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浙江自然博物館講述:「鎮館之寶」灰鯨標本背後的故事

2021-01-09 中國杭州

  

  浙江自然博物館是一家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西湖文化廣場B區,每當雙休或節假日,這裡總是人山人海。

  博物館很好找,從中山北路朝暉路的口子進去,沿著環形的建築走大概幾百米,就是博物館的正門了。

  走進寬敞明亮的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型的生物展示牆,在一堆古生物標本中,有一個「站立」著的龐然大物特別吸引人眼球,它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灰鯨骨骼標本。

  

  「撿」來的鎮館之寶

  浙江自然博物館第一任館長,88歲高齡的韋直老人說起這個「鎮館之寶」時,依然思路清晰。

  「記得那是1950年,我還是個22歲剛從學校畢業的小夥子,被分配到了當時的浙江博物館植物部,負責植物研究。那時候入職的必修之課就是要對館內的展品有所了解,我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一一參觀學習,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灰鯨骨骼標本,印象很深。」韋老說,「那時候的灰鯨骨骼,擺放在博物館大廳左手邊的玻璃房內,我透著玻璃房看了很久,它是那麼大,又那麼完整,對於一個不研究動物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震撼的。」

  「這是前輩們慧眼識珠,從美國人手中『撿』回來的寶貝啊!」韋老的言語間,透著一些自豪。

  「那是1936年,一位美國漁民在加利福尼亞海域捕獲了它。一位頗具經營頭腦的商人就把它買下,做了簡單的防腐處理後用船拖著,沿海岸線到各港口城市作巡迴展覽。」

  「這年夏天,美國商人帶著灰鯨來到上海展覽,但由於天氣炎熱,防腐處理不徹底,灰鯨的屍體開始腐爛,並發出很臭的味道。展覽辦不下去了,這個龐然大物該如何處置?要製作成標本或燒埋處理都要花好大一筆錢,『狠心』的商人直接將它扔在了黃浦江邊,偷偷溜走了,當時的上海屬地政府也手足無措。」

  「一時間,此事在圈內傳開了,當時省立西湖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的專家們得知消息後,立即趕赴上海,把灰鯨運用火車運回杭州火車站(當時的火車站在南星橋)。」

  「可是下了火車,該怎麼把這個龐然大物運到館裡?在那個年代,可沒有卡車、貨車。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滾木運輸方式,就是在灰鯨身下墊上長木板,在木板下塞進圓木棍,幾十人拉的拉,推的推,花了三天才挪到湖濱一帶。然後,再租用了很多艘西湖漁船,並用鐵索相連,運到中山公園碼頭上岸。據說,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看熱鬧的人很多,當局還派出大批人員維護秩序。到了博物館後,專家們把灰鯨嚴重腐爛的皮、肉摘除,製作成了骨骼標本保存。」

  「以前大家都沒見過灰鯨,即使在現在也是不可多見的。」韋老說,老專家們費盡周折,把別人認為的「燙手山芋」變成了「鎮館之寶」,這不僅僅是展品上的寶藏,也是博物館人的精神財富。自博館的每一代人,都知道這個故事。

  直到現在,一問起灰鯨的來歷,浙江自然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無論是坐辦公室的、搞業務的,還是做安保或是標本維護的都能脫口而出。

  

  帶著灰鯨骨骼「週遊」全省

  由於灰鯨骨骼標本非常罕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還被作為「交流大使」到全省各地「週遊」巡展。

  一想起這段經歷,如今身為浙江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的張國俊感慨頗深。張國俊也算是博物館裡的「老人」了,1980年參加工作,再過一年就要退休了。

  「我24歲從部隊退役回來後,就到博物館上班了,當時主要負責河姆渡展廳講解工作,真正與灰鯨骨骼標本開始接觸,那是在1991年之後了。」張國俊說,當時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教工路新建了6層樓高的庫房業務樓,但沒有陳列館,灰鯨骨骼等標本都被「藏」在庫房。

  「但是,我們的『寶貝』不能藏起來,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啊。於是,老館長一聲令下,大家就帶著『寶貝』到杭州周邊的縣(市)進行流動展覽。灰鯨骨骼標本那肯定是第一個要拿出去展示的。」張國俊回憶說,那時候他已經調到辦公室工作,聯絡和協助護送「寶貝」是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當時我們帶著灰鯨的骨骼標本去過不少地方,比如嘉興博物館、海寧博物館、平湖莫氏莊園等,每次都要展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我記得,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市民都會紛湧過來,特別是遇到周末的時候,館內真是人山人海,一點也不誇張。畢竟在當地的博物館,很少能看到這麼龐大、稀有的展品。」

