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士婚禮》記載,一場合乎禮法的婚姻,是由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項儀式為核心儀節的婚禮儀式組成的。儘管自秦漢時起,歷代大致傳承「婚姻六禮」模式,但在此基礎上,又因時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響,而增益減損,出現了卻扇、乘鞍、奠鷹、障車、撒帳等多姿多彩的婚姻儀式禮俗。下面,我們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賞一場宏大多彩的結婚典禮吧。
一、周代的「親迎」禮
《儀禮·士昏禮》記載:周代新婿「親迎」時,穿著爵弁,纁裳。隨從們都穿著玄端服,乘坐塗成黑色的「墨車」,前去女家迎親。
新婦乘坐的車,若新婿為士,則車輛由婿家提供;若新婦的父親、兄長等尊長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階層者,新婦所乘車,由新婦家自己提供。
新婦乘坐的車輛,裝飾和新婿車一樣,只是較新婿乘車,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出發前,父親要向兒子(新婿)敬酒,並囑咐他遵循禮儀。新婿唯唯諾諾地答應了。
新婦穿上婚服,由50歲以上,侍候、教導自己的保姆,及女侍們陪侍。
新婿到新婦家後,翁、婿行禮作揖,進入宗廟。新婿將帶來的雁放下,行稽首禮,然後走出宗廟。新婿離開時,新婦在後面跟從。
新婦從房間裡出來,準備跟新婿離開前,她的父親、母親,及父親的妾們,都要告誡新婦一些話:到夫家後,要聽從公、婆、丈夫的吩咐,勤於做家務。
新婦到達後,新婿與新婦到新房裡。在室內預先鋪好蓆子,媵、御等女僕,將預先準備好的各種飲食,擺放在新婿、新婦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婦行「合巹」之禮。就是新婿、新婦分別用一把用一個葫蘆劈成兩半製成的瓢,盛酒飲用,寓意結為夫妻。
飲食畢,新婿、新婦在女僕們的侍候下,寬衣解帶就寢。「親迎」儀節基本結束。
二、秦漢時期的「親迎」禮
漢代人結婚,婚禮儀式在傳承周代禮儀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延續後世的創新之處。
漢代,婚日,新婦攜帶嫁妝,去男方家中成婚。男家、女家分別派人迎親、送親。
漢代人結婚時,新婿、新婦都要盛裝打扮。雙方家中(主要是男方家裡),要打掃清潔,內外盛飾,裝點門楣。有些地方,婚房是在戶外設的「青廬」。《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舉行婚禮時,婚家的親朋好友都會受邀前來。權貴娶妻,攀緣富貴者紛紛前來祝賀,已成為一種時尚。
男家要設酒宴,款待前來慶賀觀禮的賓朋。一般富戶,婚宴上除酒、肉、菜蔬和果品外,更不乏日常飲食中比較罕見的鱉、鯉、麂、鵪鶉等珍味。
漢代婚禮,已有歌舞表演,以助娛興。平民階層的婚禮樂舞,往往比較簡單,無非彈箏、鼓缶而已。中產階層,鳴竽調瑟,來自鄭地(今河南一帶)的舞女,翩翩起舞;來自趙地(今河北一帶)的謳者(歌者),演唱歌曲。權貴豪賈的婚禮,樂舞規模更為隆重:「鐘鼓五樂,歌兒數曹。」
或許是歡快的樂舞看膩了,聽膩了,東漢人琢磨著,婚禮上演奏的樂舞,應該搞點創新。於是,東漢京師洛陽一帶的權富們,「引領時代潮流」,率先將婚禮上演奏的喜慶樂舞,改為以往辦喪事時演奏的喪樂《魁儡》,以及人們抬棺材時,為配合而相互唱和得輓歌。有識之士預感不吉。果然,不久京師毀於兵燹,權富們死亡枕藉。
漢代新婚夫婦仍沿承「合巹」禮儀。與周代不同的是,漢代人行「合巹」,不再使用葫蘆瓢,而是使用酒杯;用酒漱口,並不真飲。
後世令很多新郎、新婦不堪「忍受」的「鬧洞房」禮俗,開始於漢代。不過,有的「婚鬧」最終將喜事變成了喪事。西漢時,汝南一個名叫張妙的人參加朋友杜士的婚禮。酒醉後,來賓們戲謔新郎。張妙將杜士捆起來,捶了二十下,又用繩子綁著杜士的腳趾,懸掛起來。結果,杜士竟然不堪折磨而死了。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親迎」禮
魏晉南北朝迎親禮俗在承繼漢代謔婿、合巹等禮俗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禮俗形式,如催粧、卻扇、新婦乘鞍等出現。
催粧,應是「催妝」,是指新婿帶人去女方家迎親時,新婦子以化妝等事為由,遲遲不肯離家。男方的隨從們這時候就要「催粧」了:「迎新婦,夫家百餘人挾車俱呼曰:『新婦子,催出來。』其聲不絕,登車乃止。」
