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有句老話,叫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說的就是異姓兄弟之間結義的那點故事。男人,特別是青春期或青春末期的時候,是特別喜歡成群結隊出現的,在那個年紀的時候,與異姓兄弟結義的自然不在少數,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如此,甚至有些人還會與不同的人結拜很多次,然而,那些匆匆的結義卻大都沒能夠讓彼此之間的兄弟情保持久遠,反倒是那些成年之後的結義,能夠走到最後。如瓦崗一樣,將近五十號人一起磕頭,可是最後自己人就打了個底朝天,而桃園的三兄弟就不一樣,那才是讓人羨慕的結義典範。
影視劇中的劉關張三兄弟
年少輕狂,需要兄弟的陪伴,說白了,那些感覺自己不可一世的年輕人,其實依仗的就是群膽,成年之後都會明白,哪一個單獨出去,也都會老老實實的,張狂不起來。而劉關張三兄弟為什麼在一起能夠長久,而瓦崗的一群人就不行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人太多太雜了,出身各有不同。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庭出來的孩子,和王府裡的少爺能一起聊些什麼,像程咬金那樣的猛撞漢子和羅成之間,是必然會出現矛盾的。
影視劇中的程咬金
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只是出現在瓦崗的故事裡,在水滸裡也是可以看得到的,一百多號人,每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都親密無間嗎?肯定不是,比如林衝、武松、魯智深這樣的好漢,其出身都差不多,所以他們能夠呆在一起,不管聊什麼,總得有得可說才好。這三個人能和白勝聊什麼,就算是強行聊天,只怕白勝也不會對他們的話題生起什麼興趣吧。
影視劇中的林衝和魯智深
再回過頭來看看劉備、關羽和張飛三兄弟,劉備有著皇族的血統,其實從骨子裡說是和關羽和張飛不一樣的,但是劉備空有一個皇叔的名頭,卻沒有真正享受過皇叔的待遇,而皇叔名號也只是他用來抬高身份,招兵買馬,拯救大漢的招牌。在三國演義中,很多看不起劉備的人都說他保織席販履之徒,就是織蓆子賣草鞋的,說起來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買賣人出身。
影視劇中的劉備
再來看看關羽,關羽是因為在家裡闖了禍出來逃亡的,之後對他的家人就根本沒再有過提及,不管關羽是走南還是闖北,總是給人一種沒有家人牽掛的印象,或許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刻畫出一個沒有兒女私情的英雄形象來吧。不過,在真實的資料裡面,連關羽的祖父都可以查得到。關羽的祖父名叫關審,雖然沒有什麼名望,但是在本地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個儒士,而關羽的父親叫關毅,是一個至孝之人,關羽骨子裡的忠義,就有著其父親的良好基因。
影視劇中的關羽
張飛的父親名叫張扈,其人就是半生務農半生從商,也就是做些小生意養活家口,而到了張飛這一輩,就成了一個殺豬賣肉的小商販了。所以說,儘管劉備出身尊貴,但是與關羽、張飛都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裡,就算當時的張飛算是有些家底的,但那些所謂的家資,其實也就是夠普普通通過日子用罷了。如果劉備當年真的是貴族的身份,出身顯赫,家稱人值,他真的會與關羽和張飛結義嗎?想必也不會。
影視劇中的張飛
綜上,大家能夠有共同的目標是結義的因,但是能不能夠像劉關張一起最終修成正果,也就是說把兄弟之間的這份情誼保持到最後,那就要看緣了,而這個緣字其實就是背景和出身。不管年輕時憑著滿腔的熱忱結交了多少的摯友,只要彼此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身份、地位、金錢等差距,到最後那份當初被看好的情分都難以久持。
影視劇中的劉關張三兄弟
很多人有過「拜把子」的經歷,卻很難像桃園三兄弟那樣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