者有什麼啟示。當我立下這樣一個高度之後,我才發覺自己筆力不逮。

記者:現在很多文藝創作喜歡寫稗官野史、戲說穿越來博眼球、賺市場,您為什麼非要給自己立這麼一個高度,並堅持從正面來寫歷史人物?

熊召政:我在動筆寫《張居正》時,我的朋友說,你寫這麼一個冷僻的人物,註定失敗。學習研究歷史需要很大量的閱讀,要找到真正的歷史脈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很多人避重就輕,找一些浮光掠影的歷史小情趣的故事戲說穿越,當然也不是說這種形式完全不好。但是我認為我筆下的司馬遷、張騫、張居正、完顏阿骨打,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先賢和脊梁,對他們我們要抱有足夠的敬畏和尊重。所以我想在我有限的寫作年華中儘量把他們真實地再現給當今的人民,讓大家理解歷史。我想更負責任地把民族的精神表現出來。

記者:您剛才提到研究歷史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那從1992年到1997年正式動筆寫《張居正》,這五年您在做什麼?

熊召政:一個歷史小說家,首先要樂意接受這種付出和挑戰,否則他的小說只能是戲說或是不負責的臆想。從1992年開始,我準備了一年的案頭工作,結果一年過去了,我連「門」都沒進去。了解了張居正這個人,還要了解明朝,甚至宋、元幾個朝代的政治形態,太多的東西都要弄清楚,否則哪怕某一句對話就會寫得不自信,讀者就會覺得不真實。出於對歷史的敬畏,我一次次推遲了動筆的時間。這一推遲就是五年,我研究了大量的史記典籍,當我自認為已經吃透,可以動筆的時候,心中還沒有最後的把握。我要找一個歷史學界的大家對話,我要知道我是真正的自信,還是狂妄自大。

記者:對話的結果怎麼樣?

熊召政:當時我找到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對話兩三個問題之後,他問:「你是誰的研究生?」我說:「我自學的」。「真的嗎?」「真的。」之後,他提到的每一個歷史典籍,我對答如流。有些我談及的東西,他還問我這個史料在哪裡發現的。這時,我心裡已經有底了。

在歷史中尋找精神家園

杭州西湖把嶽飛的墓放那裡後,有人講誰還敢在西湖安葬?但是後來南宋的張蒼水葬進去了,晚清的秋瑾也葬了進去,為什麼呢?江山代有英雄出。

記者:寫歷史小說既要有史學家的擔當,也要有文學家的功底,您是如何做到兩者結合的?

熊召政:我寫完《張居正》第一卷後,將書稿分別交給一個下崗工人、大學教授和公務員三人看。第一個還給我書稿的是下崗工人,他說這些雲裡霧裡的東西看不懂。大學教授說你這篇理論性的文章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很好。公務員說您的人物寫得還不錯,但是要耐著性子往下讀。我發現我過於注重歷史的學術性,而忽視了小說的文學性。我果斷從出版社收回書稿,拿到父親的墳前燒掉了,我要重新寫。當第二個《第一卷》寫完又交給他們看後,工人問我,張居正下面這個事會怎麼弄啊?公務員說寫得真好。大學教授說晚上做夢都想著裡面的情景。這時我才自信地與出版社說,我要寫一卷出版一卷。

記者:您說您自小崇拜英雄,您筆下的張居正是您心目中的英雄嗎?

熊召政:我小時候給自己取過一個綽號叫「雄獅」。幼時我就立志要當一名文學家,但是同學們嘲笑我,我為了勉勵自己而取的。杭州西湖把嶽飛的墓放那裡後,有人講誰還敢在西湖安葬?但是後來南宋的張蒼水葬進去了,晚清的秋瑾也葬了進去,為什麼呢?江山代有英雄出。

張居正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成功改革家,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還與他意志中善於忍耐的品格有關。按照清流知識分子的一貫作風,如果自己的建議沒有採用,就會辭官走人。但張居正不是這樣,他繼續忍受寂寞,在次輔的位子上坐冷板凳,等待機會。這種品質為當今我們知識分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我從喧囂的商界回到我的書齋,並且是發自內心地坐冷板凳,也是因為這個簡單的信念和影響,讓我在度過了十年無數個不眠之夜之後,得到了文學界的承認。

記者:您參過軍,下過鄉,你最早發表並獲獎的《獻給祖國的歌》等抒情詩,也表達了您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為什麼後來又轉到寫歷史小說呢?

