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即國家的寶物,不管是物品還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為國寶。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國寶,這些國寶受到所在國家的特別保護,他們大都作為無價之寶,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彩樂章。
郵票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傳承古老文明,傳播歷史文化,通過圖案的設計,記錄下來很多種國寶級文物,下面跟隨方圓一起來探尋郵票中的國寶級文物。
1、司母戊鼎
特63 殷代銅器(8-8司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是「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高達133釐米,口長79.2釐米,重達875公斤,鼎呈長方形,腹、立耳、柱足、器的腹邊裝飾有饕餮紋,耳廓飾虎咬人頭紋,外觀莊重,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銘文。
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享有「鎮國之寶」之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2、秦始皇陵銅車馬
T151M秦始皇陵銅車馬(小型張)
郵票中展現的是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縣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全貌。畫面上,高車在前,安車在後,形成秦朝皇室車輿制度的縮影;背景採用秦始皇陵兵馬俑陳列圖,周圍又襯以灰棕暖色,既表現出自然樸拙、雍容典雅的藝術氛圍,又再現了當年秦始皇出行車隊「大駕滷薄」八十一乘車的浩蕩威風。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一號銅馬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四匹馬。
二號銅馬車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面,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兩輛車均為青銅鑄造,因年代久遠,出土時已支離破碎,經8年潛心修復,現已復原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是目前考古中見到的最大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中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當之無愧的「青銅之冠」,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2002年,秦銅車馬被列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3、晉侯鳥尊
2017-17「鳳」文物-(6-2西周·晉侯鳥尊)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岐山之下聖人出,岐山之上鳳凰鳴,和鳴千古啟神州,喚起春風遍域中。」鳳鳴岐山,周人視鳳為祥瑞之兆。這件晉侯鳥尊則為西周鳳鳥主題的創世之作,它是西周青銅器文化中的傑作,是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出土於晉侯墓地,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的隨葬品。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大鳥回眸,小鳥偎依,巨象縮首,構思奇特,想像卓絕,華美的造型藝術和精巧的實用功能,完美組合於此尊,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西周晉侯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見證了第一代晉侯開國之初的功業,確定了西周時期晉國的國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晉侯鳥尊不僅是西周青銅文物中的傑作,更是見證大國滄桑的國之瑰寶,堪稱晉國之瑞。2013年,晉侯鳥尊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4、蓮鶴方壺
2003-26東周青銅器(8-7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 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現存一對,一件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稱為「立鶴方壺」;另外一件收藏於河南博物院,稱為「蓮鶴方壺」,為之「鎮館之寶」。
蓮鶴方壺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為器蓋,是蓮鶴方壺的中心主題。上有冠蓋,被鑄造成盛開的蓮花瓣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中部為器身。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
下部分為圈足和器座。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託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
蓮鶴方壺的鑄造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工藝精湛,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整體風貌,並衝破饕餮紋、雲霄紋的藩籬,鑄造生動活潑,一掃商周以來青銅重器的沉悶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創造精神。蓮鶴方壺作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藏品,鎮館之寶,是當之無愧的的國之重寶。2002年,國家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蓮鶴方壺名列其中。
5、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由景德鎮窯燒制,高44.1釐米,底部直徑為13釐米,腹徑28.4釐米,口徑僅為5.5釐米。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
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韓信已到江邊,漁舟也已近岸,蕭何則在不遠處揚鞭催馬,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情景扣人心弦。主紋上下分別用一周纏枝花紋和卷草紋區隔,頸下和脛部分別用仰蓮雜寶和仰蓮瓣紋裝飾。主紋突出鮮明,輔紋變化有層次。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元代的瓷器,1950年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現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該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號稱「天下第一瓷」。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6、青銅大立人像
2012-22三星堆青銅器(小型張:大立人像)
青銅大立人像,人像高180釐米,重約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現存於三星堆博物館。
四川三星堆青銅器人像,一直都是神秘色彩濃重,威嚴的青銅器人像,象徵著三星堆存在著為數眾多的祖先英雄崇拜和圖騰自然物崇拜,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史前古蜀人的古老謎團。
雕像系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複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製作之精美細膩,迄今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絕無僅有。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青銅大立人像的雙手極為誇張,呈抱握狀。他代表的是國王兼巫師一類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時也是「神」,是集神、巫、王於一身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的象徵。它是中國,也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代文物群中最早、最高、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為宏偉壯觀的青銅立人雕像,被譽為「銅像之王」。
7、楚墓帛畫
T33中國繪畫·長沙楚墓帛畫
帛畫是指中國傳統絹本畫以前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繪畫。它不同於絹畫或其他織物畫,採用百分之百頭道桑蠶絲,不漿、不礬、不託,運用工筆重彩的技法繪製而成。帛畫的色彩用的是硃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豐富而鮮豔,如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也有用用墨兼用白粉繪製的,如人物龍鳳帛畫。帛畫約興起於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至高峰。
帛畫的形成與發展,是楚文化的產物,長沙作為湘楚之地,是目前發現帛畫最多的地方。該套郵票圖案採用了在湖南省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畫面從不同角度生動地描繪了各自墓主人靈魂登天升仙的感望,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從繪畫技法看,兩幅帛畫都採用墨線描繪,落筆一絲不苟,構圖以人物為中心,畫幅雖小,但具有尺幅千裡縮龍成寸之勢,表明遠在戰國時期,中國繪畫藝術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1)龍鳳引魂升仙帛畫
此圖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的情景。畫中右下方是一位盛裝打扮的女巫,頭挽垂髻,闊袖長裙,雙手合十,虔心祈禱。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風鳥,尾羽向上捲起。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巫女莊重沉穩,祈願神化的龍與鳳引導死者的靈魂登天升仙。
(2)人物奴龍帛畫
此圖描繪墓主人乘龍升天的情景。畫中描繪一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翹起,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龍尾上部站著一隻鷺,圓目長喙,頂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態十分瀟灑。畫的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左下角為一鯉魚。畫幅中輿蓋飄帶、人物衣著和龍頸所系的韁繩,都是由左向右拂動,表現了風向的一致,顯現了墓主人乘龍升天的雄姿。
兩幅帛畫現都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號稱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兩幅帛畫的出土,為今人了解和研究傳統繪畫在先秦時期的發展面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歷史資料。2002年,入選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8、清明上河圖
2004-26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屬於國寶級文物,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於世的精品之作,當國之瑰寶。2012年,列入國家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描繪出北宋京城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體現了北宋京城開封的繁華熱鬧景象,也反映出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的繁榮,國家的富強。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船等交通工具,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並非只是簡單的描繪百姓風俗和日常生活,在商業繁榮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機,明線下交織著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通過表現驚馬闖郊市為伏筆,鋪墊出全卷矛盾的視覺中心,船與橋的險情和橋上文武官員爭道交織成的矛盾高潮,還有前後出現的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國門洞開、商貿侵街、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場景。張擇端以畫曲諫,提出對城防、安全、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憂慮。
河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何物?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考證牧野之戰是什麼文物?還有更多國寶級文物,且聽下回繼續分解。
--END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