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歡樂中國人》中,霍尊作為故事講述人,介紹了國樂大師方錦龍先生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故事,方錦龍先生用仿製五弦琵琶和霍尊完美地演繹了《卷珠簾》。
一把五弦琵琶能被大師演奏出東西方不同國家的音樂,能帶人走遍大江南北。節目中,他也介紹了好幾種不同的樂器,讓人耳目一新。
很多人都知道琵琶是一種傳統樂器,也知道大概的形狀,但是把它和柳琴放在一起你還分得清嗎?如果把樂器家族裡的一些相似撥弦樂器放在一起,你能認識幾種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下面的兩組圖片,看看你能否分得清它們誰是誰?
(1)


(2)


這幾組樂器大體看著相似,但是只要對樂器有所了解,再觀察得細緻一點,你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組的A和B分別是什麼?
A叫作琵琶,被稱為「民樂之王」,是東亞傳統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有多悠久呢?就是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所謂的「琵琶」包括了多種彈撥樂器,比如「阮」「月琴」「柳琴」等都可以稱為「琵琶」。早在秦朝時期,中國就流行一種圓形的帶長柄的樂器,在彈奏時通過右手向前彈叫做「批」,向後彈叫做「把」,之後為了與琴瑟等樂器書寫上統一,於是改名叫做「琵琶」。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曲項琵琶由波斯傳入到中國,有人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相結合,經過歷代無數藝術家的改進,於是有了今天的四項十三品和六項二十四品兩種。
再看樂器B,B叫作柳琴,又稱柳葉琴、土琵琶。在結構上,長得與琵琶相似,長期流傳在山東、安徽、江蘇一帶的民間,用於伴奏地方戲曲,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較小眾一些。最初的時候,由於用柳樹下端的朝陽木製成,形狀像柳葉,於是叫做「柳葉琴」。
柳琴和琵琶結構基本一樣,但即使是雙胞胎也有不同之處,琵琶相對來說體型較大一些,柳琴要小一些。在音色上,柳琴因為在演奏中是用彈片,所以音尖、亮、高、硬,因此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但是表現力不及琵琶豐富。而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樂器中位於首位,而且音質清透明亮,穿透力強。
現在說一下第二組的C和D兩種樂器。
C叫做阮,起源不詳,據說起源於漢朝,是中國自己製造的,俗稱「秦琵琶」。在結構上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山口、琴品、琴碼、縛弦和琴弦等部分組成。製作材料與琵琶大致相同。
而月琴起源於阮,是由阮演變而來的,從晉代開始就在民間流行,因為形狀圓得像個月亮,聲音又像琴,所以取名叫做「月琴」。和阮相比,結構簡化了許多,琴杆也變短了,音箱呈滿圓形,在各族人民中都受到廣泛歡迎。
總的從外形上來說,阮琴杆較長,有音孔。月琴,音箱比較圓,琴杆較短。兩者在外形上是比較好區分的。在音色上,月琴清脆柔和,音量較小,適合抒情性說唱。阮多用撥片彈奏,分為高音阮、大阮、中阮和小阮。小阮發音清脆、明亮,中阮和大阮適合獨奏,也適於伴奏,以加強演奏效果.
這些樂器之所以能夠流傳上百年甚至千年,是因為不斷地改進傳承,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這種文化,需要我們去了解和傳播,如果我們對這方面有些許了解,也就不會至於被問到的時候一臉懵逼,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