熊召政:我是詩人出身,但年輕時我喜歡歷史,詩和史結合起來就是史詩,唯其歷史小說才接近史詩。詩不能最終表達我的思考,表達我對這個民族的關注以及憂患和情懷。

在民族精神中尋找文化自信

除了文化的自信外,我們還要有文化自覺,自覺捍衛我們的歷史,文化自覺沒做好,文化自信也建立不起來。

記者:《張居正》之後,您又耗時12年創作多卷本歷史小說《大金王朝》,您為何如此鍾情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

熊召政:創作這部小說源於我去阿城,看過完顏阿骨打的墓後,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嶽飛的故鄉湯陰縣。這兩個對立的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我們承認嶽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那就意味著不承認金國是我們的兄弟和土地,這樣一來這個歷史就擰住了。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中國民族融合史研究。

古人《二十四史》中,有五部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歷史,分別是魏、遼、金、元、清。古人都認他們是正統的一員,中華民族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的稱呼。為什麼今天我們還有人認為他們是異族入侵呢?當被歷史典籍帶入這段歷史中時,又一個謎團呈現出來,為何當時已經處於世界巔峰上的宋朝文明最終被六萬兵馬的大金頃刻覆滅,這不是一個野蠻少數民族戰勝漢民族的簡單表現,而是一個草根的健康且奮發向上的政治集團打敗了腐朽的沒落的醉生夢死的統治集團。

記者: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您如何理解?

熊召政:興國必先興經濟,滅國必先滅文化,文化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每個人不對自己的歷史足夠地尊重和敬畏,我們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胎記,我們就沒有長久自信的來路;如果今天的我們還渾渾噩噩,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沒有熱愛,我們怎麼能確定自己中華民族的身份,怎麼能確定我們是一個優秀偉大的民族;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列祖列宗缺乏必要的了解,對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難缺乏必要的認識,我們又怎麼能知道我們這個民族還能走多遠。

記者:您認為如何在我們的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呢?

熊召政: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文化、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的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階段的建設文化、第二個階段的改革文化,這五個文化支撐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除了文化的自信外,我們還要有文化自覺,自覺捍衛我們的歷史,文化自覺沒做好,文化自信也建立不起來。


