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食器 鐘鳴鼎食(文物有話說)

2021-01-13 人民網

中國古代青銅食器起源甚早,源遠流長,經夏商周三代而臻於隆盛。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曾出土一件距今3500多年的平底圓鼎。商代之後,青銅食器逐漸作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方鼎,就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形體最大的青銅鼎。商代後期也就是殷墟時期,青銅食器開始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出現,不但規模數量大幅度提升,而且面貌各異,精品迭出。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圖③),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達832.84公斤,造型雄偉,氣勢恢宏,1939年一經發現就備受矚目,如今已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代表性珍藏之一。

青銅食器按其功能可以細分為烹煮器、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其中烹煮盛食器種類數量最多,像鼎、簋(guǐ)、鬲(lì)、豆等都是後人耳熟能詳的門類。

烹煮器:鼎、鬲、甗

烹煮器主要有鼎、鬲、甗(yǎn)。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主要用來烹煮肉食。商周墓葬出土的銅鼎內往往存有牛、羊、豬、魚、雞等各種動物遺骨,考古資料也證實了鼎的確切用途。

鬲的功能和鼎相似,也是烹煮肉食的(圖①:西周戜(dié)伯鬲)。這點由東周隨葬陶鬲中發現有豚骨可推知。

甗的上半部分為甑(zèng),下半部分為鬲(也有作鼎形的),中間有箄(bǐ),箄上有孔,甑置食物,鬲盛水,下舉火煮水,以蒸汽加熱食物,作用同於現在的蒸鍋。著名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圖⑥),由三個甑和一個長方形案狀的鬲組成,案上有三個圈形孔灶,用來承置甑體,不僅放置穩當,而且一次能加溫蒸好三份飯,構思非常奇巧。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

盛食器則主要包括簋、盨(xǔ)(圖⑦:西周魯司徒伯吳盨)、簠(fǔ)(圖④:春秋捲曲夔紋簠)、敦(duì)、豆,主要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豆還可以盛放肉醬、肉汁、醬菜等食品,相當於今天的菜盤(圖②:戰國嵌紅銅獸紋豆)。

挹取器匕、切肉器俎

挹取器指的是匕,多放置於鼎、鬲、甗等器中,主要用來取肉食、飯食。切肉器指的是俎,是切肉用的几案,俎面上多有鏤孔,便於在切肉時擠壓出的肉汁滲流。(圖⑤:春秋王子臣俎)從功能上看,這些食器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比如鼎、俎、匕就是一套完整處理肉食的裝備,用匕將肉從鼎中取出,放置在俎上切分,用於祭祀和宴饗。

西周以降,周人重食,鼎簋等食器進而升級成為青銅禮器的核心,鼎為奇數、簋為偶數,形成「列鼎」的器用制度,即所謂「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某些情況下盨、簠也可以代替簋的位置。這種青銅食器禮器化的場景,還被頻頻載入詩歌。《詩經·周頌·絲衣》雲「鼐(nài)鼎及鼒(zī),兕(sì,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觥(gōng)其觩(qiú)」,描繪的正是周王祭祀行禮時的盛況,鼐指大鼎,鼒為小鼎,「鼐鼎及鼒」的意思就是尺寸大小有等差的一套鼎。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描述。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八號墓出土有五件晉侯蘇鼎,它們造型、紋樣、銘文全部相同,僅大小尺寸呈遞減陳設,這組晉侯蘇列鼎顯然是《絲衣》這首古詩生動的註腳。

由此看來,古代中國青銅食器不僅單純作為實用器,而且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彰顯的是尊卑貴賤的社會地位,是等級身份和行為規範的標誌,由此形成獨特的禮器體系,正所謂「藏禮於器」。

例如1978年陝西扶風齊村出土的簋,體量巨大,通高59釐米,口徑43釐米,腹深23釐米,重達60公斤,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而它的主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周厲王。《詩經·小雅·伐木》雲「於(wū)粲灑埽,陳饋八簋」,說的是天子九鼎八簋,通過這一件器物,我們就可以遙想西周天子氣象是何等的恢弘磅礴。西周青銅食器高度發達,還出現了很多新的器型,如簠、盨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內史盨,便是年代最早的青銅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名器西周大盂鼎,鼎內鑄有銘文291字,其中一段銘文記載的是商人因縱酒誤國,以致亡國的史實,使我們不由聯想到商紂王「以酒為池」的惡跡,這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有關商人縱酒亡國的實物證據。