新婦乘鞍。這是北方盛行的一項婚俗。新婦到新郎家,入門後,要先在馬鞍子上坐一會,謂之「乘鞍」。有人說,「鞍」即「安」的諧音,取平安之意。也有人認為,這是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風俗遺留。遊牧民族最初以馬背為家,進入中原後,雖居住房屋中,但對民族傳統,仍眷戀不舍。故採取這種形式,予以傳承。
卻扇。這一婚俗盛行於南朝。新婦出嫁時,雙手張扇,遮掩其面。與丈夫單獨見面時,才拿掉扇子。《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大臣溫嶠喪妻後,假意為表妹尋覓到一如意郎君夫婿,實則自娶。成婚日,表妹取下扇子,看到新郎官是溫嶠後,拍手大笑說:「我早就懷疑,所謂如意郎君,就是你這個老東西,果然如此。」
四、隋唐時期的「親迎」禮
隋唐時期,依然承繼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若干「親迎」禮俗,如設青廬、催妝、新婦乘鞍、去扇、合巹、鬧洞房等,但也受時代、民族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創新。這些創新,一是對前述傳承以往的若干婚俗,予以名稱或形式上的變化;一是新創造出來若干新的婚俗,如念詩、障車、撒帳、奠雁(鷹)、結髮等。
青廬,唐朝人又稱作「鋪設帳儀」、「入帳」、「登虛帳」。唐德宗時,有人建議,將青廬改設在堂室中。為圖吉利,改名為「百子帳」。
唐朝時,敦煌人舉行婚禮,幾乎每一項婚儀,如撒帳、去扇、合發等,新婿、新婦或其親友,都要念一首婚俗詩。如新郎騎馬到女方家迎親時,女方親友要念一首《請下馬詩》:「窈窕出蘭閣,步步發陽臺,刺史千金重,終須下馬來。」
直到唐朝時,「合巹」才真正演變成新婿、新婦真喝酒,還要一飲而盡。這時,瓢已改為酒杯,稱為「合歡杯」,新婚夫婦要共飲「合歡酒」。
障車,是唐朝「親迎」時出現的一種新婚俗。最初,只有一些百姓聚合起來,攔阻新婦的婚車,索取些酒食後,就予放行。後來,一些權富也摻和進來。他們「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逾萬計」。從以往單純索取酒食,演變為勒索巨額錢物,甚者調戲、搶奪貌美新婦。統治者雖多次下詔「禁斷」此陋俗,但收效甚微。有的迎親者,不堪騷擾勒索,讓新婦中途偷偷地棄車乘馬,偷偷地到男家去成婚。
轉氈。指新婦至男家,入門時,要在男家事先鋪設好的氈席上行走,腳不得踏地:「新婦至門,步履不著地,以氈展轉承之而行。」
奠雁(鷹)。唐代新婦「坐鞍」後,新婦帶來的女侍者將雁擲入堂中,然後「遮女出堂」。此雁不能殺死,以後待男家放生使用。敦煌地區流行的「奠鷹」婚俗,或源於內地「奠雁」婚俗。其風俗是:新婦坐鞍後,拿一隻用紅綢裹著的鷹,交給新郎去放生,寓有祝福新郎「鵬程萬裡」之意。
撒帳。唐朝時,新婚夫婦進入婚房,互相對拜後,分左右在婚床上坐下。他們一邊向觀禮的親朋撒擲金錢、彩果,一邊念「撒帳兒」願文:「今夜吉辰,某氏女和某氏兒結親。伏願成婚以後,千秋萬歲,保守吉昌」。所撒金錢、彩果,寓有財源茂盛、早生貴子、五穀豐登之意。
合發。又叫「結髮」、「合鬢」,唐代出現的一種新型婚俗。將新婚夫婦的頭髮「合而結之」的禮俗。高適《秋胡行》詩曰:「一朝結髮從君子,將妾迢迢東魯陲。」後來,人們用「結髮」指元配夫妻。
唐代,新婦要在明亮的蠟燭前端坐三天,由親友們觀看、鬧房,謂之「觀華燭」。
文史君說
綜觀《儀禮·士昏禮》記載的周代「士」階層的「親迎」禮儀,既沒有親朋好友前來參加婚禮,表示慶賀;也沒有新婚夫婦與賓朋參與的盛大宴飲活動,更沒有喧鬧的樂舞演奏。甚至,《禮記·曾子問》還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的記載。《禮記·郊特牲》交代了為什麼舉行婚禮時,不演奏音樂的原因說:「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為什麼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不來表示慶賀?「昏禮不賀,人之序也。」楞是將本應興高採烈、熱熱鬧鬧的婚禮,搞得冷冷清清的。這無疑與婚禮的喜慶性質,格格不入。因此,這兩項禮儀,自秦漢時起,就逐漸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諸如喧鬧歡慶的宴飲、卻扇、新婦乘鞍、撒帳、鬧洞房、演奏樂舞等新型婚姻禮俗,反映出禮俗隨人情、時代、民族等因素的變遷而變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佚名撰、(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 (西漢)戴聖編、(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陳紹棣、彭衛等:《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