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強調博物館應努力造福社會,致力於成為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重要場所。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說過,「有視覺的第二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望上一眼……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被壓縮成一天?通過博物館。」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提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齊魯大地不止有省博的西周寶鼎、漢墓壁畫,濟博的彩繪陶負鼎鳩、青博的北魏「丈八佛」……
縣級或民間博物館同樣藏龍臥虎,它們的鎮館之寶一樣會讓人眼前一亮。
晚報人文周刊的「鎮館之寶」欄目曾集中介紹了諸多縣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既藉此展示一個地方的歷史積澱,也讓更多讀者享受精美的文化盛宴。今天,讓我們看看,您老家的鎮館之寶「上榜「沒?
青州博物館: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神宗朱翊鈞欽定25歲的青州進士趙秉忠作為大明歷史上第七十四位狀元。這份狀元卷共23折冊頁,通長322釐米,通高47.9釐米,每折寬14釐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明朝殿試狀元卷真跡。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明神宗朱翊鈞御書。趙秉忠應答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汶上縣中都博物館: 太子靈蹤塔佛牙舍利
至高無上的佛塔層級,最高等級的安葬規格,珍罕無比的佛教聖物,舉世無雙的菩薩造像……汶上縣寶相寺內的太子靈蹤塔以及塔下地宮中瘞(yi)藏的金棺、銀槨、佛牙、舍利等稀世珍寶,1994年3月一經出土便轟動全國,均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東平博物館:漢陶廚房
東平古稱東原,這件漢墓出土的陶廚房保存完整,不僅是首次有實物見證我國至少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廣泛建造使用廚房的歷史,也傳遞著數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的重視和文明程度等諸多信息,堪稱「魯西民間第一廚房」。
新泰市博物館:乾隆題贊伏獅羅漢玉山子
伏獅羅漢玉山子是一件御製品,由乾隆親自設計,清宮造辦處的名工巧匠刻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高23釐米,厚8釐米,重2350克,選用的是新疆和田青玉。玉山子正上方有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贊,題為《御題徐揚伏獅羅漢贊》。
即墨市博物館:漢代金印「諸國侯印」
漢代金質龜紐正方形刻印,刻有「諸國侯印」4字,印長2.5釐米,寬2.5釐米,高2.1釐米,重96克。金印為龜形紐,扁正方體。印面鑿刻白文篆書,陰文篆書「諸國侯印」,四字端正清晰可辨,布局嚴謹。漢代王侯一般葬於其受封之地,這枚金印與漢制相符,又出土於皋虞故地,應為皋虞侯印。
菏澤巨野博物館:第一代昌邑王劉髆玉具劍
1968年春,在巨野縣城東南禹梁山發現昌邑哀王劉髆墓,出土一把鐵劍,玉飾四件齊全。玉具用料為青玉,紋飾主題系螭虎紋,其中玉劍首的造型很特別,突破了常見的圓餅形,隨玉料原形雕琢而成,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突出了玉飾的自然美。
安丘市博物館:漢畫像石墓
整體拆遷並復原於安丘市博物館的漢畫像石墓,用224塊巨型石材修建而成,其中103塊雕刻有精美畫像,是我國考古史上規模最大、建築石材最多的漢畫像石墓之一;它的畫像題材豐富、構圖複雜、形象生動、技法多樣,集漢畫像石之大成,被譽為「罕見的漢代藝術傑作」。
昌邑市博物館:「鄧共盉」青銅器
「盉」為古代酒器,用青銅製成。鄧共盉三足,檔及底腹部附有濃重的灰垢,就是由於當時長期調酒、煮酒燒燻所致。鄧共盉原為器蓋組合,蓋已散佚。銘文「登(「鄧」之初寫,國族名)共(器主名)尊彝」 四字鑄在扳下器壁上,形體挺秀,字口整飭。根據其形制、銘文特點,可以推斷其鑄造年代為商代晚期。
膠南市博物館:秦朝瓦當
1982年3月在膠南琅琊臺出土,胎質細膩,器形規整,呈黃褐色,直徑18.7釐米,周長57.5釐米,厚2至3釐米。中部用十字凸線將瓦當平分為四格,每格內各刻一字,篆書「千秋萬歲」。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一次登琅琊臺修築行宮時燒制的。1986年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平度市博物館:東漢王舍人碑
隸書,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最成熟的階段非漢隸莫屬;而漢隸的欣賞和臨摹,又常常以碑拓為主。入藏於平度市博物館的東漢王舍人碑,其碑文書寫為漢隸中的精品之,更因其碑座的形制為目前所發現的最早使用贔屓的碑刻,所以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滕州市博物館:「對銘器」滕侯鼎
該鼎為青銅鑄造,分鼎蓋和鼎身兩部分,通高27釐米,口徑長16釐米,寬11.5釐米。滕侯鼎是滕國貴族隨葬的禮器,常見的鼎一般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制式,但該鼎卻介於方圓之間。該鼎的鼎蓋及鼎身內部分別鑄有內容完全相同的銘文「滕侯作寶尊彝」兩行六字,這種器形被文物界專稱為「對銘器」,實屬罕見,為國家一級文物。
龍山博物館:石磨盤和石磨棒
出土於章丘「西河」遺址,石磨盤形似一塊長石板,兩側呈圓弧形,由整條砂巖石磨製而成,正面略凹,是長期使用的印跡。它長86釐米、寬43釐米;其配套的石磨棒長56釐米、粗43釐米,是迄今我省發現的西河(後李)文化時期最大最完整的一件。
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錯金銀戰國犧尊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而犧尊則是異常貴重的禮器,尤其難得一見的是錯金銀工藝。在齊國都城臨淄出土的這件犧尊設計獨特大氣,工藝嫻熟精美。整體長46釐米,高28.3釐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豎耳,四肢粗壯,雙目圓睜。
膠州市博物館:環狀獸形鬹
環狀獸形鬹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典型陶製飲器,通體呈紅褐色。製作者以熟練的制陶技術,巧妙的藝術構思,將這件獸形鬹塑造得生動有趣、方便使用。尤其是前部的小獸首,既動感十足,又使獸首外伸部分與整體協調統一。
桓臺博物館:康熙御賜王漁洋湘竹金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賜給王漁洋一件御書唐詩湘竹金扇,扇面紙本,雙面鋪金,檀木作內扇骨,湘妃竹作外扇骨。扇面全高30釐米、寬47釐米,其中畫芯高16.3釐米、寬44.8釐米,為國家二級文物。金扇一面為明代唐寅的人物畫,一面是康熙御書唐詩一首。詩曰:「主人能政訟庭賢,帆影雲峰石窗間。每至夕陽嵐翠近,只言籬障依前山。」
淄川區博物館:寨裡窯北朝青瓷蓮花尊
該件蓮花尊造型優美,裝飾典雅。與此尊出土地相距10公裡處的淄川寨裡窯是它的產地。寨裡窯是我國北方最早的青瓷窯址,也是博山地區其他窯口的鼻祖。這件蓮花尊是淄川古瓷名窯寨裡窯的代表作品,是淄川數千年陶瓷文化的歷史見證。
臨清市博物館:臨清貢磚
「臨清磚,北京城」。因其「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的獨特品質,自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之日起,臨清貢磚便源源不斷地沿著京杭大運河運往北京。在臨清市博物館,珍藏著一批刻印有「大工」、「內工」、「壽工」等字樣的各式臨清貢磚,這是當年供給太和殿、天壇用的貢磚。為確保品質,每一塊磚上詳細標明了產地、年代、窯戶、工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