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菜是楚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羅漢山味系列、姚集蒸菜系列、蔡店野菜系列、長嶺藥膳系列、木蘭湖魚鮮系列、橫店六指鴨鮮系列、祁家灣豆製品系列、前川煨湯系列、武湖盤龍漁家系列、木蘭山齋菜系列等十大系列。黃陂蒸菜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風味特色,享譽海內外。
投稿人馮煜暉
商朝
2019年,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郭元咀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距今3300多年的完整陶器達65件,形制多樣,常見罐形鼎、立耳弧腹高錐足鼎、按窩足鼎、折沿中領分襠鬲、盤口粗繩紋分襠鬲、聯襠鬲、甗、無肩大口尊、大口缸、淺盤假腹豆、高圈足簋、斂口小斝、高領折肩罐、圈足壺、傘狀鈕器蓋、紡輪、陶拍、網墜及印紋硬陶尊、瓿等,這些不少是古代蒸食炊器,隔子上面放食物,下面放水,底部用火燒,還出現了斧、匕、箭鏃、魚鉤、削刀、錐的遺留物。這說明早在3300多年前,黃陂的祖先就懂得用蒸的方法烹製食品了,這就是黃陂蒸菜的起源。
南朝
南朝梁武帝蕭衍為南齊刺史時,在黃陂區六指北湖、武湖練兵多年,在六指修築冶城。《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二》:「又縣東南十五裡有冶城,梁武帝舉兵東下,將攻郢城,修戰守之具於此。」治城即今黃陂六指街道的西城,乃齊永元年間蕭衍擴充兵力時治兵器、修戰具所築城池。
南齊建武五年(498年),梁武帝練兵空閒打漁打了一隻老龜,這隻老龜足有二十多斤。梁武帝吩咐廚房把這隻老龜燉成湯、又上鍋去蒸,與士兵分享。並作詩讚:八卦湯香飄十裡,三軍武士鬥四方。
北宋
神宗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湖北黃州時,曾遊黃陂木蘭山講學。其時慕名求學者甚多。此事卻又為權貴得知,上疏朝廷誣衊蘇東坡,聚眾黃陂,誹謗當朝。
宋神宗偏聽奸言以後,派人明察暗訪來至黃陂講學處所時,並未搜集到誹謗之詞。當時,為了酬謝老師,學生們買來東坡喜食的豬肉和紅、白糖,粗心的學生一時不慎,將糖和豬肉混在了一起,正在拋留難定之際,東坡見狀,慢步走來信口念叨:「鹹閒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稱鮮。」暗示現有糖和肉何不混同就餐以飽口福呢?於是,在東坡的指導下,學生們將豬肉、糖酌加入其它調配佐料等,拌勻後一起蒸而食之,別有風味,眾皆叫好。它的塊頭比傳統蒸肉小,因而愈見精緻;
看上去,其色紅而發亮,其質軟而不疲,其湯油而不膩,很能徵服人的視覺。咬上第一口,一股酥軟的感覺,立即通過牙齒傳到全身。緊接著,味覺便遭受來自各路的多重衝擊:首當其衝是肉塊的醇香,舌尖分明感受到肉皮的質感,齒尖一切,立即斷開,絕不會藕斷絲連;層層相間的五花肉,肥的綿軟,瘦的醇爛,舌尖一卷,似乎能溶解在口水之中。山裡的的蒜香氣味強烈,此時它頗有幾分隱士的意味,變得收斂了不少。從此,糖蒸肉的制食法,便在當地沿傳下來。
不久,這種蒸菜從學界傳到民間,人們將豬肉切細之後與糖粉合蒸,名日「甜甜蜜蜜菜」,由此,蒸菜從素向葷轉移,這道菜流傳至今,頗受歡迎,真可謂三幹年之蒸也!蒸菜經過輾轉相傳,代代增益,得到了傳承和發展。至今黃陂仍廣泛流傳「河東的餈粑,河西糖蒸肉,南門的三鮮,北門的豆絲」。
明清
