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有座名人故居,建了半個世紀,號稱嶺南第一僑宅!

2021-01-11 娛樂圈盤點大王

汕頭還有很多名人故居,這些建築中有一些表現出潮汕建築的特點,今天著名的故居是中西建築的結合,是陳慈黌故居,位于澄海龍都鎮千美村,距汕頭市區約20公裡,還有從汕頭到陳慈黌故居的103路公交車,方便快捷。

陳慈黌故居建於清代宣彤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匯集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郎中第、壽康裡、善居室、三廬等豪宅,面積25400平方米,共有506個大廳。

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建於1922年,但在1939年日本攻佔汕頭時尚未完工。它佔地6861平方米,有202個大大小小的大廳,是所有大廈中最大、設計最好、保存最完好的,陳慈黌故居的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大體的格局是傳統的「駟馬拖車」與西式洋樓交融,點綴著亭臺樓閣、迴廊天橋,曲折曲折,走進迷宮,又忘了返回。

陳慈黌故居是陳慈黌的華僑家庭建造的,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以汕頭當地傳統的「駟馬拖車」風格為主,結合西式洋樓風格,包括亭臺樓閣、迴廊等,被譽為嶺南第一華僑住宅,也是潮汕地區最大的現代家庭式建築。

陳慈黌故居是潮汕文化的縮影,是集旅遊、觀光、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旅遊勝地,該名人故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汕頭市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黌院惠風",如果去汕頭旅遊,一定不能錯過這座著名的故居!西式結合潮汕文化特色建築,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這裡是汕頭,百載商埠、活力特區!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這座「百載商埠」的發源地成為了廣東新晉的旅遊網紅打卡點。坐擁內海灣、南澳島、「嶺南第一僑宅」陳慈簧故居等熱門景點,凝聚潮劇、潮樂、潮菜和潮汕工夫茶等濃鬱傳統地方文化的汕頭,也在這個黃金周迎來了近400萬人次的客流量,旅遊總收入超18億元。
  • 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廣東,一直是一個人傑地靈、名人薈萃的熱土,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璀璨奪目的風流人物,其中影響深遠的有近200人。讓我們走近廣東留存的21處名人故居,追憶那個時代的壯闊歷史,領略那些名人的氣質風韻,感悟南粵大地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
  • 名人故居現狀調查:清代藏書家故居成流浪狗之家
    、被子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她兒時居住過的姚宅也隨之走入公眾的視野,不斷有市民前往她的故居探訪、拍照留影。姚宅引發關注的同時,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也因此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是寧波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的財富之一。據統計,寧波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名人故居。以寧波市區為例,海曙區的數量最多,有5處,江北次之,有4處,鄞州區有3處,其餘分布在餘姚、寧海等縣市區。這些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現狀如何?近日,本報記者走訪調查了寧波市區內的多座名人故居。
  • 名人故居現狀調查:清藏書家故居成流浪狗之家
    姚宅引發關注的同時,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也因此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是寧波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的財富之一。據統計,寧波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名人故居。以寧波市區為例,海曙區的數量最多,有5處,江北次之,有4處,鄞州區有3處,其餘分布在餘姚、寧海等縣市區。  這些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現狀如何?近日,本報記者走訪調查了寧波市區內的多座名人故居。
  • 廣東這座客家僑都「錦鯉附體」,將喜添一條高鐵,百姓人民樂呵呵
    惠州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時期即為「越東重鎮」,素有「嶺南名郡」、「越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惠州是客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港澳臺胞居「客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 流坑古村:這座偏僻的小村莊,為何被稱為江西第一村?
    如今進入新世紀以後,在飛速前行的同時,不妨再回過身來看一看祖先們究竟給我們留下了怎麼樣的傳承。一、「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在撫州的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有一處村子極具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那便是流坑古村。
  • 漳州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 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原標題: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臺海網8月4日訊(通訊員 張溢亮 周小琳 王文緣 李崢 記者 張韓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這句話是林語堂先生對自己在臺北陽明山居所的感嘆。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近代以來,江門人追隨先輩足跡,順西江出國門,乘舢板遊四海,創業他鄉情系桑梓,蘊育了獨一無二的「僑文化」。  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哺育了明代大儒陳白沙、維新先驅梁啓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等名家。據不完全統計,祖籍江門的院士有34位之多,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得天獨厚的地理水文條件,催生了陳皮、古典家具、小岡香等非遺產業,成為江門一張張文旅名片。