  「不過,每一次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雖然灰鯨骨骼可以拆卸,解決了裝運的難題。但拆卸也是個細緻活,每次都要花好幾天時間才能拆完,拆下來的一節節骨架都要用編號編好,等到安裝的時候才不會亂。」張國俊說。

  帶著灰鯨骨骼標本等「巡遊」的日子直到1998年1月陳列館建成後,才結束。

  2009年,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建成,那時的張國俊已經是安全保障部的主任了。作為安保部,護送「寶物」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他身上。

  「從教工路運到西湖文化廣場的路雖然不遠,但是運輸方案還是考慮再三確定的。」張國俊說,考慮到運輸的卡車車廂是鐵皮的,擔心灰鯨骨骼直接接觸它,遇上顛簸的路容易磕壞。他們先在車廂里舖上了一層布墊底,然後又用棉被將各個拆分下來的骨架包裹好,再一點點搬上車。從拆到裝,一刻都不敢放鬆。

  

  與博物館一起經歷三次易址的「元老」

  自2009年搬入浙江自然博物館位於西湖文化廣場的新館後,灰鯨骨骼的標本就再也沒有移過位,一直「矗立」在序廳。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說,雖然博物館三次易址,但灰鯨一直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嚴洪明說,新館落成後,灰鯨骨骼標本與參觀者的接觸更「親密」了。與原先有玻璃房不同,現在的它是毫無阻隔地展示在大家面前,遊客幾乎可以「零距離」觀賞標本。

  而要實現灰鯨骨骼標本完全「暴露」在人們面前,並做到80年依然如新,離不開浙江自然博物館對它悉心維護保養。

  「灰鯨骨骼上會有很多細小的小孔,環境中的粉塵就會跌落到骨骼上,並透過小孔滲進骨骼。這樣會加快標本的腐蝕速度。」負責標本維護的年輕小夥何亮告訴記者,平均兩周至一個月,他就會和兩至三個同事一起給灰鯨骨骼做清潔。

  「先用羊毛刷將附著在骨骼上的粉塵剝離,再通過小型吸塵器吸走。」何亮說,聽聽可能覺得這個工作很簡單,但其實很耗時,常常需要兩三個人做上一整天,「一天下來,腰酸背痛,眼睛也特別酸……」

  除了除塵,灰鯨骨骼還需要適宜的外環境。

  「紫外線會造成骨骼老化,你看,照射灰鯨骨骼的燈我們特意選用了LED燈。」循著何亮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照射在灰鯨骨骼身上的是一盞盞黃色的柔光。

  另外,何亮也提到,骨骼標本最適宜保存的溫度是16-25℃,最適宜的溼度是50-60%,所以會通過樓宇自動系統事先設定好溫度、溼度。

  「灰鯨是我們館的『元老』,不僅僅是鎮館之寶,也是幾代博物館人傳承的見證者,所以保護、利用並將它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我們義不容辭。」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說。

  

  相關連結: 浙江自然博物館

  浙江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史,應該追溯到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基礎上創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西湖博物館獲得新生,1953年更名為浙江博物館。1984年7月,浙江博物館的自然之部分出單獨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館。1991年,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教工路建成庫房業務樓,1998年1月建成陳列館。2009年7月,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在西湖文化廣場正式開館。新館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常設展廳面積9000平方米,臨時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庫房面積5000平方米。

  看點:展館分「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及「綠色浙江」三大部分。這裡有近15萬件珍貴的館藏標本,記錄地球的生命歷程,生動地展示敘述人與自然的故事。

  地址: 西湖文化廣場6號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周邊交通:地鐵1號線西湖文化廣場站

