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銅看中國,中國青銅看寶雞,「中國」二字的由來從這裡說起

2020-12-05 騰訊網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故裡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周王朝最早的部落就安置在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縣)。作為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寶雞的周禮文化氣息極為濃鬱,「治國不以禮,猶無耜(sì)而耕也」這句話一直影響著寶雞這片歷經千年歷史的土地,而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各種青銅器自然而然便成為了「周禮」和歷史的載體。

隨著歷史的不斷演替,寶雞的輝煌過往已經被歲月長河掩埋,但是從這片土地中挖掘出的青銅器瑰寶,卻在無聲地向人們展示著寶雞曾經的先進和繁華,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處「青銅器之鄉」。如果想要了解寶雞流傳千年的青銅史詩,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帶著對歷史和周禮的嚮往,我們朝著寶雞出發了。

【博物館:氣勢恢宏、造型獨特】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位於寶雞市濱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華石鼓園內,始建於1956年,原為寶雞歷史文物陳列室,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現在看到的青銅器博物院是在2010年新建成的,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銅器為主。據了解,館內的文物多達12000多件,其中還有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等極為珍貴的禁止出境文物。

參觀青銅器博物院需要先進入中華石鼓園,一走進園中,就仿佛推開了歷史的大門,周文化區域和秦文化區域相輔相成,散發出濃鬱的歷史韻味,我們要參觀的青銅器博物院就坐落在周文化區域的中心。抬眼望去,依山而建的博物院層層遞進、氣勢恢宏,土黃色的牆體有種「小城牆」的味道。

單看博物院的外部,最吸引的便是造型獨特的主體建築,中間的青銅色建築好像一件巨大的青銅器,而周圍土黃色的牆面上還有羊首浮雕和青銅紋飾裝飾,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們對館內的藏品多了一份期待。

【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博物院是免費對外開放的,這點很值得點讚。走入博物院內部,各種樣式的青銅就呈現在了眼前,眾多的青銅器瑰寶讓人眼花繚亂,不禁沉浸於青銅器歷史之中。雖然展廳中陳列的青銅器都格局特色,但讓我最為震撼的還是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

何尊是一件西周的青銅器,造型古典而華麗,器身上雕刻有饕餮獸的面紋,兩側的獸角向外翹起,顯得極為大氣。何尊的立體感極強,器形為上圓下方,據說這樣的設計體現著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上面的開口為圓形,代表著天,下面的杯底為方形,代表著地。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何尊自然也是酒器,它之所以被稱為「何尊」,是因為它的主人是西周一位叫「何」的貴族。據了解,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曾召見貴族何,勉勵他為過效力,於是何便鑄造了這件精美的何尊,記錄了周成王對他的訓誡以及一些相關歷史事件。

而何尊的出名,和底部的銘文有極大的關係。文字是文明的一種傳承,而很多青銅器上都刻有古老的文字,何尊的腹底,便刻有最早的「中國」二字,「中」字看起來飄蕩著旗幟的旗杆,「國」字看起來像是由簡易的城池圖案和兵戈圖案組成的,僅從這兩個象形文字就可以知道,何尊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何尊本沒有多大名氣,但刻著的「中國」二字讓它受到無數人的關注,何以為尊?我有「中國」,便是何尊的霸氣之處。因此就有了世界青銅看中國,中國青銅看寶雞,寶雞青銅看何樽,何樽裡面有「中國」的說法。

【厲王胡簋:銘文豎稜、鐫刻歷史】

展廳中還有一件可以和何尊相媲美的文物——厲王胡簋(gui),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和禁止出境文物,是博物院內最為珍貴的藏品之一。我看到的胡簋,有點像大型玉璽,只不過方形「印章」之上的並不是龍形雕刻,而是「圓鼎」。仔細觀察,胡簋的正方形方座(也就是我說的「印章」)和器身上遍布豎稜,兩側的雙耳則呈象首形,形態極為逼真。

簋在古代是盛食的器具,而胡簋這件大型盛食器的來歷可不一般,它是迄今唯一有明確紀年的西周厲王自作器,胡簋腹底上的銘文清楚地記載著,胡簋是由周厲王製作,以求皇天保佑的。此外,胡簋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有「簋王」的美譽,它的高度有59釐米,重量多達60公斤!

