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火腿,是我國醃臘肉製品中的精品,據記載金華民間醃製火腿始於唐代。古代曾有「貢腿」「煙蹄」「燻蹄」「醃腿」「蘭薰」等諸多別名。清代醫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證敘較為詳盡:「蘭燻」,俗名火腿,出金華者佳。金華六屬皆有,唯出東陽,浦江者更佳。其醃腿有冬腿、春腿之分,前腿、後腿之別。冬腿可久留不壞,春腿交夏則變味,久則蛆腐難食。又冬腿中獨取後腿,以其肉細厚可久藏,前腿未免較遜。最上者日淡腿,味美清香,可以佐茶,故名「茶腿」。金華火腿需選用優良的金華豬及其血統的鮮豬後腿為原料。金華豬有「中華熊貓豬」之稱,還有個俗稱叫兩頭烏。頭尾黑色毛髮,其餘部位白色。皮薄骨細,肉質鮮美,肉間脂肪含量高,腿心飽滿。
2001年,國家質監總局正式批准「金華火腿」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News
美食特點
金華火腿色澤鮮豔,紅白分明,瘦肉香鹹帶甜,肥肉香而不膩,美味可口;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製作經冬歷夏,經過發酵分解,營養成分更易被人體所吸收,具有養胃生津、益腎壯陽、固骨髓、健足力、愈創口等作用。其外形皮薄爪細,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鬱,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於世。
金華火腿在長達數個月的發酵過程,在酸、鹼或酶的共同作用下,能分解出多達18種胺基酸,其中8種是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備胺基酸。
由於所用原料和加工季節以及醃製方法的不同,金華火腿又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如金華火腿按醃製季節分,有重陽至立冬的「早冬腿」,有立冬或小雪至立春的「正冬腿」,有立春至春分的「早春腿」,有春分後醃製的「晚春腿」。按採用的原料分,有豬後腿加工的「火腿」,有豬前腿加工的「風腿」又稱「方腿」,有削去筋骨的前腿醃製的「月腿」又稱「雲蹄」或「蹄跑」,有狗後腿加工的「戌腿」,有野豬後腿加工的「深山腿」又名「小珍腿」,有豬尾巴加工的「小火腿」。按加工方法分,有加工工藝和方法獨特的「蔣腿」,有用竹葉燻制的「竹葉燻腿」,有先鹽後甜醬醃的「醬腿」,有先鹽後糖醃的「糖腿」,有出鹽水後風乾而成的「風凍腿」。
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徐揚《姑蘇繁華圖》中的金華火腿商行
News
歷史淵源
說法一
金華火腿的來歷與宋代抗金名將宗澤有關,當時宗澤抗金戰勝而還,鄉親們爭送豬腿讓其帶回開封慰勞將士,因路途遙遠,鄉親們撒鹽醃製豬腿以便攜帶,醃製成的豬腿色紅似火,便被稱為火腿。後宗澤將「醃腿」獻給朝廷,康王趙構見其肉色鮮紅似火,讚不絕口,御名「火腿」,更為火腿錦上添花。又因南宋時期的東陽、義烏、蘭溪、浦江、永康、金華等地均屬金華府管轄,故這些地區生產的火腿統稱為金華火腿。
說法二
火腿起源於溫州地區,溫州經常鬧水災,又因為沿海,發大水的時候海水倒灌,等到發大水過後,農民又從避難的地方回來,有些被淹死的豬從泥沙裡被挖出來,經過海水裡天然亞硝酸鹽和氯化鈉的處理,就成為了自然的鹹肉或者火腿。
據史料考證,金華火腿始於唐,唐代開元年間陳藏器編纂的《本草拾遺》中記載:「火腿,產金華者佳」;兩宋時期,金華火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金華的知名特產;元朝時期,義大利馬可波羅將火腿的製作方法傳至歐洲,成為歐洲火腿的起源;明朝時,金華火腿已成為金華乃至浙江著名的特產,並被列為貢品;清代時,金華火腿已外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各地。
News
美食吃法
醃篤鮮
春筍150克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中加入一勺鹽煮10分鐘,將煮好的筍片放到清水中浸泡去除澀味(每隔4個小時換一次水,換三次)。80克臘肉切小片,用水洗去表面多的鹽,90克瘦肉切小塊放入鍋中焯水去血水。40克金華火腿洗淨切薄片,鍋中放入生薑片和火腿片炒到火腿肥肉部分變透明。放入洗好的臘肉炒出香味,加一碗開水,再放入焯好水的豬瘦肉。蔥洗淨切長段放入鍋中,然後放入去除苦水的筍片,大火燒開,小火煮半個小時就好了。
火腿燉冬瓜
100克火腿洗乾淨切成片狀,200克冬瓜去皮切小塊。鍋燒熱後放油,油熱放入冬瓜炒到有點透明狀。加入火腿炒香後加水大火燒開,燉20分鐘左右撒上蔥花就可以出鍋了。
清蒸火腿
金華火腿洗淨泡在水中去除多餘的鹽分,然後切片擺在盤子中。將盤子放在蒸鍋中,隔水加熱。大火將水燒開,再小火蒸20分鐘左右。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