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就了燦爛的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是文化,也是經歷;是精神的啟蒙,也是靈魂的家園。對國家來說以史為鑑,可以興邦;對個人來講,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存修為,知擔當。為何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隔斷歷史,就如同切斷未來。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歸根結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先人們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體系,那裡有我們先祖創造的精神高地,指引今天的我們繼續堅韌前行。文化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才能找到我們未來的去路和精神的家園。
3月7日上午,在文藝界26組,熊召政發言後引發了全場委員的發言高潮,後面每位委員發言前都會提一下熊召政的話。成龍委員說熊老師的發言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
改革推動歷史也根植於歷史
我感覺張居正當時改革發動的契機和面臨的問題,對今天的改革有很多借鑑意義。
記者:剛才文藝界的宗庸卓瑪主動來加您微信,還說希望您多發言,非常喜歡聽您的發言。能讓大家也聽聽您是怎麼說的嗎?
熊召政:我主要是從歷史經驗談了一點我對修憲的意見和看法。監察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鑑可循的,尤其是明朝建立的龐大反腐隊伍和監察制度,其地位還很特殊,六科管六部。因此從黨的反腐到國家反腐,是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非常之時採取必要的制度設計安排也是符合國情需要的。
記者:您是上屆的全國人大代表,本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很多新老委員通過您的發言熟悉您,同樣是參政議政,您怎麼看這兩種職務的轉變?
熊召政:組織上肯定我參政能力強,鼓勵我代表湖北團多發聲,多年來我也一直持續關注文化建設問題,比如我講什麼樣的文化才是我們的血脈,講正統和道統的關係,講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歷史變革等等。這次組織安排我來政協,我想也是希望我在文藝界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記者:這個影響力的自信來自哪裡?
熊召政:來自我的筆。尤其是《張居正》的寫作,讓我知道一個作家的筆有多重。毛澤東當年給丁玲寫過一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的詩中有一句:「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我剛讀到這句話時覺得只是個形容和比喻,後來在我寫張居正的過程中,才強烈感覺到這句話的真意。一個作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正是通過他的作品來完成的。開始寫《張居正》的時候我並沒有在這個高度上準備好,我是寫著寫著就感覺到它的難度,這個難度就在於我心中那個高地。
記者:很多人都是通過這部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歷史小說認識了您,能談談為什麼要寫《張居正》?
熊召政: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講話時,《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東風吹來滿眼春》的文章,緊接著又有一條新聞就是某軍方領導的一句話:軍隊願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非常重。我敏感地思考,難道現在的改革阻力這麼大嗎?我與朋友在深圳的咖啡廳裡聊,他說改革遇到了瓶頸,保守和改革之間在較量。歷史改革中商鞅失敗了,王安石失敗了,光緒也失敗了,唯獨就是一個張居正在他生前是成功的,你可以研究一下。後來我就看了很多有關張居正改革的書籍,我感覺張居正當時改革發動的契機和面臨的問題,對今天的改革有很多借鑑意義:第一,改革都從經濟領域著手;第二,改革的發動機是反腐,先吏治後改革;第三,改革不動搖國本,維持建國以來的政治體制。這幾點與今天改革驚人的相似之處讓我決定寫這個人。
尊重歷史才能獲得不竭動力
我想在我有限的寫作年華中儘量把他們真實地再現給當今的人民,讓大家理解歷史。我想更負責任地把民族的精神表現出來。
記者:您前面提到在寫作《張居正》時,談到您心中的那個高地是什麼?
熊召政:我想做的是如何在關照大歷史中,把主人翁活動的中華民族這個大舞臺,更加豐富多彩地展現出來,這是我的高地之一。第二,這個舞臺是今天的人們能看得懂的,也能感受到這個舞臺的真實性,而不是胡編濫造。第三,這個舞臺對今天的領導者有什麼啟示。當我立下這樣一個高度之後,我才發覺自己筆力不逮。
記者:現在很多文藝創作喜歡寫稗官野史、戲說穿越來博眼球、賺市場,您為什麼非要給自己立這麼一個高度,並堅持從正面來寫歷史人物?
熊召政:我在動筆寫《張居正》時,我的朋友說,你寫這麼一個冷僻的人物,註定失敗。學習研究歷史需要很大量的閱讀,要找到真正的歷史脈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很多人避重就輕,找一些浮光掠影的歷史小情趣的故事戲說穿越,當然也不是說這種形式完全不好。但是我認為我筆下的司馬遷、張騫、張居正、完顏阿骨打,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先賢和脊梁,對他們我們要抱有足夠的敬畏和尊重。所以我想在我有限的寫作年華中儘量把他們真實地再現給當今的人民,讓大家理解歷史。我想更負責任地把民族的精神表現出來。
記者:您剛才提到研究歷史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那從1992年到1997年正式動筆寫《張居正》,這五年您在做什麼?
