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堅持20年淘魚做標本 建成魚類標本館(圖)

2021-01-08 搜狐網

  藍老師堅持20年淘魚做標本

  滬上首座以普通教師命名的校園魚類標本館本月下旬對外開放

  昨天是教師節,75歲的退休教師藍鴻銘照例收到了學生的賀卡,但他來不及仔細看這些卡片,就匆匆趕回了育民中學。在實驗樓三樓,他打開一扇門,摸摸門口「藍鴻銘海洋魚類標本館」幾個字樣,笑眯眯地走了進去。這裡就是滬上首座建於中學校園裡的海洋生物標本館,也是首座以一個普通教師名字命名的標本館。「再過十來天,這裡就要對外開放了。

」藍老師小心翼翼地將幾個掉落的標籤貼回標本瓶上,「這些標本都是孩子們親手做的,標籤上有他們的名字。」 本報記者 朱文娟

  騎著自行車到處「淘」魚

  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為山東農業大學)的藍鴻銘1980年來到位於浦東高橋鎮的育民中學任生物老師。上課時要培養草履蟲,可當時從附近河裡取出來的水因為汙染嚴重已培養不出草履蟲了,河水也已發黑,連釣出來的魚都有火油的味道。藍老師說,必須讓孩子們熱愛地球、熱愛環境、熱愛海洋,讓環保意識灌輸到學生的心中。

  為了讓孩子們對海洋有個更加直觀的印象,藍老師經常拿著標本對學生們講述海洋裡的故事。「當時我們的標本都是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數量少,個頭也小。」藍老師伸出手掌對記者比劃道,「鯊魚標本只有手掌大,怎麼能讓學生感興趣呢?」藍老師說,「我第一次打開實驗室的門,看到桌上擺的為數不多的標本瓶時,我就想,我能留些什麼給這所學校呢?」

  他開始帶著孩子們親自動手做標本。在學校附近的打穀場,常有漁民開著拖拉機把打來的魚運來,然後剝皮賣給市場。學生們常去玩,遇到不認識的魚就帶到藍老師那裡,後來藍老師就專門去打穀場淘魚做標本。每次打穀場來了魚車,學生都會問他:「今晚7點半打穀場來拖拉機,你去嗎?」藍老師就騎上自行車去淘魚了。

  後來,藍老師的淘魚範圍擴大了。復興島上常有一些漁船在那裡卸貨,藍老師就帶上一盒煙去那裡,遇到漁民,遞上一支煙,時間一長,復興島上也有了他的「線人」,他從那裡淘到奇形怪狀的魚,然後放進生物實驗室的塑料盒子裡,用福馬林泡起來。

  淘到的魚越來越多,不認識的魚也多起來。為了弄清楚,1989年,藍老師找到了東海水產研究所,通過熟人認識了很多水產專家和教授。從此,每次遇到不認識的魚,他就帶著這些魚去找專家,弄清楚後再帶回來做成標本給學生們講。

  幾年時間,藍老師的實驗室裡就有了100多個實驗標本。1989年,中央新聞記錄製片廠製作的《小教室,大課堂》報導了這個實驗室。

  身患胃癌回校再建標本室

  標本製作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年。「有的時候一次能遇到兩三件寶貝,有的時候去幾次也找不到一件。」藍老師說,他和他的標本都是有緣分的。

  1993年,藍老師退休了,因為離不開付出了十多年心血的實驗室,他接受了返聘,留在學校做實驗室管理工作。1996年,他被查出患上了胃癌,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騎著自行車到處淘魚,但他還是守在實驗室裡。「我跑不動了,但是守著這些標本總還可以。」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呆在實驗室裡,整理標本瓶子,看到有瓶子壞了,就換一個,看到浸泡標本的福馬林發黃了,就換上新的。福馬林的味道很濃,藍老師就戴上口罩。「每一個標本都是自己親手淘來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守著心安。」就這樣,他一直守到住進醫院開刀。

  因為藍老師生病等種種原因,實驗室一度失去了往日的熱鬧,一些標本因時間長而損壞。2003年,新上任的校長馬小弟看到這個曾經出過名的「小教室大課堂」漸漸頹敗,決心重現她當年的光彩。