黃陂三鮮是黃陂的傳統名餚,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當地有「沒有三鮮不成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每逢過年或紅白喜事,必有三鮮上席。崇禎年間,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取了黃陂城,當地百姓拿出過節才用的魚丸肉丸肉糕招待李自成,李自成說:黃陂南部盛產好魚,北部山豬肉有十分鮮美,為何不將其合蒸?從此,一菜三鮮,肉有魚香,魚有肉味,味道極美。從此黃陂三鮮逐漸出名。
黃陂蒸菜一般以「滾、淡、爛」為特色,以鹹鮮見長,在黃陂有無菜不蒸,無宴不蒸,無戶不蒸。平常日子,逢有客來,東家就用「三蒸」待客。每到過年,在迎春接福之時,沿襲祖輩相傳的習俗,「清香三柱,清酒三盞,盤列三蒸,祀神祭祖」。
現代
「三蒸」,一般指蒸肉、蒸魚、蒸素菜,蒸肉人們稱為大肉或紅肉,有大吉大利紅紅火火之意;蒸魚,蒸素菜,取「魚」與「餘」、「素」與「壽」的諧音,表達人們年年增收,歲歲有餘、延年益壽的美好願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營養、吃健康,已成為時尚,而蒸菜是以蒸汽加熱使菜品成熟的,極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營養成分,恰恰能滿足人們的要求,
黃陂蒸菜有十二種蒸製方法,即:糖蒸、粉蒸、清蒸、足氣蒸、放氣蒸、炮蒸、扣蒸、封蒸、包蒸、釀蒸、幹蒸、造型蒸。
糖蒸
豬肉洗淨,切成6 釐米長、1.5 釐米寬的長塊,盛入碗中;秈米粉入鍋炒熟備用;豬肉內加硝水(極少許)、醬油、黃酒、胡椒粉、糖桂花、蔥花、薑末、紅糖100克、熟大米粉一起拌勻醃漬;將紅糖50 克、清水50毫升放入另一碗內,溶化成糖水;將肉塊整齊地碼入碗內,上籠用旺火蒸1 小時出籠;再將肉的周圍撥松,澆入融化的紅糖水,繼續蒸1 小時;待肉熟透味時出籠,翻扣入盤即成。
粉蒸
是將動植物性原料,經過初步加工調味後,拌上米粉等入籠蒸的方法。如粉蒸肉、粉蒸魚、粉蒸尚耗等。這裡要注意的有二點:一是動物性原料,先進行調味,脆制時間大約20分鐘左右,再拌粉,入籠蒸製;二是植物性原料,尤其是葉類原料,要隨時調味隨時蒸製。
清蒸
將動植物性原料,經初步加工後,直接入籠蒸熟取出,然後淋入調料的烹調方法。如清蒸顫魚、清蒸武昌魚、清蒸茄條等。
足汽蒸
將加工好的生料或經過前期熱處理的半成品擺盛於盤中,加調味品入蒸鍋或蒸箱中,蒸製到需要的成熟度,期間要蓋嚴籠蓋,不可漏汽。足汽蒸通常選用新鮮的動植物原料,進行相應刀工處理,放飽和蒸汽中加熱到成熟。足汽蒸的加熱時間應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和成品的要求來控制,要求「嫩」,則時間應控制在8至15分鐘。
放汽蒸
通常是以極嫩的茸泥、蛋類為原料,原料經加工成茸泥後放入籠中蒸製成熟,在此過程中不必蓋嚴蓋。此種成菜方法,根據原料的性質和菜品的不同要求,要在不同時段放氣,通常有三種方法:開始放汽,中途放汽,即將成熟時放氣。例如蒸雞蛋羹的時間就不能過長,汽也不能足,先用中火慢蒸,待鍋中的水沸騰產生蒸氣充足時就要放汽。
炮蒸
是將動物性原料,經過初步加工後,放入各種調味品,進行初步熟處理,入碗上籠蒸製後扣入盤內,撒上蒜沫、香料,淋上烈油的方法(多用於魚類)。如泡蒸籍魚、炮蒸鰍魚等。
扣蒸
將原料調味後,裝入扣碗入籠,蒸熟後翻扣入盤(碗),然後淋上英汁的方法。如扣蒸蹄花、扣蒸土雞、扣蒸豬肚等。
包蒸
原料調味後,用蛋皮、荷葉、菜葉等包裹後入籠蒸熟的方法。如三絲魚卷、盤龍捲切、蛋餃等。
釀蒸
將一種原料釀鎮在另一種原料之上蒸製的方法。如釀蒸鱈魚、釀蒸苦瓜、釀蒸冬瓜等。
封蒸
將原料經初加工調味之後,裝入器皿,封口入籠蒸的方法。如八寶全雞、清燉烏龜等。
幹蒸
將原料洗淨切塊之後,直接入籠蒸的方法。如腊味合蒸、大豐收等。
造型蒸
將原料調味造型後入籠蒸的方法。如燈籠魚餘、白鶴亮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