胡簋的造型看似簡陋,但是細小的紋路和精美的雙耳,卻體現著這件寶物的精緻和獨一無二,最重要的是,它所鐫刻的文字記載著我國的歷史事件,說它是一部古老的青銅史書也不為過。

除了何尊和胡簋,青銅博物院內的文物還有很多,刻滿銘文的逨(lai)盤、鑄有龍鳳的秦公鎛、極為少見的西周魚形尊等都陳列在這裡。在博物院內參觀,看著一件件古老的青銅器,能領略到濃鬱的周韻秦風和青銅文化,這樣充滿歷史感的地方,對於旅途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旅遊小貼士】

景區位置:寶雞市濱河大道中華石鼓園內。

門票價格:免費,但周一全天閉館。

交通路線:在寶雞乘坐8、10、17、28、51、61路等公交車即到。

相關焦點

  • 看見文物|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青銅編鐃
    青銅編鐃(3枚),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商代青銅器,同時出土一套5件,形制、紋飾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遞減,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階。最大的一件,通高14.4釐米、重0.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7.7釐米、重0.15千克,口內壁鑄有「亞」銘文。
  • 3000年前鎮國之寶,刻有「中國」二字,差點被熔掉!
    3000年前鎮國之寶,刻有「中國」二字,差點被熔掉!文/鬧騰的歷史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件鎮國之寶的由來以及它的歷程。楊曙明先生曾讚美我國古代青銅器。楊曙明先生讚嘆道:「此國寶(指何尊)被稱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被稱為『鎮國之寶』。
  • 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
    一、烹煮器與盛食器1、鼎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鼎」字的解釋是:「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就鼎常見的器形而言,三足、兩耳確是其形制的特徵。青銅鼎的器形依腹部形制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六類:即盆鼎、罐鼎、鬲鼎、盤鼎、束腰平底鼎、方鼎。
  • 「晉公盤」「義方彝」以絕美示人——帶您探秘中國首座省級青銅...
    經過專家學者長期研究,山西青銅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山西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明中的地位日益凸顯。2018年1月,中央部署開展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我省公安機關將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輝煌戰果。25000餘件文物歷經劫難,輾轉回家,其中商周青銅器價值重大,特色鮮明,豐富了我省青銅文物寶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鎮國之寶「何尊」:來自3000多年前的信,「中國」二字由此而來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有一件饕餮紋飾的銅尊頗為吸引眼球。這件銅尊名為「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不僅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考古專家眼裡的「鎮國之寶」。何尊的偉大在於它的銘文價值,承載著「中國」的文脈,這些字跡成為數千年後寫給億萬中國人的信。
  • 歷史上最早出現「中國」二字是在什麼時候?
    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
  • 「中國」為什麼會稱為中國呢?「中國」一詞的由來
    文獻中「中國」的最早記載在1963年,陝西寶雞的一位農民在自家後院挖出一口青銅缸,被文物部門考證認定為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銘文:「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意思「武王滅商後,詔告天下:從此我在中國住下了,在這裡統冶人民」。這是現今能查到的「中國」這個詞的最早記載。
  • 快看!90歲的米老鼠在上海博物館穿上「青銅」外衣
    原標題:快看!90歲的米老鼠穿上了「青銅」外衣圖片說明:上博奇妙夜以短片《器靈甦醒》拉開帷幕。一樓大堂中央的電子屏上,故事被娓娓道來:在博物館閉館後,沉睡千年的石家河文化玉神人、春秋晚期青銅器犧尊、商代晚期青銅戈鴞卣,化身為俏皮可愛的「器靈」白玉仁、酋長及貓頭鷹博士,它們敲響了館藏的西周晉侯穌鍾,以歡快的旋律宣告著晚會的開啟。夜幕下的上海博物館,迴蕩著悠揚的青銅編鐘樂曲,館長楊志剛從大屏幕中「走入」晚會現場。
  • 青銅食器 鐘鳴鼎食(文物有話說)
    中國古代青銅食器起源甚早,源遠流長,經夏商周三代而臻於隆盛。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曾出土一件距今3500多年的平底圓鼎。商代之後,青銅食器逐漸作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方鼎,就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形體最大的青銅鼎。商代後期也就是殷墟時期,青銅食器開始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出現,不但規模數量大幅度提升,而且面貌各異,精品迭出。
  • 青銅樂器 黃鐘大呂(文物有話說)
