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11 澎湃新聞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讓更多國寶回家,讓國寶永不離家」

國家一級文物

「夔龍紋銅尊」

夔龍紋銅尊,國家一級文物,西周。

高 23 釐米,口徑 19.5 釐米,足徑 13.3 釐米,重 2.16 千克。

特徵:

1、敞口,方唇,長頸向下內收,鼓腹,高圈足;

2、頸部與足部飾有兩周凸弦紋,上、下腹部飾有雲雷紋填地的夔紋帶,紋飾帶中間對稱分布有一對凸起的獸首形裝飾,圈足上部飾兩周凸弦紋。

3、器內底有 10 字銘文:史□作厥祖曰戊寶尊彝。

2018年以來,山西警方累計追繳各類文物45977件。

「讓我們積極參與到守護文物的行動中,共同築就一條守護偉大祖國歷史與文明的鋼鐵防線。」

原標題:《【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汨羅江流域再次出土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青銅鐃
    【náo】,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汨羅江流域出土的又一件「青銅重器」。獸面紋青銅鐃通高52釐米、銑【xian】長33釐米、鼓間23釐米,重量為33公斤,主紋為粗線條的獸面紋,鉦【zheng】周和甬部飾雲雷紋,被發現時位於長樂鎮海螺山,與長樂西沙灣商周遺址相距不遠,與白塘鎮劉家塅商周遺址同屬汨羅江流域。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不但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更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
  • 垃圾堆裡撿「國寶」-「四羊方尊」
    今天我們再談一件被列入國家「十件」著名青銅器,名副其實的「國寶」--「四羊方尊」。沒錯,也是從一個倉庫的角落裡面撿到的。現在的很多同學,可能對歷史課本中出現的這件物品印象深刻。四羊方尊作為全國排名第三的十大傳世國寶曾多次參加展覽,並作為中國古文物的精華和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編入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和各類教材。
  • 老漢城牆遺址挖出一條青銅龍?放家裡有悽厲怪聲?最終捐獻給國家
    ,老人越想越害怕,於是決定將這個銅坐龍捐獻給有關部門,第二天老人將銅坐龍用布仔細的包裹好帶到了縣裡的文管所,文管所的專家打開布包簡單地看了一下,並沒有發現這個銅坐龍是珍貴的文物,由於以前並沒有見過類似文物的出現,所以果斷地認定銅坐龍只是一個現代工藝品。
  • 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文/王仁剛 圖/涼山州博物館提供 涼山州博物館的「深閨」中,珍藏著一面古老而精美的柿蒂八鳳紋銅鏡,她從遙遠的東漢走來,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涼山州博物館「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藏品信息顯示,這件藏品基本部類為文物藏品,類別銅器,製造年代東漢,出土地四川省西昌市,搜集經過為西昌市六和鄉(今安寧鎮)東漢墓發掘出土,入藏時間1975年5月1日,藏品級別為國家一級文物。
  • 你知道回紋、夔龍紋、拐子紋這三種紋飾的關聯嗎?
    清乾隆 銅鎏金夔龍紋方筆筒 同樣起源於青銅鼎器和古玉上的夔龍紋,也與回紋有著關聯,同樣也似乎是雷紋演變而來的,但實際上夔龍紋更接近於拐子紋和拐子龍紋,如何判定也成了難點,夔龍紋一般蜿蜒粗大曲折,形似龍僅有一足,在家具上的表現就變成了龍頭身下開始綿延曲折印在家具身上,由此也和拐子龍紋在家具上的形狀產生了衝突,都是類似回紋般的曲折。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鈞魂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古代中國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國寶即國家的寶物,不管是物品還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為國寶。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國寶,這些國寶受到所在國家的特別保護,他們大都作為無價之寶,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彩樂章。
  • 涼山寶藏(12)丨國家一級文物柿蒂八鳳紋銅鏡:從遙遠的東漢走來
    西昌安寧鎮出土的東漢柿蒂八鳳紋銅鏡。文/王仁剛 圖/涼山州博物館提供涼山州博物館的「深閨」中,珍藏著一面古老而精美的柿蒂八鳳紋銅鏡,她從遙遠的東漢走來,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古墓現身:街坊四鄰津津樂道1975年的4月,註定是安寧鎮康寧村村支書胡孝順腦海中記憶深刻的一段時光,雖然43年過去了,很多細節還記憶猶新。
  • 視頻直達《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第一、二季
