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的淡水魚文化博物館就在南部,3.2米長中華鱘標本成鎮館之...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

是全國首個以釣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坐落在升鍾湖核心景區白鶴半島上。

博物館展區共分3層樓,

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

是升鍾湖景區的重要景點之一。

館區佔地五畝,

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

一樓為接待中心、控制室、導遊人員和入館參觀規定與路線指示圖 ,二三樓是淡水魚標本與說明和魚文化方面的用具、器物以及詩畫等方面的展覽大廳。

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分魚的文化意象,常見魚類標本,古今漁具的演變,古今釣魚文物、實物藏品,釣魚詩詞賞析,釣魚主題書畫作品,國家領導人釣魚紀實圖典,釣魚視頻講座,魚主題宴席以及與魚有關的名小吃等十大板塊,展出釣魚文化有關藏品496件,其中本地實物標本32件,均採自南部升鍾湖和嘉陵江。

魚的文化意象展示了「魚」字的演變過程、從古到今關於魚的各種傳說。常見魚類標本包括魚類幹標本、浸泡式標本、養護式標本數十種和魚化石。古今釣魚文物、實物藏品展示篾編魚簍、背簍、捕魚用的鋼叉、串聯魚兒用的柳條、造型奇特的魚竿與捕魚、釣魚有關的物件。明代的鑄銅組魚,清代釣魚竹雕、清代的《鯉魚跳龍門》木雕、陶瓷魚瓶,民國木格瓷版畫等文物。釣魚主題書畫作品有唐宋時期與釣魚有關的名人書法作品真跡和魚拓片。展區有國家領導人釣魚紀實圖典以及2009年以來,南部縣在升鍾湖景區舉辦的各種釣魚賽事活動的實物與照片,以及重量級選手的有關圖片和實物等。

鎮館之寶是我國長江的一條約3米左右的大中華鱘。也是升鍾湖旅遊景區的一個必看景點,深受遊客的青睞。

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是宣傳釣魚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館的建立對普及魚文化基礎知識,豐富升鍾湖旅遊文化活動,提升升鍾湖旅遊文化品位,促進升鍾湖旅遊文化事業繁榮起到很大的作用。