    中國早在青銅時代,音樂文化就已經相當昌盛。中國古代樂器有所謂「八音」,即金、石、絲、竹、土、革、匏(páo)、木。其中絕大多數材質容易朽蝕,難以保存。然而作為「八音」之首的「金」,即青銅樂器,在考古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對古代音樂史的研究,也使我們得以走進古代音樂藝術的殿堂。源流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樂器僅發現銅鈴。
  • 饕餮與人面:青銅時代的獨特審美
    而商代時中國文明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成熟的文字系統,一個是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一個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都是在商代開始有的。商和周,是中國的青銅時代。那麼,什麼是青銅呢?銅是人類最早開採並進行冶煉的金屬。自然界中的銅是紅銅,因為呈現紫紅色,也稱紫銅。在紅銅中添加上不同比例的錫和鉛,就成了一種最早的合金,稱作青銅。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商武丁時期, 青銅「以文為貴」向「以素為貴」轉變後, 世俗化宴樂攻戰圖逐漸取代了饕餮紋的地位, 羊圖騰紋飾便從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消失。特別是漢代表徵皇族的龍圖騰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之後, 「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 幾乎很難在中國文化及其藝術演變中尋覓到其神秘的蹤跡。
  • 《山海經》記載的扶桑樹,與三星堆的青銅神樹相同,專家這麼解釋
    中國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國家,五千年來,民間流傳了很多的神話故事,有人認為這些神話故事全部都是虛構出來的,也有人認為肯定是有據可依,不然也不能憑空捏造出來,比如說龍的傳說,據說龍是皇帝徵討四方後拼湊出來的圖騰,但是後來出土的化石「新中國龍」中也表示在遠古時期真的可能有龍的存在。
  • 原來《盜墓筆記》裡的青銅鈴鐺原型在這裡,造型真可愛
    所謂古蜀文明,是以族屬命名的中國古代文明源流之一,分為三星堆文化時期、十二橋文化時期和青羊宮文化時期,時間範圍分別為公元前18世紀初至公元前12世紀中葉、公元前12世紀中葉至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
  • 開局是青銅,沒想到是個王者,看印度人如何巧妙料理一條鯊魚
    開局是青銅,沒想到是個王者,看印度人如何巧妙料理一條鯊魚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是個遍地都是美食的國度,中國美食文化傳承數千年成為了如今久負盛名的八大菜系,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亦或是水裡遊的,都能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只有外國人想不到的,沒有中國人吃不到的。
  • 古代青銅紋飾簡述
    青銅簋 上一期文章我們介紹了青銅器的顏色和混合材料,本期我們講一講青銅器上的紋飾,在中國商周時代成為最主要的器具材質。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的製造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
  • 山西青銅博物館將開館,摸金校尉為何最怕它?
    中國第一座省級青銅器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即將開館。尤為特別的是,它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出土文物,還有一大部分是山西警方近年來打擊文物犯罪追繳的珍貴文物。要說最讓愛盜墓的摸金校尉們心虛害怕的博物館,那一定就是它了。
  • 河南安陽殷墟:茅茨土階裡的甲骨青銅驚天下
    這裡在千年以前曾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也是整個殷都的心臟所在。「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築方式,使整個大殿顯得十分宏偉莊嚴。   世人都說「一片甲骨驚天下」,自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大量的甲骨遺存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也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
  • 小學生卡紙做三星堆青銅面具 足以以假亂真(圖)
    「這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怎麼放在露天展示?我可以動手摸一摸嗎?」在四川博物院的一樓中庭,臨時設立的仿青銅器展櫃,引來眾多觀眾圍觀。走進一看,原來是成都市錦城小學的孩子們,在博物館上手工課。他們現場用卡紙剪裁、噴漆、擦金製成的仿青銅兵器、面具和立人像,幾乎能夠以假亂真。  9月16日,一堂融合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和歷史人文知識的課在四川博物院開講了。
  • 這麼好吃又好看的—青銅火雞,你吃過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也是火雞的品種之一—青銅火雞,原產於美洲,是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廣的火雞品種。青銅火雞在美國育成,引入我國相傳已有140餘年的歷史。據《浙江省家裔家禽品種志》記載:「定海尚有一種火雞,身量高大顏色美麗,為聖誕節必具的住餚。鄉人言當鴉片戰爭時期,英兵佔據定海凡二年,此種火雞即為英兵遺留也。後漸繁殖至今該縣年產三萬羽,他縣飼養者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