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有了鳥樣!三隻白頭鵯鳥的成長影像(組圖)

2021-01-14 東方網

原標題:12天,有了鳥樣!三隻白頭鵯鳥的成長影像(組圖)

5月20日,發現一窩鳥蛋,經查正為白頭鵯。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5月20日上午,我聽聞坪山新區的綠化養護人員說,在光祖中學的花壇綠化帶裡有一個鳥巢,其中有4顆鳥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我馬上拿起相機趕到花壇附近,找到了他們所說的鳥巢。在看到4顆鳥蛋安靜地躺在鳥巢後,腦海裡就冒出一個念頭,要用鏡頭記錄下這幾隻白頭鵯鳥的成長影像,這可是一個觀察鳥兒成長的好機會。

  在開始觀察的前兩天時間裡,鳥蛋沒有什麼動靜。等到了第三天,即5月23日,我驚喜地發現有3隻小鳥破殼而出。「當時3隻小鳥都還沒有睜眼,剩下的一顆鳥蛋沒有任何動靜,因為擔心打擾小鳥的生活,我拍完照片就立刻離開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便用鏡頭完整地記錄了小鳥成長的全部過程。

  新聞辭典

  白頭鵯(音:bēi)(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裡。性活潑、不甚畏人。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深圳晚報特約攝影師 黃志)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5月23日,孵出3個小傢伙。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5月26日,「老四」夭折了。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5月28日,嗷嗷待哺。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5月31日,有模有樣。

  一般的幼鳥剛孵出殼後都不能獨立生活,就像這三胞胎白頭鵯鳥。身上的絨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剛出生的小鳥,眼睛不能馬上睜開, 耳朵可以聽到, 但是站不起來。雛鳥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會張口求食,完全要留在巢內,等著父母來餵養。

