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非遺美食佛跳牆,想必很多朋友都有所耳聞,即使沒吃過,但也聽過其大名!在周星馳的電影《食神》裡,就有涉及非遺美食佛跳牆的片段。
佛跳牆屬於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一道大菜佛跳牆蜚聲海內外,被譽為閩菜中的狀元菜。佛跳牆曾被用來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裡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等國家元首。2008年佛跳牆製作技藝被收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宗的佛跳牆到底奢華到什麼程度?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一句詩將「佛跳牆」的美味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讓人們對這道美食充滿想像。這道美食一直都是宴客的名菜,以前都是達官貴人才能吃得起,如今在很多酒店都能吃到,但很多酒店都是「偷梁換柱」,人們以為自己吃到的是「佛跳牆」,其實這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正宗的佛跳牆從來不是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吃到的。
佛跳牆所用食材包含幾十種山珍海味,鮑魚、魚翅、海參、魚唇等等多種美味食材,單獨用來做菜都很美味,佛跳牆就是集其大成,而且所選食材也有規格,遼參、母鰩魚花膠、九頭鮑等,每樣食材價格都不便宜。普通飯店選用的食材都只得其形,用低端食材哄騙消費者,價格卻虛高,以此牟取暴利。
食材可以找到,但是獨特的做法卻耗時耗力。正宗的佛跳牆光是各種食材和湯汁的製作就要好幾天,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具體的操作更為複雜。有人這樣描寫佛跳牆的湯汁:全是天然膠原蛋白,抹在手上都能直接被皮膚吸收。
佛跳牆名字的由來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是壇煨菜餚的代表。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
清同治四年(1865年)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 人們引用詩句意,普遍稱此菜為"佛跳牆"。
藏在罐子裡的非遺
「佛跳牆」選料精細,所用的原料和配料達到三十多種,有葷有素,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
魚翅伊始,選用極品菊花翅最宜,其次是虎背翅、青山翅,只是剔骨去沙得多花費一倍時間。精緻如菊花翅,仍然要水發至十五個小時左右。後潛過沸水,加紹興老酒,支其腥味。
鮑魚,清水為底泡製三天三夜。之後入滾水,以竹箅墊底沸煮五小時。片兩面剞十字花刀,灌大骨濃湯、紹興老酒,大火蒸半個時辰取出,撇去蒸汁。
刺參,先清水浸泡一小時再用小火煮,水溫保持在60℃~80℃之間,每半小時換一次水。水發的刺參容易遇油即化,切不能讓刺參遇油。
魚肚是最後的主料,與魚翅、鮑魚不同之處是其需要油發。先要在油中浸透,然後連油帶魚肚一起進鍋,小火慢慢加熱。
雞肉切分滾水氽,飛掉血水迅速一網撈起。廣肚滾水氽兩次去濁味,下鍋中,加骨湯燒沸,加紹酒4勺氽一下撈起,湯汁舍。
金華火腿芯兒與鴿蛋同蒸,將火腿的鮮香植入鴿蛋。隨後火腿切片,鴿蛋剝皮,細心地將它們依次裝進紹興酒罈裡用微火煨制,先在武火上燒沸,然後在文火上慢煨六小時,待到香氣四溢,紹興酒味混合著海鮮味佛跳牆就做好了。
如果說,十歲的快樂是清蒸,吃的是新鮮;二十歲的快樂是小炒,嘗的是生猛;三十歲的快樂則是紅燒,品的是回味。至於以後,那便是一罈子五味雜陳,溫潤不爭,歷久彌香的佛跳牆,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開壇之時略掀開荷葉,則香味撲鼻直入心脾,仿佛將光陰熬成了味道。
佛跳牆這一美食將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展現的淋漓盡致!佛跳牆的傳統烹飪手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裡也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