  馬校長找到已經70歲的藍老師。當時藍老師賦閒在家教授小提琴,收入不低。當他聽到學校要再建標本室的時候,二話不說又回到了校園。於是在農貿市場裡、江邊碼頭處,又多了一個年邁的身影。時間一長,附近的魚販子都認識了這個沒事就到魚市場晃悠的老頭子。潼港農貿市場30多歲的魚攤主小周也是藍老師的「線人」之一,藍老師常常跟著她進貨的車子去銅川水產市場淘魚。

  「我們都是清晨3點30出發,5點30就要趕回來開早市。」小周告訴記者,三、四月的凌晨,寒風還有些刺骨,可是這個70多歲的老先生總是早早等在路邊等他們的車子。「一路沿著外環線開,連我這個30多歲的人都凍得直哆嗦,老先生卻裹緊外套堅持著,我們都很感動。」

  學生愛上海洋生物

  如果說收集標本是藍老師的主要工作,那麼製作標本就是他和他的學生共同的興趣了。2003年至今,學校裡已經有約400名初中生參與了標本製作,而不少高中生選擇了「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生物分布」等課題來研究。由於對海洋生物的興趣在這間小小的標本室裡得到啟蒙,育民中學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考入上海水產大學、海運學院、上師大生物系去。

  據悉,目前本市除了上海水產大學、東海水產研究所擁有專業的海洋魚類標本館以外,即使是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也只是擁有一部分海洋魚類標本。「藍鴻銘海洋魚類標本館」是目前本市中學校園裡唯一的海洋魚類標本館。「我們的標本室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點,為我們開展有特色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場所。」馬校長告訴記者。

  「一些外地的中小學也慕名而來參觀。」馬校長說,「學校曾經送給深圳實驗中學80多個魚類標本作素質教育的教材;在無錫解放橋小學的實驗室裡,至今還擺著80多個育民中學送來的魚類標本……」

  院士為標本館題名

  「這三隻企鵝標本,是馬校長通過關係找到『雪龍號』的大副請他從南極帶來的。」藍老師告訴記者,馬校長是政治老師出身,可是也長時間地泡在標本館裡,想方設法籌集標本。

  「這條魚叫做鮣魚,魚身上有吸盤,很好玩!」藍老師指著一條魚說,這是十幾年前一名學生家長從海上石油勘探鑽井平臺上做成標本帶給他的。

  「這是我做的,」初三女生徐雯倪告訴記者,她不敢做大的生物標本,藍老師就把他從銅川市場淘來的小魚給她做。「這讓我開始對海洋生物產生興趣,也鍛鍊了我的動手能力。」

  「瞧,這條中華鱘有1.6米長呢!」東海水產研究所科技開發處處長葉維鈞是個熱心人,聽說育民中學想要建一個海洋魚類標本館時,就從水產研究所搬來了中華鱘、各種貝類等不少標本,還親自設計了館裡「看圖識魚」的裝置———只要用手按下魚的名字,「魚」就會亮起來。

  上海水產大學、上海水產科技園的專家也來幫忙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陳吉餘還親自為標本館題名……正是這些熱心人的努力,2006年初,學校實驗室已經擁有了300多件寶貝。