內容來自大南部網、升鍾湖、網絡

原標題:《中國唯一的淡水魚文化博物館就在南部,3.2米長中華鱘標本成鎮館之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超300斤重中華鱘標本亮相 系漁民非法捕殺(圖)
    鎮館之寶>>>「武昌魚」——團頭魴模式標本 記者 彭年 攝  武漢是一座文化名城,文化名勝眾多,博物館資源豐富。目前,我市各類博物館已達81家,民辦和行業博物館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2/3以上,高校博物館成為大學與城市融合的契合點。  為展示我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成果,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走進博物館·館長訪問」系列報導,希望通過這個小小窗口,讓更多市民能了解博物館,也更深地走進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市。  走進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野生動物展廳,仿佛置身於一個「定格」的野生動物世界。
  • 海洋大學鯨魚館,中國內地最龐大的抹香鯨標本
    鯨魚真的是鯨魚,水產大學的金魚館就在軍工路的中環邊線上,坐在公交車上就能夠望見路旁那座奇怪的建築,雖然現在正式的名稱叫做水產大學魚文化博物館,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他鯨魚館,原來是校園內部開放僅供研究使用,最終面向社會正式開放,進入鯨魚館需要收取十元的門票,學生票價是8元,不過會送你一套很好看的魚類書籤,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 聽浙江自然博物館講述:「鎮館之寶」灰鯨標本背後的故事
    博物館很好找,從中山北路朝暉路的口子進去,沿著環形的建築走大概幾百米,就是博物館的正門了。  走進寬敞明亮的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型的生物展示牆,在一堆古生物標本中,有一個「站立」著的龐然大物特別吸引人眼球,它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灰鯨骨骼標本。
  • 先秦的踞織機、最大抹香鯨標本……上海高校博物館有多豐富?
    2002年,研究室獲得了長達18.4米的國內最大抹香鯨標本。研究室隨之進行了配套升級,演變成上海水產大學鯨魚館。2005年底,中國魚文化博物館在軍工路334號原上海水產大學揭牌,同時,上海水產大學與上海海洋水族館籤署了合作協議,從此拉開了中國魚文化立館保護的序幕。
  • 國內唯一的黑露脊鯨標本,在大連自然博物館
    北檸想著元旦去逛博物館,可惜元旦博物館都閉館,所以只好把安排提前,今天就過來打卡啦。這次選擇的是北檸在大連最熟悉的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在之前北檸已經來過自然博物館好多次,因為自然博物館相比其他的真的離我好近吶,只需要坐幾個站地的公交車就能到,而且物館這種環境太適合散心或者思考了,還免費向市民開放,刷身份證就可以隨意進,所以北檸非常喜歡來這裡。
  • 時隔僅40餘年 過去常見的淡水魚之王白鱘漸行漸遠
    那時經常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長的白鱘  僅40餘年淡水魚之王漸行漸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流域白鱘比較常見,「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在長江裡打撈,一次能撈上來上噸重的白鱘。」僅40餘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珍稀動物白鱘從常見走向滅絕,令人心痛。
  • 再見,中國淡水魚之王
    今天(1月3日)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佔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它從1.5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一直活到現代,卻沒能夠跨過2020,進入新的年代。
  • 老教師堅持20年淘魚做標本 建成魚類標本館(圖)
    當他聽到學校要再建標本室的時候,二話不說又回到了校園。於是在農貿市場裡、江邊碼頭處,又多了一個年邁的身影。時間一長,附近的魚販子都認識了這個沒事就到魚市場晃悠的老頭子。潼港農貿市場30多歲的魚攤主小周也是藍老師的「線人」之一,藍老師常常跟著她進貨的車子去銅川水產市場淘魚。  「我們都是清晨3點30出發,5點30就要趕回來開早市。」
  • 這五大中國文物絕世罕見,可惜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所以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堪稱絕世罕見的中國文物,要到國外才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五件中國文物還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知何時,它們才能回歸祖國。一:蘭亭雅集玉山子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中西北部最大的博物館,始建於1883年,並於1977年成立亞洲分館,收藏了亞洲各個國家數萬件文物。其中有14個常設展廳專門用來展示中國文物,可見重視程度。
  •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宣告滅絕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宣告滅絕2020年元旦剛過,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就在網絡上高頻刷屏,鋪天蓋地的新聞比近幾年關於白鱘的所有新聞加在一起還要多。引發這場軒然大波的是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的論文。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
    楚天都市報1月2日訊(記者陳凌墨)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
  • 國家海洋博物館珍寶大亮相!
    長達9.4米的鯨鯊標本、美輪美奐的古生物化石龍宮翁戎螺、見證「海絲之路」繁華盛景的石寨山型銅鼓…… 新春臨近,國家海洋博物館將館藏的珍寶悉數亮出,讓您足不出戶就能大飽眼福,領略深海大洋的無窮奧秘~國家海洋博物館建築造型——「飛魚」入海
  • 5萬餘件館藏標本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將迎來第500萬名觀眾
    通過政治理論學習,提高了廣大職工政治思想覺悟和「懂全局管本行、抓重點破難題、抓落實求實效」的能力,增強了愛館、為館、服務大眾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業務培訓,打牢了專業基礎,增強了履職能力、保證了服務質量,提高了觀眾滿意度。11項服務標準讓觀眾體驗更優化隨著人們對於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漲,參觀博物館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選擇。
  •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被宣布滅絕 網友:從未遇見 聽聞已是永別
    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今天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佔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最後一次發現是在這一年
    最近兩天,一個壞消息登上微博熱搜榜: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已滅絕。
  •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滅絕,意味著什麼?
    來自長江的「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一下子成為今年初最揪心的報導之一。美麗又奇特的長江白鱘,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新聞報導我國珍稀動物,都驚訝又心疼!長江白鱘稱作中華匙吻鱘,名為中國劍魚,又俗稱為象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
  • 市北: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安家「康樂宮」
    ,市北區的又一處老廠房——青島康樂宮場館將改造成為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這也是全國唯一以貝林先生命名的自然博物館。昨日,記者從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獲悉,由美國著名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先生無償捐贈的400多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已從倉庫轉運至博物館,整個場館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按照計劃,10月24日博物館將舉辦開幕式,11月中旬將正式開館納客。   青島貝林自然博物館位於市北區遼寧路280號,地處都市華庭小區以東、青島市少年宮以西、兒童公園文化廣場以南、黃臺路以北。
  • 五大博物館鎮館之寶:湖南館是「野豬」,臺灣館的居然是紅燒肉!
    博物館鎮館之寶:上海館是從垃圾堆撿的,臺灣館的居然是紅燒肉! 圖一、這是《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為晉朝王羲之的書畫作品,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大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拯救「水中大熊貓」 探訪中華鱘繁殖保護全過程
    「這裡便是中華鱘研究所所在地。」同行的嚮導說,這裡總共佔地12公頃,是國內唯一一家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多年來也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nbsp&nbsp&nbsp&nbsp中華鱘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美稱。1988年,中華鱘也被列為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楚天視點)白(既+魚)豚中華鱘的命運悲歡(組圖)
    在人們期盼的目光中,兩尾長約3米的首次攜帶微電子標籤的產後康復中華鱘親魚被放回長江,緩緩向長江深處遊去。  鏡頭二:2006年12月13日中午,歷時39天的長江淡水豚類中外聯合考察結束。六國聯合科考隊的科學家們對宜昌至上海江段進行了往返兩遍拉網式搜尋,總行程達3400公裡,卻沒有發現絲毫白(既+魚)豚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