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應該是國產青春片的高光時刻。
《過春天》、《少年的你》等影片上映,口碑票房雙豐收。
它們用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青春,打破了觀眾對於以往國產青春片的認知。
這次,我們的青春不再是戀愛、打胎和劈腿的狗血,而是那些美好陽光下的灰暗。
疼痛卻異常的真實。
而另一邊的韓國,青春片也成為黑馬。
在19年的青龍獎上擊敗《寄生蟲》拿下最佳劇本獎。
它就是——
《蜂鳥》
《蜂鳥》由金寶拉執導,樸智厚、金璽碧、鄭仁基等主演。
導演兼編劇的金寶拉,被譽為韓國最值得期待的女性影人,這部電影也是她的處女作,根據她的同名小說改編。
女主的扮演者樸智厚小學5年級時在街頭被相中,有人說她像趙麗穎,也有人說她像全智賢。
出演《蜂鳥》時只有16歲,卻貢獻了精彩的演技,將少女敏感細膩、迷然懵懂的狀態演繹的入木三分。
憑藉這部電影,她在國際上一炮而紅,在第18屆翠貝卡電影節(與聖丹斯齊名的獨立電影節)中拿下了影后大獎!
作為一部處女作,《蜂鳥》可謂一鳴驚人,被讚譽為2019年韓國年度最佳青春片。
韓國Naver網站評分9.0,豆瓣評分7.9。
看看這獲獎情況。
不僅如此,電影上映後好評不斷,被稱為19年韓國獨立電影最讓人驚喜之作。
新人導演+一群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演員組成的片子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因為它拍出了每個人最普通不過卻又有口難言的青春。
正如網友評價,至此,韓國青春片亦有了《殺人回憶》。
1994年,韓國首爾。
主角金銀姬是一個初二的女生。
她是家中老三,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
哥哥優秀,姐姐叛逆。
家裡靠買年糕謀生,日子過得忙碌簡單。
雖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是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愛。
父母忙於掙錢,對孩子的關心本來就很少,而且那少得可憐的關心還都給了哥哥。
作為長子的哥哥也並沒有很疼愛自己的妹妹。
不僅直呼妹妹「餵」,還時不時的暴打她。
而姐姐呢,不是化妝打扮,就是偷偷喝酒。
雖然和女主住在一個房間,關係卻和室友差不多。
家,這個原本溫暖的地方,帶給女主的確是無邊無際的孤獨。
而離開家的學校好像也沒有好很多。
在老師眼裡,她是不好好學習的後進生。
在同學眼裡,她是考不上大學只能當保姆的「飛蛾」。
對女主而言,青春好似一場看不到出口的隧道。
所以,她想衝破這場無形的大網。
偷偷摸摸的早戀,和小男友互發曖昧簡訊,在昏暗的樓梯間嘗試親吻。
和好閨蜜一起唱歌蹦迪,笨拙的學著大人抽菸。
因為,她太渴望愛和關懷了。
可是這些努力尋找的一絲甜,也轉瞬即逝。
幾天不見的男朋友,已經和其他的女孩子拉手擁抱搞曖昧了。
那個送她玫瑰說喜歡她的小學妹,才過一個假期就和她行途陌路
和閨蜜去超市偷東西被抓住,被閨蜜毫不猶疑的出賣。
更糟糕的是,她耳朵邊上長了一個瘤,需要做手術才能取出。
做手術不僅會留下疤痕,還有可能引起面癱。
就在這時,新來的補習班語文老師金英智給女主帶來了一線光芒。
初見英智,女主就覺得她跟別的老師不一樣。
雖然她抽菸、寡言,但是卻率性、灑脫,很快便成為她的良師益友。
在老師的陪伴下,生活好像終於沒有那麼艱難了。
但女主沒想到,聖水大橋倒塌,女老師死於這場意外。
她內心剛剛建立起通向成長的大橋,也隨那些喜歡自己的男孩女孩老師的離開而倒塌.....
