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了,新華日報記者驅車從秦淮河到青龍山,江蘇南京江寧東部圩區的不少魚塘,陸續起幹塘底,清淤護壩,準備蓄水投放魚苗,開始一年一度的「春放」。可在湖熟街道周崗水科院基地,這裡已是一幅「漁業大生產」的忙碌景象:蓄滿水的偌大魚塘,中間砌出「塘中塘」——面積約一畝的方形管槽,槽邊、水裡管線、設備密布,推水機「呼哧呼哧」作業,將循環水推進推出。
「這,就是南京生態化工場養魚基地!」南京市水科所所長周國勤手指眼前的「塘中塘」對記者說,這裡投放了5萬多尾青、草魚苗,密度是普通魚塘的50倍!如此高密度投放,不但一尾尾長得「膘肥體壯」,產生的殘餌糞便也被全部吸走,其「訣竅」就在這套「工廠化原位循環生態養殖系統」,俗稱「圈養魚」。
一畝投放5萬尾魚苗,相當於一立方米放了一百條——這麼多魚「嘟」在一起,會不會缺氧?活動空間少,不能遊來遊去,會不會光長肥?「不會!」水科所副所長茆建強說,秘密就在魚槽邊的一排氣提式推水機,它能模擬水流環境,產生循環水流,同時產生高溶氧,把大塘裡的水不停地往水槽裡置換。由於水流加速,每條魚都像每年秋季爭相到上遊產卵的大馬哈魚一樣,逆水不停擺動,所以每一條魚都是「運動健將」,不但產量高,而且肉質緊。此外由於長期生長在流水環境中,「圈養魚」體質優於大塘魚。
周崗養魚基地借鑑的是畜禽工廠化養殖模式。但奶牛進公寓,豬牛雞鴨進工場,不只為了提高養殖效率,更重要的是減少農業面源汙染,「池塘圈養」汙染治理如何?周國勤介紹,整個魚塘面積50畝,可吃食魚全部集中在內塘,餌料投放、疾病預防精準度大大提高。因此和大塘養殖相比,這裡餌料投餵率降低20%-30%,用藥不到20%,水體汙染也相應減少了。集中「圈養」後,魚苗吃剩的殘渣、排出的糞便沉澱下來,全部被管道吸走,是農民種菜的好肥料。
治理漁業養殖汙染,周崗基地更重要的「撒手鐧」是只有2%的養殖比——1畝內塘大養精樣,49畝外塘只投放些吃草的花鰱、螺螄,目的不是為了產出,而是淨化水質。
50畝水面只用1畝來養魚,江寧漁業工場真夠「捨得」。但周國勤和他的夥伴們用「實績」證明,他們「產出」更多——去年一畝內塘打了6萬公斤魚。「折算到50畝水面,畝產也達1200公斤,比普通魚塘多產出20%-50%。投餵、人工成本降低,魚塘綜合經濟效益比普通魚塘高出近一倍。」
從產出到治汙,周崗漁業工場堪稱傳統養魚業的「完美顛覆」。湖熟街道工委副書記杜春泉介紹說,傳統養殖模式中,不但尾水對水環境有很大汙染,殘餌糞便沉澱將塘底墊高,被迫清淤疏浚,投入成本和環境汙染都不可小覷。而「池塘圈養」不但養殖效益高,還自我修復生態,值得推廣。
看到池塘圈養可觀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周崗模式」在南京郊區開枝散葉。市水科院負責人介紹,目前浦口永寧、溧水石臼湖也正在複製「池塘圈養」。去年底,全省漁業養殖現場會在周崗召開,專家認為,相比「網箱養殖」,「池塘圈養」不但經濟效益好,水質要高一個等級,是可持續、友好型的養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