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館是一家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西湖文化廣場B區,每當雙休或節假日,這裡總是人山人海。
博物館很好找,從中山北路朝暉路的口子進去,沿著環形的建築走大概幾百米,就是博物館的正門了。
走進寬敞明亮的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型的生物展示牆,在一堆古生物標本中,有一個「站立」著的龐然大物特別吸引人眼球,它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灰鯨骨骼標本。
「撿」來的鎮館之寶
浙江自然博物館第一任館長,88歲高齡的韋直老人說起這個「鎮館之寶」時,依然思路清晰。
「記得那是1950年,我還是個22歲剛從學校畢業的小夥子,被分配到了當時的浙江博物館植物部,負責植物研究。那時候入職的必修之課就是要對館內的展品有所了解,我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一一參觀學習,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灰鯨骨骼標本,印象很深。」韋老說,「那時候的灰鯨骨骼,擺放在博物館大廳左手邊的玻璃房內,我透著玻璃房看了很久,它是那麼大,又那麼完整,對於一個不研究動物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震撼的。」
「這是前輩們慧眼識珠,從美國人手中『撿』回來的寶貝啊!」韋老的言語間,透著一些自豪。
「那是1936年,一位美國漁民在加利福尼亞海域捕獲了它。一位頗具經營頭腦的商人就把它買下,做了簡單的防腐處理後用船拖著,沿海岸線到各港口城市作巡迴展覽。」
「這年夏天,美國商人帶著灰鯨來到上海展覽,但由於天氣炎熱,防腐處理不徹底,灰鯨的屍體開始腐爛,並發出很臭的味道。展覽辦不下去了,這個龐然大物該如何處置?要製作成標本或燒埋處理都要花好大一筆錢,『狠心』的商人直接將它扔在了黃浦江邊,偷偷溜走了,當時的上海屬地政府也手足無措。」
「一時間,此事在圈內傳開了,當時省立西湖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的專家們得知消息後,立即趕赴上海,把灰鯨運用火車運回杭州火車站(當時的火車站在南星橋)。」
「可是下了火車,該怎麼把這個龐然大物運到館裡?在那個年代,可沒有卡車、貨車。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滾木運輸方式,就是在灰鯨身下墊上長木板,在木板下塞進圓木棍,幾十人拉的拉,推的推,花了三天才挪到湖濱一帶。然後,再租用了很多艘西湖漁船,並用鐵索相連,運到中山公園碼頭上岸。據說,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看熱鬧的人很多,當局還派出大批人員維護秩序。到了博物館後,專家們把灰鯨嚴重腐爛的皮、肉摘除,製作成了骨骼標本保存。」
「以前大家都沒見過灰鯨,即使在現在也是不可多見的。」韋老說,老專家們費盡周折,把別人認為的「燙手山芋」變成了「鎮館之寶」,這不僅僅是展品上的寶藏,也是博物館人的精神財富。自博館的每一代人,都知道這個故事。
直到現在,一問起灰鯨的來歷,浙江自然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無論是坐辦公室的、搞業務的,還是做安保或是標本維護的都能脫口而出。
帶著灰鯨骨骼「週遊」全省
由於灰鯨骨骼標本非常罕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還被作為「交流大使」到全省各地「週遊」巡展。
一想起這段經歷,如今身為浙江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的張國俊感慨頗深。張國俊也算是博物館裡的「老人」了,1980年參加工作,再過一年就要退休了。
「我24歲從部隊退役回來後,就到博物館上班了,當時主要負責河姆渡展廳講解工作,真正與灰鯨骨骼標本開始接觸,那是在1991年之後了。」張國俊說,當時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教工路新建了6層樓高的庫房業務樓,但沒有陳列館,灰鯨骨骼等標本都被「藏」在庫房。
「但是,我們的『寶貝』不能藏起來,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啊。於是,老館長一聲令下,大家就帶著『寶貝』到杭州周邊的縣(市)進行流動展覽。灰鯨骨骼標本那肯定是第一個要拿出去展示的。」張國俊回憶說,那時候他已經調到辦公室工作,聯絡和協助護送「寶貝」是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當時我們帶著灰鯨的骨骼標本去過不少地方,比如嘉興博物館、海寧博物館、平湖莫氏莊園等,每次都要展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我記得,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市民都會紛湧過來,特別是遇到周末的時候,館內真是人山人海,一點也不誇張。畢竟在當地的博物館,很少能看到這麼龐大、稀有的展品。」