  本月22日,這個凝結了藍老師和很多人心血的130多平方米的標本館就要正式開放了。到時候,不僅浦東新區的學生們可以免費去看,附近社區的居民也可以免費參觀。

  「這麼多年的心願,總算是實現了。」藍老師說:希望這些標本能保存得更長久,標本再多一些。

相關焦點

  • 海洋大學鯨魚館,中國內地最龐大的抹香鯨標本
    鯨魚真的是鯨魚,水產大學的金魚館就在軍工路的中環邊線上,坐在公交車上就能夠望見路旁那座奇怪的建築,雖然現在正式的名稱叫做水產大學魚文化博物館,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他鯨魚館,原來是校園內部開放僅供研究使用,最終面向社會正式開放,進入鯨魚館需要收取十元的門票,學生票價是8元,不過會送你一套很好看的魚類書籤,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 中國唯一的淡水魚文化博物館就在南部,3.2米長中華鱘標本成鎮館之...
    一樓為接待中心、控制室、導遊人員和入館參觀規定與路線指示圖 ,二三樓是淡水魚標本與說明和魚文化方面的用具、器物以及詩畫等方面的展覽大廳。中國釣魚文化博物館分魚的文化意象,常見魚類標本,古今漁具的演變,古今釣魚文物、實物藏品,釣魚詩詞賞析,釣魚主題書畫作品,國家領導人釣魚紀實圖典,釣魚視頻講座,魚主題宴席以及與魚有關的名小吃等十大板塊,展出釣魚文化有關藏品496件,其中本地實物標本
  • 超300斤重中華鱘標本亮相 系漁民非法捕殺(圖)
    建校以來,華農各個院系都有自己的標本室,但資源分散,存放條件不佳。為了把這些標本集中進行收藏保存,學校決定建標本館。  曾在恩施當過科技副縣長的王長清一頭扎進了這個新領域。兩年後,標本館選址老圖書館。2009年開春,標本館裝修完畢,王長清搬到「新家」,開始向各學院標本室徵集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標本。
  • 百歲教師重獲當年教具 標本師講述動物標本修復全過程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9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教師節當天,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收到了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特殊的節日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採奕奕的動物標本。
  • 漳州男子手工製作動物標本 一幹就是30年
    原標題:標本製作 他一幹30年導報訊(記者 張偉華 文/圖)他是漳州市東山縣唯一從事標本製作行業的手工藝人。瞧,陳福生正在製作青蟹標本,他掰開蟹殼,用剪刀剪掉蟹鰓,用手術刀割破蟹腳的關節,用鐵鉤鉤出蟹腳的肉,再用洗耳球清理……在陳福生家的客廳,嵌在牆上面積約一平方米的玻璃展示柜上,魚骨製成的白孔雀栩栩如生,貝殼骨架製成的人物形象生動……這些都是陳福生早些年的作品。東山縣第二中學的海洋生物標本館,現存1200餘種海洋生物標本,大都出自陳福生和他父親之手。
  • 滬自博館兜蟲標本注釋搞混 初一學生寄糾錯信被邀參加標本更新
    原標題:視頻|自博館兜蟲標本注釋搞混了 初一學生寄糾錯信被邀參加標本更新今年元旦,上海自然博物館國門生物安全站廳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展示了有害生物入侵的相關知識,獨樹一幟的展品受到了許多中小學生的歡迎。
  • 優雅的獵人——魚標本戲說非洲攀鱸
    魚標本系列從來不是科普文或技術文,就是個故事。請您酌情閱讀。同時,這個魚容易遭受強勢魚壓制,一些個體在受到驚嚇或者威脅時往往會進行長時間躲避,他們會持續很多天不吃不喝縮於一角,這樣對成長十分不利,因此儘量和安靜的,尺寸恰當的魚類混養。 這是個長壽的魚,可以活15年或者更久,飼養它們需要足夠的耐心。不過這個品種我並未在我們市場見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去市場轉轉。
  • 千島湖「魚王」性格剛烈離世 將製成標本展出(圖)
    哈哈,千島湖魚王不是鯰魚怪也不是黑魚精,最多也是青魚精。  如此之大的淡水魚十分少見。浙江自然博物館魚類分類學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一般來說青魚的壽命是30年,20齡左右就算老年。從體型來看,這次的大青魚,屬於老齡。  和小孩子的天真相比,大人們也很好奇。
  • 臨沂愛鳥老人閻明潔:20年製作鳥類標本千餘件
    20多年來,經他救治的傷鳥、病鳥已達到數百隻。經他放生的鳥類就更多了,目前已超過百種,數量近千隻。他是鳥類標本製作達人,卻從不用活鳥製作標本。他還在臨沭新發現了鳳頭鵑隼、契尾綠鳩、灰斑鳩、契尾斑鳩、林三指鵪等5種鳥類,填補了山東省有關鳥類記錄的空白。