6月2日,出窩啦!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館有芒果樹,引來白頭鵯
    近日,在上海植物園展覽溫室(一)內,有一株芒果樹Mangifera indica上居然有一隻白頭鵯(bēi)Pycnonotus sinensis媽媽做窩下蛋了,這可讓工作人員欣喜不已。在對新成員們到來滿懷欣喜的同時,大家也翹首以待小鳥寶寶的破殼而出。
  • 白頭鵯
    春夏季節,常是三五隻、十多隻一起活動。秋冬時節,則聚結成二三十隻的大群,呼呼啦啦地在林間穿越覓食,遊玩嬉戲。據說白頭鵯和麻雀、綠繡眼被稱為「城市三寶」,我感覺近年來城裡白頭鵯數量越來越多,種群發展似乎有趕超麻雀的趨勢。  在我國,白頭鵯古已有之。
  •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頭鵯
    歌唱者是觀鳥人士最喜歡的一種鳥,名叫白頭鵯(音:bēi),大名為「Pycnonotus sinensis」,號白頭翁。循著聲音,不用望遠鏡,你就能很容易在樹枝上發現它,3、5個成群或者1、2個站在樹枝上放聲歌唱。剛已進入農曆庚子鼠年,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得不「宅」在家裡,越發想念這些老朋友的歌聲。北京的秋季 白頭鵯最愛大柿子白頭鵯是雀形目鵯科的中等體型鳥類,鳴禽。
  • 行道綠化樹長勢好,引來白頭鵯來安家育雛
    揚子晚報網6月18日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近日,在南京鼓樓區幕府西路道路旁綠化樹叢中,來了兩隻白頭鵯夫婦,它們在綠化樹叢中飛來飛去,開始築窩安家,不時在冬青樹叢內叼著塑料繩子飛向花枝上,並用白塑料繩纏繞在枝杈上固定後,再用茅草編織成一個小碗大的窩。
  • 白頭翁和白頭鵯是一種鳥類嗎?你聽一下它的鳥叫聲就明白了
    白頭鵯亞成鳥野外觀鳥:當你在野外觀鳥時,發現有的鳥外形和鳥叫聲都像是白頭鵯這種鳥類。這就是說,白頭鵯和白頭翁其實就是一種鳥類,只是一個是成年鳥,一個是亞成鳥。唯一能確認的方法就是它們的鳥叫聲了,只要叫聲一樣,就是一種鳥類了。
  • 鳥類攝影——飛行中的白頭鵯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臺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於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
  • 十五年後的白頭鵯幼崽
    ﹀﹀﹀白頭鵯「這是一隻白頭鵯啊…」我有些顫抖地接過阿婆手裡還有些禿毛的小傢伙。五分鐘前,在陽臺上澆花的我被樓下阿婆急匆匆地逮著喚下樓。阿婆湊過去才發現這傢伙叼了只小鳥,急忙搶下,找我來看看還有沒有救。當時正是繁殖期的尾巴,這差不多是夏天前最後一波出巢的小白頭鵯了吧。小傢伙背上都是剛冒尖的羽管,沒長全的灰綠色覆羽和飛羽溼噠噠地粘在一起,跟著翅膀的主人一起微微顫抖。我檢查了一下,除了背部和腿上顯而易見的牙印,沒有其他的傷口,看起來是沒有撲咬掙扎的過程(也可能還沒能力掙扎)。
  • 「變異」不自卑 廈門東坪山一白頭鵯追愛有絕招
    本以為這是鳥類間普通的求偶故事,仔細一瞧才發現,這隻雄性白頭鵯與眾不同,全身羽毛髮白,就像患上白化病。「我們觀察這隻白化白頭鵯快一年了,一直在探究白化對白頭鵯有何影響。」廈門觀鳥協會成員、資深觀鳥人士凌飛鶴說。上周,攝影記者兩次前往東坪山,記錄下白化白頭鵯的求偶畫面。求偶 一鬧二跳三抖動在東坪山的一個小村莊裡,有一隻白化的雄性白頭鵯。
  • 城市常見鳥類之白頭鵯
    >
  • 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樂樂,今天樂樂要給大家講的內容就是關於白頭鵯的生活習性,以及我們要如何去飼養它們,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白頭鵯是什麼鳥,它還有一個別名就是(白頭翁),相信大家現在知道它什麼鳥了把。好了,下面樂樂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關於它的一些知識。身體特徵 體長16 ~22 釐米,體重26 ~43 克。
  • 震旦鴉雀、白頭鵯、灰喜鵲哪個最適合當上海「市鳥」