  公交K30、K19、K67等至西湖文化廣場站

  公交K2、K72、K78等至中北橋站(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多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如此豐富的文物瑰寶是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之際,開展「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將原來的「四大鎮館之寶」擴容為「十大鎮館之寶」,將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探尋自然壯美 踐行「兩山」理念(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灰鯨骨骼標本 本文圖片均由浙江自然博物院提供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外觀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館展示的寒武紀澄江動物群暑假來臨,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氣又旺了起來。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參觀,感受生物的多彩,探索自然的奧秘。浙江自然博物院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目前擁有杭州館和安吉館兩處館址。
  • 世界四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從英國大英博物館到法國巴黎羅浮宮,從俄羅斯的冬宮到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這世界知名的四大博物館中,哪些是它們的鎮館之寶?   大英博物館:《亞尼的死者之書》  1753年,英國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逝世前留下遺囑,將他個人收藏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等全部捐贈給國家。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相比歡樂谷的歡快與黃鶴樓的壯觀,湖北省博物館帶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到這裡,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古代歷史。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
  • 快去打卡 探訪青島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青島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有很多傑出的寶物:如青島市博物館的北魏石佛像、明萬曆《道藏》、宋代鈞窯鼓式洗,即墨市博物館的宋版《妙法蓮華經》、漢「諸國侯印」,萊西市博物館的西漢木偶人等,都是珍品。讓我們走進這些青島本地的博物館,看看這些鎮館之寶。青島市博物館北魏「丈八佛」:險被日本人偷走
  • 湖北省博物館: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最值得的四大鎮館之寶!
    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鎮館之寶:1978年出土於「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至今鋒利無比,在它邊上展出的是「吳王夫差矛」,生前兩人是死對頭,死後兩人的兵器「在一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於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
  • 日內瓦自然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瑞士日內瓦自然歷史博物館8月8日發布了「鎮館之寶」、一隻雙頭希臘龜的最新照片,這隻雙頭龜下個月將迎來23歲,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從長壽的雙頭龜。雙頭龜傑納斯是日內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吉祥物」和熱門觀賞動物。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你中意哪件?
    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
  • 五大博物館鎮館之寶:湖南館是「野豬」,臺灣館的居然是紅燒肉!
    博物館鎮館之寶:上海館是從垃圾堆撿的,臺灣館的居然是紅燒肉! 圖一、這是《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為晉朝王羲之的書畫作品,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大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青島博物館鎮館之寶:丈八佛險被日本人偷走(圖)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咱青島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也有很多傑出的寶物:如青島市博物館的北魏石佛像、明萬曆《道藏》、宋代鈞窯鼓式洗,即墨市博物館的宋版《妙法蓮華經》、漢「諸國侯印」,萊西市博物館的西漢木偶人等,都是珍品。今天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走進這些青島本地的博物館,看看這些鎮館之寶。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其他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唐代三彩騰空馬 於西安西郊出土,馬全身赭黃色,間白斑紋。
  • 中國唯一的淡水魚文化博物館就在南部,3.2米長中華鱘標本成鎮館之...
    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首個以釣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坐落在升鍾湖核心景區白鶴半島上。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分魚的文化意象,常見魚類標本,古今漁具的演變,古今釣魚文物、實物藏品,釣魚詩詞賞析,釣魚主題書畫作品,國家領導人釣魚紀實圖典,釣魚視頻講座,魚主題宴席以及與魚有關的名小吃等十大板塊,展出釣魚文化有關藏品496件,其中本地實物標本
  • 再觀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說說古人為何用石犀「鎮水」!
    上周六,也就是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應朋友之邀,再觀成都博物館。或許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西側,矗立著一座閃爍著金屬光芒與「翡翠」光澤的現代建築,結合了古蜀文化中對「金、玉」的尊崇,館體外圍由金色的銅與透明玻璃組成的無數三角形拼接而成,極具時尚與藝術氣息,那便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
  • 這五大中國文物絕世罕見,可惜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高達上千萬件,遠遠超過我國本土博物館現有藏品總量。我們的博物館數量也遠低於美國、法國、英國甚至日本。所以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堪稱絕世罕見的中國文物,要到國外才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五件中國文物還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知何時,它們才能回歸祖國。
  • 赤峰市博物館有個普通的石頭人,別看刻得挺粗糙,卻是鎮館之寶
    歷史長河中有太多珍貴的文物,每一處博物館也有屬於自己的典藏珍品。可在赤峰博物館中,一個看似普普通通、毫無美感的「石頭人」,居然是館中的「鎮館之寶」,這不禁讓人們思考,它之所以能成為寶貝,是因為它背後有深刻的寓意,還是它本身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呢?
  • 大起底:青島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何這麼牛(組圖)
    青島市博物館有文物藏品160000件,書法、繪畫、陶瓷器、銅器、玉器、錢幣、璽印、甲骨等等應有盡有,館內還收藏有40000餘件青島歷史發展各階段留下來的文物資料。這裡有三大鎮館之寶!▲四種海螺標本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市北區遼寧路280號
  • 山東桓臺博物館鎮館之寶:康熙御賜王漁洋湘竹金扇
    桓臺博物館鎮館之寶:康熙御賜王漁洋湘竹金扇" title="山東桓臺博物館鎮館之寶:康熙御賜王漁洋湘竹金扇" style="border: 0px none; width: auto; visibility: visible; opacity
  • 人文齊魯|博物館日,看你老家的鎮館之寶「上榜「沒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強調博物館應努力造福社會,致力於成為促進人類和諧共處的重要場所。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說過,「有視覺的第二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望上一眼……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被壓縮成一天?通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