  • 橫店中國世界野生動物標本館·皇家馴獸場的奇妙之旅
    即將在5月1日試營業的橫店中國世界野生動物標本館·皇家馴獸場(以下簡稱橫店野生動物標本館),讓這不可能的事成為了可能。「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標本館,總建築面積53000平方米。
  • 特殊「夫妻合影」:雲南醫學伉儷捐獻遺體,骨骼標本放在一起
    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 圖為「重逢」的李秉權、胡素秋夫婦。李秉權、胡素秋夫婦親友供圖。 丈夫離世14年後 妻子終於以一種特殊的方式 與愛人「重逢」在母校 生為醫學教授 逝做無語良師「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做一些貢獻
  • 後續丨新誕生的千島湖魚王將被製作成標本!
    杭州頻道網友的評論數百名網友對魚王的命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大部分都支持將魚王放生,那麼魚王的最終命運到底如何呢?記者剛剛從捕獲魚王的杭州千島湖發展集團了解到:175釐米長、近180斤重的千島湖魚王將被製作成標本!為什麼要製作成標本而不是放生?千島湖發展集團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捕撈上來的千島湖魚王有175釐米長、近180斤重,在捕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損傷,如果此刻將它放生,死亡的機率非常高。」
  • 先秦的踞織機、最大抹香鯨標本……上海高校博物館有多豐富?
    1952年,著名魚類學家朱元鼎創建了上海水產大學魚類標本室。成立初期,設備、人員、經費都很緊張,朱元鼎帶領同事們克服重重困難,因陋就簡,親自動手收集魚類標本和資料。短短幾年,標本室收藏的標本達到900餘種、25000餘號,形成初等規模,並很快成為我國魚類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此後標本室更名為魚類研究室。到2000年時,魚類研究室已是我國研究魚類分類學的四大基地之一。
  • 探訪北京動物標本師 狗年忙做狗標本
    探訪北京動物標本師狗年忙做狗標本 (1/4) "← →"翻頁
  • 揭秘水族館鯨魚標本:埋地下腐爛2年 挖骨拼裝
    記者探訪    兩萬多件標本吸引八方遊客    記者了解到,水族館建成開放之初,有玻璃魚池18個,院中有兩座露天水池,剝製標本30件,珊瑚9件。經過80多年的發展,館內現有海洋生物標本兩萬餘件,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是全國唯一的海產博物館。
  • 世界上最「不務正業」的三個地方,有的甚至把圖書館變成標本屋!
    阿拉斯加資源圖書館及信息服務中心圖書館本來是借書看書的地方,卻有一家圖書館借「標本」,這就是位於阿拉斯加的阿拉斯加資源圖書館及信息服務中心。在這裡,借鳥的骨架、頭骨或魚的骨架就像借一本書一樣。你提供你的借書證,掃描一下,兩周後到期,就像借一本書一樣。
  • 文昌豬頭魚是美人魚 海師出資10萬製作標本(圖)
    據悉,為製作「美人魚」標本,充分發揮其科研價值和教學價值,海師將斥資10萬元。文昌海邊漂來的「豬頭魚」竟是「美人魚」6月22日晚,文昌東郊椰林海邊突然漂來一隻重達千斤的死魚,該魚的頭型和豬頭很像,好奇的村民紛紛前往觀看。6月23日上午,記者在東郊椰林旅遊碼頭海邊見到了這條怪魚。
  • 明日之後魚標本怎麼弄
    在遊戲中,魚標本用板子的作用是用來製作觀賞魚標本,玩家可以使用觀賞魚和魚標本用板子在基礎配方中製作特定的觀賞魚標本,製作不同觀賞魚標本所需要的觀賞魚數量不同
  • 百餘件「海洋精靈」標本亮相鄭州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實習生 劉迪/文 記者 張曉冬/圖【現場】100餘件生物標本亮相 史上頭一回步入展廳,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標本出現在眼前:斑海豹、南美海獅、企鵝、龍蝦、鯨鯊、大白鯊、長尾鯊、雙髻鯊、蝠鱝、黑鰭鯊、雀膳、匙吻鱘、鱘魚、白鯨、江豚、金槍魚、石斑魚、翻車魚、狼牙鱔
  • 聽浙江自然博物館講述:「鎮館之寶」灰鯨標本背後的故事
    到了博物館後,專家們把灰鯨嚴重腐爛的皮、肉摘除,製作成了骨骼標本保存。」  「以前大家都沒見過灰鯨,即使在現在也是不可多見的。」韋老說,老專家們費盡周折,把別人認為的「燙手山芋」變成了「鎮館之寶」,這不僅僅是展品上的寶藏,也是博物館人的精神財富。自博館的每一代人,都知道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