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分享新奇有趣的動物知識,關注我們,和孩子一起了解奇趣自然。
只需要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裡待上一個月,就給你一生也花不完的財富,條件是不能吃東西和穿衣服,這樣的買賣你願意做嗎?
肯定沒人願意,因為人類根本扛不住,不過有一些動物卻能做到。
今天要說的抗凍小能手,不是極地那些毛茸茸又有厚厚脂肪的傢伙,而是看起來一點都不耐寒的蛙類。
成長中的東北林蛙
一種生活在我國東北山區的蛙類。大眾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另一個名字:雪蛤,一種顏色雪白的滋補品,它其實是雌性林蛙輸卵管的幹製品。
被稱為「雪蛤」的滋補品
但這個名字的本意和這種食材無關,而是描述林蛙對冰雪環境強大的適應能力。
渾身結冰的林蛙
東北林蛙的耐寒能力極強,在大興安嶺、長白山等地,冬季氣候異常寒冷,但它們能在溫度處於零下的戶外冬眠100天,即使全身大部分的水分都結成冰,它們依然能夠存活。
凍僵的阿拉斯加林蛙
生活在北美洲阿拉斯加的林蛙,外表看起來平平無奇,耐寒能力同樣驚人。它們是少數能在北極圈以北生存的蛙種。
當冬天來臨時,阿拉斯加林蛙的身體會凍僵,但核心器官和內臟卻不會結冰,它們最低可耐受﹣16℃的低溫。
因為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殊的抗低溫物質,能夠降低體液的結冰點,從而保護核心器官。研究發現,這種物質來源於林蛙的尿素,所以它們冬眠時不會排尿。
低溫對身體的傷害,除了溫度,更重要的是體液結冰後的形成的晶體,它們會破壞細胞,所以如果能讓體液不結冰,就能減少很多傷害。
水結冰的晶體
如果能夠將這種物質應用於人體,那科幻電影裡的低溫休眠倉也許就能實現了。
在冬眠之前,林蛙會在肝臟中儲存大量糖分,在休眠期慢慢消耗,由於這期間的代謝極低,所以它們能夠數月不進食。
不過要是某年冬天特別長,能量耗盡後天氣還沒回暖,林蛙就可能熬不到醒來的那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