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公司中有一個叫支付寶愛心捐款的項目,它是支付寶螞蟻莊園中的一個小公益項目,每天進行兩次愛心捐款即可獲得360克飼料用於小雞的餵養。捐款數額不限,最低從0.01元起,不設上限。因此,很多人為了獲得這360克的飼料,都會進行0.01元起步的愛心捐款,其中95%都不超過1元,如今捐贈人數已經超過4200萬人次,捐獻超過300億筆。
其實不光是螞蟻莊園中的飼料捐款,我們平時在淘寶」剁手「也能順便做公益。比如買一件衣服甚至買一根手機數據線都能撬動賣家捐獻0.01元。僅在去年一年淘寶公益寶貝計劃就帶動超200萬商家邊做生意邊做公益,一共有超過4.24億消費者參與,貢獻了78億筆捐款。有趣的是,在這些公益數據背後,有將近47%來自三線以下的小城市。不論購買力,這些小城市的消費者正逐漸取代北上廣江浙滬的」剁手族「成為阿里巴巴新的消費生力軍。看到如此多的善舉來自平凡的人,真的要感謝網際網路,感謝這些凡人善舉。
此外,包括支付寶、淘寶等在內的阿里平臺推出了很多捐贈場景,例如行走捐、閱讀捐、積分捐等。其中80後、90後成為主要參與者,00後緊隨其後加入陣型。僅在支付寶螞蟻森林和螞蟻莊園中推出的公益項目就超過百個,支持的公益機構更是達到1400家。不得不說,用網際網路驅動公益的發展,真的是一件很酷很酷的事情。
傳統公益一直以來很難推廣的原因主要是不夠公開透明,即便是捐獻透明了也讓很多人因為自己小小的善行被高門檻設限望而卻步,說白了就是門檻高,反饋少。捐款數額、捐款方式、捐款流向等一直制約著傳統公益的發展,因此才出現類似」郭美美事件」這樣傷人心的事情出現,抹殺了大批公益者。而且傳統公益下的捐贈場景大多是線下真金白銀的捐款形式,如果捐款不過百就會顯得很小氣很沒有面子,與其受人歧視眼光為什麼還要去做公益呢,所有參與者都面臨隱形的道德綁架。
都說公益不分形式,但是目前看來更多人還是會選擇在網際網路上做公益。當捐獻金額不分大小,捐獻者信息可以不被公開,捐獻流向得以公示,那麼就真正達到做公益的目的了。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在沙漠中中種下一顆梭梭樹,隨手的10元錢當月就被充值到某個鄉村小學愛心早餐工程的戶頭,在網際網路和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一切資金運作和捐助成果都清晰可見,進一步增加了做公益帶來的內心的愉悅感和責任感。
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在降低公益門檻的同時將慈善的種子播撒在人們的心中,這種點點滴滴的善意不會因為多少人幾分錢的捐款而計較,更多的是被銘記的善意和良心。
那麼,大家在螞蟻森林和螞蟻莊園中為公益貢獻了多少呢?阿里巴巴這樣的公益是不是很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