作為一部青春片,《蜂鳥》是獨特的。
它沒有過分的煽情和強烈的矛盾衝突,只是以平淡克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
它也沒有完整流暢的故事情節,像一首散文詩一樣,用散點狀的故事講述了如何對抗青春的痛苦和迷茫。
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會有故事緩慢平淡的感覺。
青春片不是節奏快速,色彩分明的嗎?為什麼讓人有一種無力感。
而這也該片最大的驚喜,細膩並且生活化。
鏡頭中那些平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開心和壓抑,不正是我們真實的青春麼。
因為太真實,才會讓我們感到疲累。
該片還有個名字叫作《我們與愛的距離》。
劇中的女主就像蜂鳥一樣不停的揮動著翅膀,尋找著生活中的甜,而這份甜便是來自外界的愛。
她先在家庭中尋找。
女主生長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導演通過吃飯這個簡單的場景進行表達。
每次吃飯,需要父親說開動,大家才能開始吃飯,飯桌上除了父親瑣碎的抱怨外,其他人都只是埋頭吃飯。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本該是溫馨的場面,卻給人一種無聲的壓抑。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為父權陰影所籠罩的家庭。
而母親,更多的也是默默忍耐。
面對父親的出軌,她心知肚明卻視若無睹。
雖然對自己沒上大學的人生並不滿意,但卻重來也不提。
頭天晚上還和父親吵架,第二天卻樂呵呵地靠在一起看電視。
在這樣環境下,女主的到父母的關心也是少到可憐。
被哥哥暴力告訴父母時,換來的是母親淡淡的一句,你們別總別打架。
偷東西被抓後老闆給她父親打電話,結果電話那邊只說,那你把她交給警察吧。
生病了,也只能一個人去看病,沒有父母的陪同。
唯一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是用做手術住院的疼痛換來的。
而這讓她突然覺得,住院生病是件很好的事。
可當她出院回家時,迎接她的是空蕩蕩的屋子,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她生病而得到的關懷,在病好後又都被收了回去。
影片開頭,女主買菜回家,又按門鈴又大喊,都沒有人來開門,後來才發現是走錯了樓層。
回到家後,看著母親毫無波瀾的臉,那些想要說的話都無從說起了。
青春期的女主,敏感脆弱,她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困惑,她需要關心和愛護,需要理解和認可。
而這些,在家人身上她沒有得到回應,於是她開始在其他人身上尋找。
第一個人是她的小男朋友。
這是女主懵懂的初戀,她渴望愛,但卻又不懂愛。
她把接吻當做是一種挑戰,接吻完覺得有點怪和噁心,還朝地上吐口水。
沒有一絲情慾,更多的是好奇。
男朋友背叛自己後,也是輕描淡寫的帶過,當對方再來找自己時,又自然而然的和好。
在男友身上,她感受到了愛的溫暖。
第二個人是她的好閨蜜。
在閨蜜身上,她找到了共鳴,一樣的不被愛,一樣的被暴打。
她們一起肆意的玩耍,一起吐槽老師和家人。
在閨蜜身上,她感受到了友情。
第三個人是她的學妹。
第一次見面,學妹就對女主充滿了傾慕,之後為她送花,一起唱歌,來醫院探望表白。
在學妹身上,她感受到了被愛。
第四個人是她的中文老師。
她用「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教會女主友誼的難得和珍貴。
她用「覺得痛苦的時候,看一下雙手,明明無法掙扎,但手指其實還是能動」,教會她學著換角度看問題。
她告訴女主,不要屈服暴力,要勇於反抗。
從老師身上,女主獲得了理解和安慰,也找到了榜樣和依靠。
然後有一天,這些人就突然離開了,而我們也在不斷失去的過程中學會了成長。
所以當再次看見男朋友時,女主可以勇敢的說出我不喜歡你。
面對老師的去世,也可以平靜的接受。
因為,青春就像黑板上中文和上學路上的橫幅,那麼的看不懂和不可理喻。
我們都還沒來得及消化,就已經長大成熟了。
女主曾問老師,「我的人生,什麼時候才能發光呢?」
這是很多人曾經感到迷惑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的未來是否會發光。
但正如村上春樹說的,不必糾結當下,也不必太擔憂未來,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歷,我們只要一直走,天一定會亮。
所以,就算青春充滿傷痕和無奈,我們也要帶著希望向前奔跑。
因為,總會有光透射進來溫暖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