  • 同裡,建鎮一千多年,江南六大古鎮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品讀旅遊歷史多長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如何,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地方歷史已有五千多年與良渚文化屬於同一時期,新石器時代這裡被稱為「富土」,宋代的時候開始這裡建鎮,唐初興盛,明清繁華。同裡古鎮夜色我們今天要說的景區就是同裡,始建於宋朝,建鎮歷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主要景觀包括明清街、耕樂堂、同裡溼地公園、王紹鏊紀念館、陳去病故居、松石悟園、三橋、退思園等景點。
  • 徒步北京——紀曉嵐故居,芥子園舊址,小鳳仙故居,八大胡同……
    院外的紫藤架,以及端坐在石桌旁手託大菸袋若有所思的紀曉嵐銅像,共同見證著這座老宅二百多年的風雨。走進閱微草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陳列在展櫃裡的那杆長長的旱菸袋鍋,據解說講為後人仿製,並且有點誇張,實際沒那麼長。在所有人的印象中,菸袋鍋已是紀曉嵐的標配,「紀大菸袋」的綽號也絕非浪得虛名。接下來展覽的就是《四庫全書》,這也是紀曉嵐標誌性的成就。
  • 汕頭這座寶藏城市,藏著這些野心!
    阿里1688的「推城出新」計劃,簡單來講就是計劃未來一年內,在全國重點打造14個新批發之城,幫助100個產業帶外貿工廠升級為內銷產值過億的「明星工廠」,為全國產業帶企業創造5000億在線批發銷售額。能夠成為阿里1688「推城出新」計劃的第一站「玩美之城」,也足以說明汕頭這座城市本身的產業基礎、產品基礎和商業文化基礎足夠硬核。
  • 打卡一場嶺南之旅→
    第一站,我們來到以文風昌盛而聞名的上金甌社區感受百年文脈,細嗅醉人書香此外,村中還保留上百年的「三星半獅」鼓點、舞法均與眾不同獨特的鄉村文化在這裡生生不息這裡是陳啟沅及其家族所建木雕、磚雕、灰塑,滿滿的嶺南風情
  • 汕頭:一座充滿「華僑」和「港口」印記的城市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11月10日-14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記者赴汕頭、潮州開展主題採訪活動。南方網記者跟隨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汕頭,體驗這座充滿著「華僑」和「港口」印記的城市。僑批文物館館長助理楊冬梅告訴記者:「僑批文物館藏有一封最長的僑批,寫了9頁共計3000多字,記錄了很多親情故事和歷史,從這些簡單的家書我們可看到,當時華人華僑在僑居國的生活狀況、活動情況及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的信息。」據悉,潮汕僑批是反映僑鄉歷史是最完整、數量最多的民間文化遺存,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檔案文獻。
  • 「名人故居」魯迅先生的四合院別有洞天:「老虎尾巴」
    在北京著名的白塔寺西側,有一個青瓦灰牆的小四合院,在一片已顯得陳舊的名居中,不留意很難發現。但確實我們的文豪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這座有年代感的院落不僅記錄了魯迅在北京的文學創作歷程,也見證了他的感情生活。當時魯迅買下這個院子花了800元,如今陳列室裡還擺著著《仿徨》、《墳》、《朝花夕拾》等書,在陳列室的兩側,是魯迅的故居-一個有著年代感的小四合院。
  • 甪直古鎮,有橋72座半,堪稱古風版威尼斯,你能念對名字嗎?
    有甪端長居於此,甫裡再無戰亂,年年風調雨順,鎮民豐衣足食。於是為了紀念神獸,古鎮改名甪直。現在鎮廣場上還矗立著一座甪端塑像,每天爬到神獸身上拍照的人有很多,圍坐在神獸四周嗑瓜子,吃臭豆腐,嚼甘蔗的人也很多。形似版:甪直鎮內有六江交錯,三條橫向、三條縱向交織一起就是個「用」字,另外還有一條吳淞江沿鎮而過,很像一撇,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甪」字。
  • 我國最破舊的名人故居,僅20平方米破爛不堪,遊客看了忍不住心酸
    無錫現在的發展十分迅速,城市建設各方面都很先進美觀,任何影響市容的東西都是不允許存在的,但是在無錫舊城區的市中心卻有這樣一幢破破爛爛的矮房子,與周圍的高樓大廈格格不入。你應該也猜到了,這不是一般的破房子,這不僅是無錫市的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還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潼僑1966,我們從國外舉家來到華僑農場……
    僑文化博物館惠州僑文化博物館是惠州市第一家華僑博物館,位於潼僑鎮潼僑公園內,於2015年開始籌建,目前館內部分裝飾正在完善中,預計於今年三月份對外開放。即將開館的「僑」文化館僑文化博物館是僑民歷史的縮影,共有9個展區,佔地面積有12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是3100平方米,展現了潼僑人艱苦奮鬥的恢弘過往。
  • 「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傳奇往事
    陳廷敬即是那個擔任過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閱官,輔佐康熙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  陳廷敬的故居,如今是5A級旅遊景區皇城相府。這個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的旅遊區年接待遊客200多萬人。
  • 名人舊跡丨唐群英故居:「是吾家」,何時山鳥喚晴來
    後來,唐星照廣置田產,並修建了一座佔地4000多平方米,有上十個天井,上下近百間房屋的兩層樓房,取名為「三吉堂」。 而在唐星照去投軍之前,家裡還有一棟唐群英的祖父唐安亨於清鹹豐三年所建的二進三開間、白粉牆、磚木結構的小瓦房,這棟小瓦房則成為「三吉堂」的書屋「是吾家」。關於「是吾家」的最初建築年代,這是見證過唐群英故居修復的原文物處處長郭建衡說過的,我們覺得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