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侯養鳥悲劇下的順應自然道理 | 綠會中國傳統文化MOOC(6)

2021-01-09 澎湃新聞
魯侯養鳥悲劇下的順應自然道理 | 綠會中國傳統文化MOOC(6)

2020-08-13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綠會中國傳統文化MOOC小編在整理傳統文化思想與典故時,讀到了《莊子·至樂》中關於《魯侯養鳥》一文的解讀,發覺其中蘊含深刻的生態保護理念,因此將其收錄。那麼,《魯候養鳥》到底體現了怎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觀呢?請容小編淺析整理如下,供讀者思考:

《魯侯養鳥-莊子》原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圖:魯侯養鳥 來源/夫紀

譯文:

從前,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用車迎接它並在宗廟裡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於是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這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而非以鳥的方式來養鳥啊!

故事中順應自然的道理:

把自己的愛好強加於人,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必然會導致相反的結果。三江源地區,三十多年前水草豐美,但由於人口超載、過度放牧、開山挖礦等原因,導致湖泊銳減、草場退化、沙化加劇、鼠害泛濫,最終牛羊無草可吃,大自然的活力與平衡被嚴重破壞。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吸取這些深刻教訓,儘快做出改變。

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

文中末句「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正是感嘆出了人類市場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方式去改變,「保護大自然」,而基於科學和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護才是「以鳥養養鳥」的正確方式。綠會2019年完成多次卓乃湖科考,調研卓乃湖潰壩對三江源生態屏障及整體下遊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威脅。

圖:中科院空間信息研究院提供的:2011年12月21日卓乃湖及下遊區域的沙塵暴影像(MODIS AQUA)

「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重要性,其意義不言而喻,我們反覆前往高原進行實地科學考察,就是想儘可能弄清楚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因和趨勢,及其對其未來可能帶來巨大生態破壞的現象,做到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充分的綜合預案」,周晉峰秘書長呼籲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三江源地區正在發生的生態變化,並爭取集合更多的政府、科研和社會公眾的力量,一起來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推進我國「中華水塔」地區的生態健康與安全。積極了解生物多樣性現狀和生態問題,順應自然規律推行治理方案,從宏觀視角為人類未來進行謀劃,這是一場對人類生存基礎的挑戰與調研。

整理/JH 審/Lei 編/Angel

參考資料:

1. 緊急關注三江源生態變化,綠會卓乃湖第三次科考11日啟程奔赴高原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7313.html

2. 《中國古典寓言菁華》,遲鐸、彭達池編,商務印書館(2016)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彎角劍羚新生|綠會參加《重返自然》活動
    6月20日,應阿聯駐華大使館邀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作為嘉賓參加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紀錄片《重返自然》亞洲首映式。此次活動是在阿聯駐華大使館、阿布達比自然環境保護局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共同支持下舉辦的。
  • 穿山甲入藥絕非傳統|中國傳統文化MOOC課程(2)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其中,6月5日,穿山甲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愛心捐贈然而,穿山甲入藥,真的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嗎?答案是否定的,早在400年前,中國醫學典籍中就有建議不得將穿山甲入藥。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臺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後叔父死了,母親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嶽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臺上的人幾乎都死光了,這就是西方的悲劇。
  •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在哪裡
    只把這些集合起來,也就見出一個文化的大體貌。孔子就為懂得這道理,所以才能在當時文化破壞黑暗的時代,而集文化之「大成」,把文化傳統發揚光大。今天我所講中國文化傳統在中國人身上這一意義,是根據子貢這番話來講的。倘使今天我們中國人裡面還出一個孔子來發揚中國文化,試問他先向哪裡去學,難道他要到美國去學嗎?難道他僅在圖書館故紙堆中去學嗎?
  • 中國綠會第一支鯨豚類救護隊珠海亮相
    中國綠會第一支鯨豚類救護隊亮相,隊員們在海洋王國進行為期3天的培訓,學習鯨豚類救護的知識。為提升對鯨豚類動物的有效保護水平,珠海長隆海洋王國近日協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中國綠會」)成立了中國綠會第一支鯨豚類救護隊,隊員們在海洋王國進行為期3天的培訓,學習鯨豚類救護的知識。  中華白海豚在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海上大熊貓」美譽,是重點保護的海洋哺乳動物。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讓野生動物回歸自然|綠會「爪哇穿山甲命運大討論」徵文作品展示
    所以在這種人工救助生存率極低的情況下,穿山甲野放勢在必行,讓其回歸自然才是正確的選擇。回歸自然的生存環境是野生動物救助的目的所在。正如對於一些瀕危物種的拯救,目的是為了使其能獨立地在野外生存繁衍。比如河西走廊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中的普氏野馬,其野外成活率遠高於人工救助。設立大田自然保護區保護之後,海南坡鹿從瀕危動物的種群規模逐漸穩定。
  • 遙遠的迴響——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 歷史 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 發展 的 科學 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衝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 美食主題手抄報模板,走進中國傳統美食的世界,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
    【文字素材參考】 01傳統飲食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特點,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張和而不同。《禮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這些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實踐力度,不僅對思想文化領域,而且對當前和今後治國理政的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中秋節將至,這5種傳統美食記得吃,順應時節,美味寓意好
    中秋節作為傳統重要節日之一,人們對它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中秋團圓除了要吃一家人吃團圓飯之外,還有吃一些傳統美食,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就來聊聊中秋節要吃的什麼傳統美食。第一:月餅—團圓中秋賞月吃月餅,這個習俗從古至今都在沿襲,中秋吃月餅,寓意寓意團圓和睦。月餅的種類和口味非常豐富,再加上一些老派古早味月餅,大家可供選擇的種類就非常多。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這些花紋主要承載於各種生活用具及裝飾中,是人們抒發對自然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們高度提煉和概括藝術的表現,反映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寄託。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
  • 讓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指出,從消費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類標籤、文化現象;從運營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著某一個品牌、無形資產。) 近日,騰訊聯合閱文集團發起「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號召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原型,創作短篇文學作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背後的內涵與故事。
  • 綠會融媒生態...
    下到農民工人,上到教授,都喜歡讀書,我感到很欣慰。我覺得如果全民都喜歡讀書,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會強大,一定會崛起。這就是從簡單的維持生活,到現在的一種責任感,我覺得是一種飛躍。綠會融媒:你的這些書是從哪兒來的呢?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但是,由於「文化」的含義廣泛而複雜,所以很難給它下一個簡明而準確的定義。如果統計一下目前世界流行的「文化」的定義,至少有百餘種之多。文化創造是人類的勞動與自然和社會相交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而且也不斷地改變人類自身的性質、自身的內在世界,諸如觀念、情感、思想、能力等。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
  • 【歡迎參會】11月6日,「野保法」(修訂草案)討論會 | 綠會法工委主辦
    【歡迎參會】11月6日,「野保法」(修訂草案)討論會 | 綠會法工委主辦 2020-11-0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思想史講義》,作者:錢新祖,版本: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思想是重要的,但思想的對話、以及如何對話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這是翻閱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的明顯感受。黑格爾和韋伯用西方人文主義的觀念看待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是以自己的符號系統去框定他人的符號系統,其結果在黑格爾的觀點中表現為:他認為中國人是不講道德的,因為中國沒有、也不可能有「精神文化」,其原因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人文主義的文化,而人文主義的文化裡,沒有一種超越人的神的概念,因此中國沒有屬於內在心靈的宗教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