「不過,每一次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雖然灰鯨骨骼可以拆卸,解決了裝運的難題。但拆卸也是個細緻活,每次都要花好幾天時間才能拆完,拆下來的一節節骨架都要用編號編好,等到安裝的時候才不會亂。」張國俊說。
帶著灰鯨骨骼標本等「巡遊」的日子直到1998年1月陳列館建成後,才結束。
2009年,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建成,那時的張國俊已經是安全保障部的主任了。作為安保部,護送「寶物」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他身上。
「從教工路運到西湖文化廣場的路雖然不遠,但是運輸方案還是考慮再三確定的。」張國俊說,考慮到運輸的卡車車廂是鐵皮的,擔心灰鯨骨骼直接接觸它,遇上顛簸的路容易磕壞。他們先在車廂里舖上了一層布墊底,然後又用棉被將各個拆分下來的骨架包裹好,再一點點搬上車。從拆到裝,一刻都不敢放鬆。
與博物館一起經歷三次易址的「元老」
自2009年搬入浙江自然博物館位於西湖文化廣場的新館後,灰鯨骨骼的標本就再也沒有移過位,一直「矗立」在序廳。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說,雖然博物館三次易址,但灰鯨一直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嚴洪明說,新館落成後,灰鯨骨骼標本與參觀者的接觸更「親密」了。與原先有玻璃房不同,現在的它是毫無阻隔地展示在大家面前,遊客幾乎可以「零距離」觀賞標本。
而要實現灰鯨骨骼標本完全「暴露」在人們面前,並做到80年依然如新,離不開浙江自然博物館對它悉心維護保養。
「灰鯨骨骼上會有很多細小的小孔,環境中的粉塵就會跌落到骨骼上,並透過小孔滲進骨骼。這樣會加快標本的腐蝕速度。」負責標本維護的年輕小夥何亮告訴記者,平均兩周至一個月,他就會和兩至三個同事一起給灰鯨骨骼做清潔。
「先用羊毛刷將附著在骨骼上的粉塵剝離,再通過小型吸塵器吸走。」何亮說,聽聽可能覺得這個工作很簡單,但其實很耗時,常常需要兩三個人做上一整天,「一天下來,腰酸背痛,眼睛也特別酸……」
除了除塵,灰鯨骨骼還需要適宜的外環境。
「紫外線會造成骨骼老化,你看,照射灰鯨骨骼的燈我們特意選用了LED燈。」循著何亮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照射在灰鯨骨骼身上的是一盞盞黃色的柔光。
另外,何亮也提到,骨骼標本最適宜保存的溫度是16-25℃,最適宜的溼度是50-60%,所以會通過樓宇自動系統事先設定好溫度、溼度。
「灰鯨是我們館的『元老』,不僅僅是鎮館之寶,也是幾代博物館人傳承的見證者,所以保護、利用並將它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我們義不容辭。」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說。
相關連結: 浙江自然博物館
浙江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省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史,應該追溯到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基礎上創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西湖博物館獲得新生,1953年更名為浙江博物館。1984年7月,浙江博物館的自然之部分出單獨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館。1991年,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教工路建成庫房業務樓,1998年1月建成陳列館。2009年7月,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在西湖文化廣場正式開館。新館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常設展廳面積9000平方米,臨時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庫房面積5000平方米。
看點:展館分「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及「綠色浙江」三大部分。這裡有近15萬件珍貴的館藏標本,記錄地球的生命歷程,生動地展示敘述人與自然的故事。
地址: 西湖文化廣場6號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周邊交通:地鐵1號線西湖文化廣場站
公交K30、K19、K67等至西湖文化廣場站
公交K2、K72、K78等至中北橋站(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