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7日 16:08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元
字號內容摘要: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據統計,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大約2000種語言有書面文字, 96%語言的使用者只佔世界人口的4%,超過1000種語言處於極度瀕危和嚴重瀕危狀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繪製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顯示:印度共有196種語言瀕臨滅絕,是瀕危語言最多的國家。科技巨頭谷歌公司也加入瀕危語言的挽救行列,啟動了「瀕危語言計劃」,旨在保護不足千人使用的3054種瀕危語言。確立官方語言、編寫多語教材、創建「有聲字典」、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瀕危語言語料庫和增加語言保護領域的科研立項等都是保護母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母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瀕危語言;遺產;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多樣性;語種;保護;紀念活動
作者簡介:
第15個「國際母語日」就要來臨,世界各地將舉辦各種紀念活動;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當地語言促進世界公民意識:聚焦科學」。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第30屆大會上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其目的在於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倡議指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少數民族兒童在學習母語
「國際母語日」宣傳畫
母語既是一個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母語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據統計,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大約2000種語言有書面文字,96%語言的使用者只佔世界人口的4%,超過1000種語言處於極度瀕危和嚴重瀕危狀態。其實早在1991年,美國知名語言學家麥可 克勞斯教授在美國語言學會的年會上就發出過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類語種滅絕了,那麼語言學就是歷史上惟一一門看著自己消失的學科。」當時他預測,世界上的語言有一半將會在一個世紀內逐漸消失。現在他的警世預言正在被驗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繪製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顯示:印度共有196種語言瀕臨滅絕,是瀕危語言最多的國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瀕危語言數量分別為192種和147種。
在母語遺失方面,澳大利亞是全球最為嚴重的國家。在澳大利亞人的語言遺產中,有95%已消失殆盡。由於受殖民運動的影響,土著語大幅度減少,現在普及下來的是白人殖民者留下的澳大利亞土著口音英語。在白人到來之前,澳大利亞大概有250種語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種,如今卻只剩下不到50種。
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中國也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正處於瀕危狀態。據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開教授介紹,有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於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滿語、畲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這些語言面臨的傳承情況最為嚴峻。雲南的子君語和臺灣的巴宰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中國「極度瀕危」的語言。貴州的木佬語目前僅有一個90多歲的老人會說,已是名副其實的垂危語言。
人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不僅僅是工具,而就是存在本身。德國知名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教授在《通向語言的道路》一書中就指出:「語言乃存在之家園。」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 博科娃博士呼籲國際社會關注瀕危語言,保護語言及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平等和包容發展。她指出,「語言多樣性是我們的共同遺產;它也是一種脆弱的遺產。」許多有識之士認為:保護母語,就是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也是守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無論是對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還是對全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目前,一些國家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英國的威爾斯語、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語和加拿大的印第安語得到較好保護。最近,美國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名校都積極開展瀕危語言的研究和資料保存工作。科技巨頭谷歌公司也加入瀕危語言的挽救行列,啟動了「瀕危語言計劃」,旨在保護不足千人使用的3054種瀕危語言。另外,還有不少熱心人士義務參加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有關專家認為,人類對母語的保護仍需加大力度;確立官方語言、編寫多語教材、創建「有聲字典」、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瀕危語言語料庫和增加語言保護領域的科研立項等都是保護母語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民族語言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目前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民族語言重要性的認識。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所言: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其社會使用功能正處於逐漸弱化或消失的危險境地;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作者:法國巴黎第九大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