相關焦點

  • 《沒有過不去的年》:尋找新的精神家園
    毫不誇張的說,改開40年,我們確確實實把年過沒了,當年那些過年的念想以及興趣點現在早已成為乏味的日常:包一頓餃子,吃一次大魚大肉,買一件新衣服,收幾毛壓歲錢……現在看來尋常至極再難激起一點點的興奮,幾天假期下來,除了花一筆錢和搞一身心疲憊之外一無所得,「過不去的年」不再是物質匱乏的窘迫,其實已經變成精神困境——有些人早已不那麼願意過年了。
  • 守護三江源地區精神家園
    這些依山臨水而建的村落,不僅是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實載體,還承載著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創造,是三江源地區精神家園的現實載體。《宣言》稱,藏族建築文化是中華民族建築體系中山地建築的典範,凝聚著人類極地建築經驗和生態建築智慧。三江源地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族傳統村落捍衛著自然,孕育著文化,銘記著鄉愁,承載著明天。《宣言》倡議,發揚玉樹重建家園的精神,銘記生態報國的責任,勇擔玉樹發展的使命。保護三江源地區民族傳統村落,為藏區傳統村落保護樹一個典範,為藏區人文生態和諧揚一面旗幟,為世代生活在如詩田園中的藏族人民耕一片民生福田。
  • 譚繼和:少城老天地與蜀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明有上百萬年的文化根系,有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有5000年以上文明古國的歷史。作為中華文明中一種有特色的地域文明,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三千年城址不遷,二千五百年城名不變,這在世界歷史都市之林中也是僅見的。所以,成都是生活中國的歷史標本,寬窄巷子街區則是現實的樣板,所以,「最中國」。我就從這個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底講起,以「老」字開篇。
  • 對於古老神話「東北歷史薩滿文化」?是純粹的精神文化,還是?
    原始薩滿精神,是以部落形式存在此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東北長白山的歷史書籍,其中戰國和西漢初成書的《山海經大荒北經》。書中提到:「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純粹的精神文化,與生產勞作息息相關,在古代的時候人民通過日常生產,生活遇到的一些困惑,祈禱神明得到對應的解釋。從而變成激勵人民前進的力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激勵,那麼這些形式中尤其突出的就是薩滿文化,在薩滿祭祀中,就是能夠吧這種精神激勵提現到某種形式之中,通過祭祀活動,來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前進向上精神。
  • 保護母語,就是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保護母語,就是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2014年02月17日 16:08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元 字號 內容摘要: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
  • 軍史場館 | 戍邊衛士的「精神家園」,請您來參觀
    在守疆衛土中披堅執銳一座軍史場館就是一座精神家園鮮花挽幛映白雪,敬獻戍邊英雄魂在莊重的《獻花曲》中,是集教育、展示、宣傳於一體的紅色殿堂是鑄魂育人的文化陣地也是未來的奠基人我們一定銘記歷史
  • 修復遮風避雨的精神家園(薪火相傳)
    千年的庇護,廊橋已成為泰順人文歷史的載體,成為泰順人精神的家園。2016年9月15日,在颱風「莫蘭蒂」的狂風暴雨中,文興橋、薛宅橋、文重橋三座國保廊橋接連被洪水衝垮。如何在短時間內對損毀廊橋進行科學有序的修復,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涅槃重生,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具有較強專業性及複雜性的社會系統工程。
  • 尋找歷史記憶中的華嚴石
    1 羅浮山中說華嚴《太平寰宇記》中說「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裡,有塔一峰孤嶼,半浸江中,麓有亭名故址,與孤嶼相望」。甌北羅浮龜蛇二山是我們溫州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記得十幾歲剛學會騎車時,我們常騎車去龜山蛇山遊玩撿磚頭,磚頭上有羅浮林氏塔磚等字樣。幾十年前的荒郊田野已經是今日繁華市井,歷史進程僅僅是短短的幾十年,我們這代70後卻已過去了半生。
  •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2018年01月15日 15:44 來源:文藝報 作者:熊育群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 神仙樹下聽故事 見證歷史傳文化
    不過這些猜測倒是給神仙樹社區蒙上一層別有韻味的神秘面紗,在世人樂此不疲的討論中,傳說中的神仙樹煥發出蓬勃生機。這就是芳草街街道以天府文化為媒介,找準與居民需求的契合點,堅持打造文化新高地,讓居民留住鄉愁、記下歷史、傳承根脈。
  • 解州關帝廟 一部忠義文化的歷史教科書
    初秋時節,記者來到解州關帝廟參觀遊覽,深切感受了關公忠義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個始創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關帝廟,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整座廟宇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因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歷史最悠久而號稱「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 "史努比"將登大銀幕 做動畫要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
    原標題:「做動畫要尋找自己的歷史文化」   導演史蒂夫從當天曝光的5個片段中可拼湊出影片的故事脈絡。《史努比:花生大電影》主要講述總是鬧出一堆笑話的花生角色查理·布朗有了暗戀的「紅髮小女孩」,如何獲得對方的注意是影片的一大看點,而史努比也將自己的幻想能力升級,變成王牌飛行員,還邂逅了漫畫版中曾提到但從未現身的夢中情人「菲菲」。   史蒂夫·馬蒂諾認為,《花生漫畫》最早是給大人看的。
  • 全球化時代:如何防"精神貧血" 自信的文化善於自省
    □自信的文化是善於自省、善於創造的文化       對話嘉賓:王 蒙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      記者:建設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家園」,是這一段時期從上到下關注的話題,避免「精神貧血」也是共同的呼籲。
  • 範立君 賈寶庫 | 「闖關東」精神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東北史、滿族歷史文化研究。賈寶庫吉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摘 要:「闖關東」精神孕育於長達三百年之久的「闖關東」運動中,是中國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12月1日人民日報)  不忘本來,才能更清楚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開創未來。
  • 點亮道德明燈 共築精神家園
    書中講到共產主義成為老一輩革命家共同選擇的故事:1936年,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數次講話中提到,他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周恩來在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之時說:「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在炮火連天的歲月裡,老一輩革命家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奮鬥,最根本的力量源自內心的理想信念,來自馬克思主義信仰。
  • 在鄉村,尋找失落的家園
    鄉村是我們的家園。村子是典型的村子。高高的寨牆,石板鋪就的街巷,高低不平。幾縷炊煙,幾盤石碾,幾聲嘹亮的叫賣聲以及雞鳴狗吠,活躍了整個村子。小路的兩邊就是廣闊的原野,田裡生長著茁壯的高粱,纖纖的穀子,碧綠的大豆,一節比一節高的芝麻,以及在我們生活中佔重要位置的地瓜。只要能把地瓜的秧苗栽下去,它就會生長,只要有那麼一場雨,地瓜秧就會沿著土地蔓延,時不時紮下根去,汲取大地的營養,密密的葉子,在風中搖曳著,承受著明晃晃的陽光。原野在農人的愜意中,一天比一天飽滿。路好像沒有盡頭。
  • 一個療傷止痛的港灣,一個尋找自我的精神家園:黃姚古鎮
    那是一本遺失了千年的詩集,是一個療傷止痛的港灣,是一個尋找自我的心靈家園。當工作不堪重負,當生活四面楚歌,當思想陷入迷宮,黃姚古鎮就是一個可以投奔的地方。她以自己的古樸寧靜、大度包容,如慈母張開雙臂擁抱負傷歸來的遊子。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正義論與德性論之爭,在精神哲學意義上是倫理與道德之爭,離開精神的家園和精神哲學的理論體系,它可能就是一場難有結果的論爭,因為它從開始便陷入社會倫理與個體道德的精神糾結,陷入社會至善與個體至善相互期待然而卻永遠難以相互滿足的價值圍城。擺脫糾結,必須在精神哲學中還原倫理—道德的辯證生態,建立倫理道德及其倫理學理論的「形態觀」。
  • 紀錄片《中國》開播:在偉大歷史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淵源
    紀錄片《中國》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8K高清晰度的拍攝也顯示出出品方的目標和「野心」,盼望《中國》能夠領跑歷史紀錄片的新道路,為後來者提供標準更高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