熊召政:一個歷史小說家,首先要樂意接受這種付出和挑戰,否則他的小說只能是戲說或是不負責的臆想。從1992年開始,我準備了一年的案頭工作,結果一年過去了,我連「門」都沒進去。了解了張居正這個人,還要了解明朝,甚至宋、元幾個朝代的政治形態,太多的東西都要弄清楚,否則哪怕某一句對話就會寫得不自信,讀者就會覺得不真實。出於對歷史的敬畏,我一次次推遲了動筆的時間。這一推遲就是五年,我研究了大量的史記典籍,當我自認為已經吃透,可以動筆的時候,心中還沒有最後的把握。我要找一個歷史學界的大家對話,我要知道我是真正的自信,還是狂妄自大。
記者:對話的結果怎麼樣?
熊召政:當時我找到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對話兩三個問題之後,他問:「你是誰的研究生?」我說:「我自學的」。「真的嗎?」「真的。」之後,他提到的每一個歷史典籍,我對答如流。有些我談及的東西,他還問我這個史料在哪裡發現的。這時,我心裡已經有底了。
在歷史中尋找精神家園
杭州西湖把嶽飛的墓放那裡後,有人講誰還敢在西湖安葬?但是後來南宋的張蒼水葬進去了,晚清的秋瑾也葬了進去,為什麼呢?江山代有英雄出。
記者:寫歷史小說既要有史學家的擔當,也要有文學家的功底,您是如何做到兩者結合的?
熊召政:我寫完《張居正》第一卷後,將書稿分別交給一個下崗工人、大學教授和公務員三人看。第一個還給我書稿的是下崗工人,他說這些雲裡霧裡的東西看不懂。大學教授說你這篇理論性的文章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很好。公務員說您的人物寫得還不錯,但是要耐著性子往下讀。我發現我過於注重歷史的學術性,而忽視了小說的文學性。我果斷從出版社收回書稿,拿到父親的墳前燒掉了,我要重新寫。當第二個《第一卷》寫完又交給他們看後,工人問我,張居正下面這個事會怎麼弄啊?公務員說寫得真好。大學教授說晚上做夢都想著裡面的情景。這時我才自信地與出版社說,我要寫一卷出版一卷。
記者:您說您自小崇拜英雄,您筆下的張居正是您心目中的英雄嗎?
熊召政:我小時候給自己取過一個綽號叫「雄獅」。幼時我就立志要當一名文學家,但是同學們嘲笑我,我為了勉勵自己而取的。杭州西湖把嶽飛的墓放那裡後,有人講誰還敢在西湖安葬?但是後來南宋的張蒼水葬進去了,晚清的秋瑾也葬了進去,為什麼呢?江山代有英雄出。
張居正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成功改革家,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還與他意志中善於忍耐的品格有關。按照清流知識分子的一貫作風,如果自己的建議沒有採用,就會辭官走人。但張居正不是這樣,他繼續忍受寂寞,在次輔的位子上坐冷板凳,等待機會。這種品質為當今我們知識分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我從喧囂的商界回到我的書齋,並且是發自內心地坐冷板凳,也是因為這個簡單的信念和影響,讓我在度過了十年無數個不眠之夜之後,得到了文學界的承認。
記者:您參過軍,下過鄉,你最早發表並獲獎的《獻給祖國的歌》等抒情詩,也表達了您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為什麼後來又轉到寫歷史小說呢?
熊召政:我是詩人出身,但年輕時我喜歡歷史,詩和史結合起來就是史詩,唯其歷史小說才接近史詩。詩不能最終表達我的思考,表達我對這個民族的關注以及憂患和情懷。
在民族精神中尋找文化自信
除了文化的自信外,我們還要有文化自覺,自覺捍衛我們的歷史,文化自覺沒做好,文化自信也建立不起來。
記者:《張居正》之後,您又耗時12年創作多卷本歷史小說《大金王朝》,您為何如此鍾情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
熊召政:創作這部小說源於我去阿城,看過完顏阿骨打的墓後,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嶽飛的故鄉湯陰縣。這兩個對立的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果我們承認嶽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那就意味著不承認金國是我們的兄弟和土地,這樣一來這個歷史就擰住了。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中國民族融合史研究。
古人《二十四史》中,有五部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歷史,分別是魏、遼、金、元、清。古人都認他們是正統的一員,中華民族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的稱呼。為什麼今天我們還有人認為他們是異族入侵呢?當被歷史典籍帶入這段歷史中時,又一個謎團呈現出來,為何當時已經處於世界巔峰上的宋朝文明最終被六萬兵馬的大金頃刻覆滅,這不是一個野蠻少數民族戰勝漢民族的簡單表現,而是一個草根的健康且奮發向上的政治集團打敗了腐朽的沒落的醉生夢死的統治集團。
記者: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您如何理解?
熊召政:興國必先興經濟,滅國必先滅文化,文化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每個人不對自己的歷史足夠地尊重和敬畏,我們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胎記,我們就沒有長久自信的來路;如果今天的我們還渾渾噩噩,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沒有熱愛,我們怎麼能確定自己中華民族的身份,怎麼能確定我們是一個優秀偉大的民族;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列祖列宗缺乏必要的了解,對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難缺乏必要的認識,我們又怎麼能知道我們這個民族還能走多遠。
記者:您認為如何在我們的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呢?
熊召政: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文化、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的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階段的建設文化、第二個階段的改革文化,這五個文化支撐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除了文化的自信外,我們還要有文化自覺,自覺捍衛我們的歷史,文化自覺沒做好,文化自信也建立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