    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中央宣傳部指導,國家文物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策劃出品,全國近百家文物博物館單位鼎力相助。自2018年元旦首播以來,已播出第一季、第二季共50集,每集5分鐘,講述中國文物故事,展現中華文化魅力。2019年,該片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為便於觀眾重溫欣賞,現推送《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二季精彩視頻。
  • 「晉公盤」「義方彝」以絕美示人——帶您探秘中國首座省級青銅...
    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多年來,我省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出土文物數量眾多,精品薈萃,多次獲得國家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獎項。經過專家學者長期研究,山西青銅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山西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明中的地位日益凸顯。2018年1月,中央部署開展了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我省公安機關將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輝煌戰果。
  • 楚公逆鐘、平城瓦當、司馬金龍俑陣、龍流人足盤、貘鈕夔紋鏡…看...
    山西博物院本次活動中,山西博物院共挑選了三件文物為祖國送上祝福,均為國之重器——青銅器。2月13日,山西博物院首先以代表晉楚千年情誼的「楚公逆鐘」開始了第一次接力。楚公逆鐘,1993年出土於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4號墓,一組8件,鐘上有銘文,記述了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徵,得到大量銅後作此編鐘。
  • 國家重寶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竟是農民地裡刨出來的發現者獲獎50元
    中央電視臺曾經在《國寶檔案》中做過一個專題《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而這個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就是今天的主角,現存於國家博物館。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製作精良,生動形象,刻畫得十分傳神。將犀牛的形態描繪得十分恰當。犀牛以青銅鑄就全身錯金銀工藝,十分的奢華非皇家所不能擁有。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青銅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飛躍,而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國寶多為商、周至西漢時期,以當時的並不發達冶煉技術還能造出如此龐大、精美且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確實不多見。
  • 世界青銅看中國,中國青銅看寶雞,「中國」二字的由來從這裡說起
    作為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寶雞的周禮文化氣息極為濃鬱,「治國不以禮,猶無耜(sì)而耕也」這句話一直影響著寶雞這片歷經千年歷史的土地,而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各種青銅器自然而然便成為了「周禮」和歷史的載體。,始建於1956年,原為寶雞歷史文物陳列室,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超活化,日己觥中「創」出「青銅小分隊」
    鳳鳥這大眼睛呆萌呆萌的,我超喜歡……」「拆出了鴞,很好看,繼續努力……」這是天貓商城陝西歷史博物館旗艦店文創產品「青銅小分隊系列PVC盲盒萌趣手辦」頁面中,700多條評價中最上面的兩條,代表著廣大買家的喜愛之情。
  • 被盜32年,國寶級商代獸面紋銅鬲終回歸
    商代獸面紋銅鬲(音li(麗,四聲),國家一級文物,1947年出土於安徽阜陽,1957年收入安徽省博物館珍藏。鬲是流行於春秋到商代的煮飯用的炊器,可用於炊粥,兼用於盛放肉食。而商代獸面紋銅鬲則時當時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 明星文物聚京城 講述大美亞細亞
    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47個國家、451件文物,僅這兩個數字就彰顯了這是一次空前的展覽。  包括中國在內的全部45個亞洲國家,以及希臘、埃及2個文明古國夥伴,都拿出了本國的精品文物。
  • 河北館藏精品文物曝光 窖藏絲織品舉世罕見(圖)
    後來上海一位文物專家來交流時,才發現它的價值重大,後經專家組鑑定,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因專家們持不同意見,分別根據傳統習慣和器皿的用途為其定下了無擋尊和器座兩種名稱,如今,青花無擋尊的名稱被廣泛使用。」康小兵說。   「目前所知,明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在國內僅存三件,彌足珍貴。存在咱們這兒的還是全國保存最好的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