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淡水養殖魚類,且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通常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也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羅非魚俗名南洋鯽、非洲仔、福壽魚,羅非魚原產於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外形類似鯽魚,鰭條多棘,形似鱖魚,福壽魚屬廣鹽性魚類,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存,原產於非洲莫三比克納塔爾等地,它與尼羅羅非魚的區別在於:尾鰭黑色條紋不成垂直狀;頭背外形呈內凹;喉、胸部暗褐色;背鰭邊緣紅色,腹鰭末端可達臀鰭起點。
羅非魚的肉味鮮美,肉質細嫩,無論是紅燒還是清烹,味道俱佳。尼羅羅非魚經測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質20.5克,脂肪6.93克,熱量148千卡,鈣70毫克等,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豐富的蛋白質,在日本,稱這種魚為「不需要蛋白質的蛋白源」,也可做全魚、魚片、魚丸,可蒸、煮、炸、烤、做湯或微波烹飪。
野生羅非魚經常過度繁殖,最終成為該水域最豐富的物種,由於食物不足,導致這些羅非魚體型普遍較小,不具備太大的營養和經濟價值。許多飼養的羅非魚會逃逸到江河之中,我國南方許多水域的羅非魚已經泛濫,過度繁殖的羅非魚吞食原生魚類的魚卵,嚴重威脅著生態平衡,破壞了原生物種的多樣性,再加上口感差,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很願意去吃。
它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被稱之為「福壽魚」,偏偏卻沒什麼人吃!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