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中國探索發光點擊甲蟲,亞洲第一

2021-01-08 甫霖講科技

標題導讀:研究人員在中國探索發光點擊甲蟲,亞洲第一

已知10,000種已知的點擊甲蟲物種中只有2%能夠發光。現在,一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在中國西南森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發光點擊甲蟲。

新點擊甲蟲種類

點擊甲蟲家族的新成員是2017年在中國雲南西部探險時發現的一個物種。經過形態調查和分子分析,研究人員還確定新物種不僅是一種新的蜥蜴物種。屬,但它也代表了一個新的點擊甲蟲亞科。

「我們為新屬選擇了Sinopyrophorus這個名字,新的亞科被稱為Sinopyrophorinae,」 研究合著者李雪燕說。

第一個生物發光點擊甲蟲在亞洲

除了代表全新的點擊甲蟲亞科外,它還是亞洲發現的第一個生物發光點擊甲蟲。顯然,大多數生物發光點擊甲蟲都發現在新熱帶地區,其中一些可以在美拉尼西亞小島上找到,這使得這一新發現比現在更加獨特。

更重要的是,新物種單獨從腹部發出光,這只是由少數生物發光物種發出的。由於所有點擊甲蟲具有三個胸段,生物發光的甲蟲通常從前段或從中段和後段發光。

通過分析表明,新物種與其他生物發光咔嗒物種只有很遠的關係,未來很有可能會發現更多的亞洲咔嗒甲蟲。

單擊甲殼蟲

點擊甲蟲是細長的昆蟲,它們不會傷害人類,並且當它們快速逃離掠食者時會發出咔噠聲。當甲蟲腹部側面的僵硬脊椎以很大的力量拍打並推動甲蟲遠離捕食者時,會發出聲音。據說這種按扣非常堅固,可以將甲蟲卡在背上直立位置。