東周時期,列國諸侯紛爭不休,青銅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差異,青銅食器也不例外,顯得爭奇鬥豔。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二號墓出土的七件王子午鼎是一套列鼎,器主是楚莊王之子王子午,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7.4釐米、口徑66釐米、重110.4公斤,出土時還附有一銅匕,是挹取鼎中之肉的工具。這種平底束腰形制的鼎,是東周時期楚文化的代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長江下遊乃至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則流行一種被稱作「越式鼎」的三足細瘦外撇的銅鼎,極具地方特色。至於河北、北京一帶,則常見一種世稱「燕式豆」的銅豆,同樣別具一格。由此可見,東周時期銅豆的地位上升,常與鼎作為固定組合出現。

歷經數千年的滄桑,那些觥籌交錯的場面早已湮沒於歷史深處,但留存至今的一件件青銅食器足以讓我們浮想聯翩,去回味那個鐘鳴鼎食的時代。毋庸置疑,這些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青銅食器,早已脫離了其本身的實用意義,演變為國家政權、社稷秩序的象徵,進而又演變為中華文化的象徵性符號,並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本報記者王珏整理。圖片由國家博物館提供)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5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
    人們的口食之欲、對飲食的精緻化要求,推動了餐具的發展。青銅食器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飲食用具,可分為烹煮器與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3類。青銅食器不僅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的重要禮器,也是人們日常的飲食用具。
  • 青銅樂器 黃鐘大呂(文物有話說)
    中國早在青銅時代,音樂文化就已經相當昌盛。中國古代樂器有所謂「八音」,即金、石、絲、竹、土、革、匏(páo)、木。其中絕大多數材質容易朽蝕,難以保存。然而作為「八音」之首的「金」,即青銅樂器,在考古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對古代音樂史的研究,也使我們得以走進古代音樂藝術的殿堂。源流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樂器僅發現銅鈴。
  • 汨羅江流域再次出土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青銅鐃
    【náo】,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汨羅江流域出土的又一件「青銅重器」。獸面紋青銅鐃通高52釐米、銑【xian】長33釐米、鼓間23釐米,重量為33公斤,主紋為粗線條的獸面紋,鉦【zheng】周和甬部飾雲雷紋,被發現時位於長樂鎮海螺山,與長樂西沙灣商周遺址相距不遠,與白塘鎮劉家塅商周遺址同屬汨羅江流域。
  •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超活化,日己觥中「創」出「青銅小分隊」
    鳳鳥這大眼睛呆萌呆萌的,我超喜歡……」「拆出了鴞,很好看,繼續努力……」這是天貓商城陝西歷史博物館旗艦店文創產品「青銅小分隊系列PVC盲盒萌趣手辦」頁面中,700多條評價中最上面的兩條,代表著廣大買家的喜愛之情。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揚州博物館獲悉,「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因展覽調整需要,南京博物院藏西漢金獸、東漢銅牛燈、唐三彩雙魚瓶
  •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最著急的龍首鼎:戰國青銅龍首鼎戰國 青銅龍首鼎 淮安市博物館藏這件藏於淮安市博物館的青銅龍首鼎,龍首上揚,頂部有雙角,雙目圓睜,高高突起,又以圓圓的腹部作為鼎身,腹耳直折向上,下有較高的獸蹄足。在形制上,龍首鼎主要融合了中原商周時期的觥、獸形尊和垂腹鼎的因素,以鼎為器,以獸造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器種。它反映出這一時期的青銅裝飾藝術已經從莊嚴肅穆開始向世俗審美轉變,反映了社會進步和不斷成長的過程。在紋飾上,整體造型優美,紋飾細膩,風格獨特,它繼承了西周中晚期以來的各種紋飾,同時使用蟠龍紋、變形蟠虺紋、雲雷紋和蟬尾紋。
  • 世界青銅看中國,中國青銅看寶雞,「中國」二字的由來從這裡說起
    據了解,館內的文物多達12000多件,其中還有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等極為珍貴的禁止出境文物。因此就有了世界青銅看中國,中國青銅看寶雞,寶雞青銅看何樽,何樽裡面有「中國」的說法。——厲王胡簋(gui),它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和禁止出境文物,是博物院內最為珍貴的藏品之一。
  • 青銅史萊克和陶製越獄兔 盤點那些「穿越」的文物
    原標題:青銅史萊克和陶製越獄兔 盤點那些「穿越」的文物   收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商代青銅人面龍身盉,《怪物史萊克》的導演是在這裡找到的創作靈感嘛?  青銅史萊克,青銅安卓機器人,還有陶製的越獄兔,因為網友們善於發現的一雙雙眼睛,而走紅網絡。今天(6月14日)是第九個文化遺產日,西部網對幾年來走紅的「穿越」文物進行了一個小盤點,以博君一樂。