    白頭鵯在業內呼聲很高  如果要評選上海市鳥,震旦鴉雀是不是最合適的選擇?對於上述兩位政協委員的建議,有熟悉鳥類的專家和愛好者持有不同意見。  「我認為,如果一定要評選市鳥,那麼,這種鳥至少要具備兩大特徵。」上海野鳥會總幹事姚力告訴記者,第一,需要是長期生活在上海本地的「留鳥」,而不是過境的「候鳥」;第二,大部分市民都能親近到,能看到它們。
  • 為何白頭鵯巢中的雛鳥會一夜之間消失?是被轉移了還是慘遭毒手?
    大家可以看到,滬鳥四大金剛中只有白頭鵯入選了十大最受歡迎鳥類名單。其實這兩個名單的類型也並不相同,四大金剛都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鳥類,像珠頸斑鳩這樣不把自己當外人(鳥)的,甚至還佔領了人類建築物的陽臺、空調外機等位置進行築巢繁殖。
  • 白頭鵯小區安家 居民防貓保安全
    【白頭鵯小區安家 居民防貓保安全】   南京鼓樓區煤炭港小區的居民吳先生說,這些白頭鵯是上個月才「搬」來的,剛搬來沒幾天,白頭鵯媽媽就產下4枚鳥蛋。這4枚呈現出豆沙紅色的鳥蛋,大小和鵪鶉蛋一樣。可是院子裡的白貓天天在樹下轉悠,對樹上的鳥蛋垂涎三尺。為了不影響白頭鵯'坐月子',阻止白貓爬樹騷擾,吳先生和鄰居乾脆找來木板套住樹幹。
  • 白頭鵯雛鳥(幼鳥)生長發育時間表
    白頭鵯(俗名白頭翁)是雀形目鵯科的鳥類,20天左右就可以飛了,一個多月就可以離窩。以下是白頭鵯幼鳥發育狀況:嗷嗷待哺的白頭鵯雛鳥(幼鳥)白頭鵯1日齡:未睜眼,黑眼泡,嘴角發白。無羽毛,紅色,可以看見內臟。白頭鵯2日齡:嘴能張開,有微弱叫聲,肩、背有黑色羽毛。
  • 白頭翁(白頭鵯)的家庭生活,你知道多少
    有一家小鳥安居在了樓下的大櫻桃樹上,櫻桃樹很高,他們的家就坐落在我家的窗戶外面。一窩小鳥,看起來有四隻白頭翁,學名叫白頭鵯(bēi),在長江南部是非常常見的 一種鳥,平常食用大量農林業害蟲,是個值得被保護的益鳥呢。
  • 世界環境日|濟南大明湖畔,你見過這種叫白頭鵯的萌鳥嗎?
    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垃圾分類、節能減排、保護野生動物……6月5日,壹粉「鍾福生」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組大明湖畔的白頭鵯的照片與大家分享。「近些年,這種鳥常在大明湖棲息,也證明了這裡的生態環境很好,適宜它們長期生存。」壹粉說。
  • 白頭鵯這種古代達官顯貴們愛玩的鳥類,你了解多少呢?
    成年的白頭鵯體長約180毫米。成鳥額部及頭頂亮黑 色;喉部、枕部及眉斑均純白色;眼先羽色灰白;頰紋狹小, 前端黑色;後端淡褐色;上體羽色橄欖灰色;翅羽大部為灰 褐色;尾羽暗褐色;腹部羽色淡略近於白色,而有不明顯的 暗黃色條紋。雌雄鳥羽色相近。嘴殼黑色,足趾黑褐色。此鳥在我國南方極為常見,多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區 的灌木叢間,也常見於針葉林中。性甚活潑,不太怕人。
  • 很幸運地拍到了白頭鵯給幼鳥餵食
    繼前幾天看見黑水雞幼鳥、喜鵲幼鳥、烏鶇幼鳥後,這次在草地上拍到了白頭鵯幼鳥。    白頭鵯幼鳥離巢後,親鳥還會繼續給它們餵食,但餵食的地點、時間都沒有規律可循,且餵食的時間很短,可以說只在瞬間。所以親鳥給離巢的幼鳥餵食這種現象是可遇而不可求,比較難拍到。
  • 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中國綠髮會綠少志願者成功救助並野放白頭鵯
    7月12日,白洋澱溼地自然科普綠少基地綠少志願者王志昊同學發現一隻撞玻璃的白頭鵯幼鳥後,在該綠少基地負責人王曉曄老師的遠程指導下,自行操作完成了一次白頭鵯鳥類的救助和野放。發現受傷鳥兒的綠少志願者王志昊,是來自河北任丘的一名高一學生。
  • 「不速之客」原是白頭翁 不但築巢還生了三隻寶寶
    昨日,記者在劉女士家中看到了小鳥的巢,遠遠地就能看到三隻嗷嗷待哺的雛鳥躺在巢中,一有風吹草動,三個小傢伙就探出頭,張大嘴,不斷地晃著小腦袋爭食。  「5月13日發現家裡有個鳥巢,隱藏在家裡的發財樹上,後來就看到有一對小鳥夫妻飛回來,而且很快就在巢裡生下了蛋,不久就孵出了三隻小鳥。」劉女士稱,家中的盆景發財樹一直放在客廳靠近陽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