雖然點擊甲蟲對人類沒有直接傷害,但它們被稱為線蟲的幼蟲被認為是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等作物的害蟲。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鋼鐵」甲蟲 即使被汽車碾壓也能存活
    據英國《都市報》10月22日報導,由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普渡大學的工程師領導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甲蟲擁有「堅不可摧」的外殼,即使被汽車碾壓過也能存活。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強度也給昆蟲學家提出了挑戰,他們無法用標準的鋼釘把甲蟲固定在陳列櫃裡。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甲蟲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兩個裝甲狀的鞘翼,它們在腹部的一條線上交匯,這條線被稱為縫合線。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Pablo Zavattieri說:「縫合就像拼圖一樣,它連接了腹內鞘翅下的各種外骨骼葉片。」
  • 研究人員為甲蟲創造了微型相機背包
    研究人員為甲蟲創造了微型相機背包每年,像GoPro這樣的公司都設法將越來越多的功能集成到越來越不易磨損的越來越小的運動相機中。但是華盛頓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設法製造了一個實時流式無線攝像頭,這種攝像頭是如此之小,即使昆蟲可以戴上它。
  • 美科研人員研發新款微型攝像機 可裝在甲蟲背部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小巧、高效的機器人視覺系統,總重量只有 250mg,相當於一張卡片重量的 1/10。研究人員將其固定在活甲蟲的身上,能夠以 1-5 幀 / 秒的速度向智慧型手機實時傳輸視頻。該系統可以通過藍牙裝置實時傳輸甲蟲第一視角畫面,通信範圍比足球場略大,為120米。
  • 甲蟲自動鑑別:現實中的「精靈圖鑑」
    對自然界中各類物種的探索與分類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史,很多藝術作品中都有通過設備掃描/拍攝圖像並實時返回其中生物分類鑑定結果的理想場景。隨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這類場景逐漸變得可行。我國甲蟲研究歷經了約70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不斷深入研究、探索最新技術、融合多學科的優秀方法,產生了諸多優秀成果與案例。
  • 盤點13種不可思議的甲蟲物種
    鞘翅甲蟲:甲蟲僅代表著40%已知昆蟲物種,但是它們代表著地球上25%的生命物種。甲蟲體形很小,卻具有複雜多樣化的形態,從鉗子狀下顎,至寶石狀堅硬前翅(翅鞘)。對甲蟲世界的了解將發現它們的美麗之處和更多的秘密。
  • 組圖:盤點13種不可思議的甲蟲物種
    鞘翅甲蟲:甲蟲僅代表著40%已知昆蟲物種,但是它們代表著地球上25%的生命物種。甲蟲體形很小,卻具有複雜多樣化的形態,從鉗子狀下顎,至寶石狀堅硬前翅(翅鞘)。對甲蟲世界的了解將發現它們的美麗之處和更多的秘密。
  •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生活在大象糞便裡的蛙種(圖)
    【搜狐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首次發現,亞洲象的糞便裡竟然生活著三種青蛙,大象糞便簡直就是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而大象就是一種優秀的「生態系統工程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Ahimsa Campos-Arceiz是在研究亞洲象的生態系統跡象時發現這些蛙的,他還把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熱帶生物學權威期刊《Biotropica》上。  Campos-Arceiz表示,大象就是一種優秀的「生態系統工程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極大地改造周圍的物理環境,控制其他生物可利用的資源,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讓人驚奇的,鐵錠甲蟲的外骨骼
    比如屎殼郎等昆蟲被踩壓就爛了,然而有一種甲蟲,你用力踩踏,鬆開腳後會發現它絲毫無損,甚至被大卡車碾壓,於它也是無關痛癢,它就是昆蟲界的「滅霸」,來自北美洲西部的鐵錠甲蟲(ironclad beetle)。一般的昆蟲的鞘翅用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後翅用來飛行,然而,與這些昆蟲不同,鐵錠甲蟲的鞘翅是聯鎖的。
  • 背著相機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它拍下了昆蟲界第一部Vlog
    近日,一項在甲蟲背部安裝相機的研究登上《Science Robotics》,為我們揭曉了這一謎題。通過了解自然界中昆蟲的視覺系統並做出取捨,研究者以平衡能量、計算量和質量的方式,為昆蟲規模的機器人設計出更好的視覺系統。讓身長不足三釐米的甲蟲背上相機,這件事並不簡單。在人類看來最微小的攝像機,也足以壓垮昆蟲。
  • 童年的最奇幻的記憶|螢火蟲發光之謎
    框哥說:「最新研究表明,這些晶瑩的夏日甲蟲是通過某種化學反應來發光,這對提高醫療水平意義重大。
  • 這種甲蟲為何堅不可摧?揭秘來了!
    通過對甲蟲外骨骼的顯微圖像、三維列印模型以及計算機模擬的分析,科學家現在已經發現了其外骨骼強度的秘密。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新研究認為,甲蟲外骨骼由緊密相扣的衝擊吸收結構相連接,這幫助它們承受住巨大的擠壓力。而這些特點可能會激發更堅固的新設計,比如製造防彈衣、建築、橋梁及車輛。
  • 科學網—不會飛的甲蟲更易種類分化
    據新華社電 在甲蟲的大家庭中,有的成員會飛,有的成員不會飛。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
    當昆蟲學家第一次告訴Jesus Rivera,一種不起眼的黑甲蟲能在被汽車碾過之後倖存下來時,他表示懷疑。然後 Rivera試了試,這隻蟲子毫髮無傷地離開了。現在,這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博士發現了這種甲蟲成功的秘密。《自然》10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鐵定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的外骨骼如此堅硬的原因。
  • 除了螢火蟲,這7種神奇的動物也會發光!你見過嗎?
    人類發明電燈不過一百多年,在這之前,神奇的大自然早就創造出了會發光的生物。說到發光動物,除了最常見的螢火蟲,你還能知道其它的嗎?一起來認識一下,7種會發光的神奇動物。打著燈籠出門的安康魚在漆黑的深海裡,如果你看見一抹亮光,可別以為是潛艇的探照燈,那很可能是一隻頭上打著燈籠的安康魚。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南美甲蟲入侵法國群島,現已泛濫成災 澳大利亞:我更慘
    由於長期缺少防控措施,想要徹底根除這些甲蟲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物種入侵的案例,比如在美國泛濫成災的亞洲鯉魚、在澳大利亞肆虐的野兔和野貓(後面會提到)。我國的入侵物種也有很多,常見的有羅非魚、小龍蝦、清道夫等等。
  • 澳洲野狗泛濫成災,研究人員說考慮做成罐頭出口亞洲
    雨果網從澳洲媒體近日報導中了解到,澳洲一研究人員正考慮能否把澳洲野狗肉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從而可持續管理這一農牧業「害蟲」。 Benjamin Allen博士表示:「我見過那些在亞洲工作的澳洲人,當我說我的工作是處理澳洲野狗過剩的問題時,他們說,『我們一直想,要是能把澳洲野狗肉做成罐頭出口到亞洲就好了』。」 當時Allen博士並沒對此多加考慮,直到準備一份關於野生動物可持續利用的會議文件時,才考慮到這一點。 他說:「澳洲已經有野生動物可持續利用的案例,有袋鼠和負鼠相關產品行業。
  • 《飛碟探索》今日雲復刊!曾是亞洲發行量最大的地外文明探索雜誌
    中國甘肅網6月5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它於1981年創刊,成為上世紀90年代亞洲發行量最大的地外文明探索雜誌,曾一度引領國內探索地外文明的風潮,也是當時眾多青少年探索「飛碟」「外星人」的熱衷讀物。卻在2019年休刊之後,於今天「雲復刊」,這就是讀者傳媒旗下的科普期刊——《飛碟探索》雜誌。6月4日下午,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舉辦的《飛碟探索》雜誌雲復刊啟動儀式在蘭州舉行。
  • 有個甲蟲名叫「上海」
    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彭中和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宋曉彬把這隻小甲蟲從一段樹幹中採集出來時,並沒有意識到它是未知物種。  活動進行到下午時,彭中在一段倒在河畔的枯木中發現了一群新奇的褐黃色小甲蟲。它們在樹皮、樹幹的縫隙間四散奔走,暴露在人類的目光中。  出於職業習慣,彭中與同伴小心翼翼地將枯木一點點分解開,用專業的採蟲工具收集小蟲。這些體型微小的甲蟲與其他昆蟲一起,被送到宋曉彬的工作室,接受分類、飼養和研究。
  • 【探索】最新發現!640萬年前的昭通中猴可能是亞洲金絲猴祖先
    【探索】最新發現!700萬年以來,由於歐洲東南部持續乾旱,而東亞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對熱帶、亞熱帶森林環境影響較為緩慢。直到距今300-400萬年前,環境開始朝乾冷方向快速發展,由此保存了適宜新近紀動植物古老物種倖存和新物種形成的環境。多學科綜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壩650-600萬年前森林茂密,有開闊林地和湖沼環境,夏季相對暖溼,冬季相對乾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