  • 「晉公盤」「義方彝」以絕美示人——帶您探秘中國首座省級青銅...
    經過專家學者長期研究,山西青銅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山西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明中的地位日益凸顯。2018年1月,中央部署開展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我省公安機關將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輝煌戰果。25000餘件文物歷經劫難,輾轉回家,其中商周青銅器價值重大,特色鮮明,豐富了我省青銅文物寶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山西青銅博物館將開館,摸金校尉為何最怕它?
    中國第一座省級青銅器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即將開館。尤為特別的是,它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出土文物,還有一大部分是山西警方近年來打擊文物犯罪追繳的珍貴文物。要說最讓愛盜墓的摸金校尉們心虛害怕的博物館,那一定就是它了。
  • 四川農民挖出的文物有驚人發現
    四川農民挖出的文物有驚人發現文丨溫馨說史古代先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僅有珍貴的文化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然而有一本書是兼具兩者,它就是上古奇書《山海經》。這本書由於流傳的時間久遠,目前並不清楚它是何人所著。但是裡面記錄了了眾多國度、山川地脈和珍禽異獸。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不但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更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
  • 《山海經》記載的扶桑樹,與三星堆的青銅神樹相同,專家這麼解釋
    《山海經》中有說在東方的大海上,扶桑樹是太陽金烏棲息的地方,也有說是連接三界的大門,後來因為后羿站在上面射日,壓斷了扶桑樹導致三界失去了聯絡之門。三星堆遺址而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也是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三星堆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29年,當時的農民在河道中偶然發現了一坑玉石器,1934年,當時的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組成考古隊挖掘,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
  • 中國最逆天的5大文物,一件是遠古「手機」,圖4疑似穿越
    所謂的文物就是歷史上的遺物,目前關於文物的最早記載是在宋朝,當時宋人認為「觀其器,誦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遺風」,也就是說當時的宋人所謂的文物就是三代時期的青銅器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6月12日,「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展出88組,共164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錯銀銅雙翼神獸」與中山三器中的「銅圓壺」等珍貴文物,展現古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 食味人間|漢代如何吃火鍋?不僅實行分餐制,還有加溫的調味醬
    人民安居樂業,青銅食器不僅出現在宗廟祭祀中,更是出現在宴飲樂舞的場景。 「清河食官」銅染器(國家博物館藏) 在川博「食味人間」展覽上,有一件來自國博的「清河食官」銅染器,是位於今山東
  • 古銅器的器型與分類之食器篇
    中國歷史上的銅器製品數量·種類繁多,內涵豐富,應用廣泛,形制複雜,且不同時期有各種變化,名稱也存在差異。今天我們主要使說一下食用器型。銅食器可以分為炊具和盛具兩種,炊具是古人用來蒸煮食物的器具。在商周時期,青銅食器多作為禮器,而且還是使用者身份等級的標記。
  •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虎鈕錞於萌萌噠
    這裡有長江中上遊乃至中國西南地區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巴東楠木園遺址」,也有三峽地區首次揭露的唐宋時期山區縣城遺址——巴東舊縣坪遺址。神秘莫測的早期巴人文化和輝煌燦爛的土家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從這裡出土的千年絕珍,見證著那些滄桑歲月裡不老的傳說。
  • 潔牙機、雷射除鏽儀、超聲波清洗器……文物大修用上新式武器
    特別是北京地區出土的大量文物,是北京發展的歷史文化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首都博物館中收藏的三十餘種類、近二十萬件文物許多來自地下。氣候變化、陽光輻射、空氣汙染、蟲害蛀蝕和黴菌繁殖,能夠引起石刻風化剝離、青銅有害鏽蝕、磚瓦酥鹼粉化、壁畫褪色起甲、木材幹裂糟朽、織物粘接腐爛、紙張蟲蛀黴變、牙骨龜裂翹曲、毛皮脆裂脫毛,無時不在威脅著文物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