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老師堅持20年淘魚做標本
滬上首座以普通教師命名的校園魚類標本館本月下旬對外開放
昨天是教師節,75歲的退休教師藍鴻銘照例收到了學生的賀卡,但他來不及仔細看這些卡片,就匆匆趕回了育民中學。在實驗樓三樓,他打開一扇門,摸摸門口「藍鴻銘海洋魚類標本館」幾個字樣,笑眯眯地走了進去。這裡就是滬上首座建於中學校園裡的海洋生物標本館,也是首座以一個普通教師名字命名的標本館。「再過十來天,這裡就要對外開放了。
」藍老師小心翼翼地將幾個掉落的標籤貼回標本瓶上,「這些標本都是孩子們親手做的,標籤上有他們的名字。」 本報記者 朱文娟騎著自行車到處「淘」魚
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為山東農業大學)的藍鴻銘1980年來到位於浦東高橋鎮的育民中學任生物老師。上課時要培養草履蟲,可當時從附近河裡取出來的水因為汙染嚴重已培養不出草履蟲了,河水也已發黑,連釣出來的魚都有火油的味道。藍老師說,必須讓孩子們熱愛地球、熱愛環境、熱愛海洋,讓環保意識灌輸到學生的心中。
為了讓孩子們對海洋有個更加直觀的印象,藍老師經常拿著標本對學生們講述海洋裡的故事。「當時我們的標本都是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數量少,個頭也小。」藍老師伸出手掌對記者比劃道,「鯊魚標本只有手掌大,怎麼能讓學生感興趣呢?」藍老師說,「我第一次打開實驗室的門,看到桌上擺的為數不多的標本瓶時,我就想,我能留些什麼給這所學校呢?」
他開始帶著孩子們親自動手做標本。在學校附近的打穀場,常有漁民開著拖拉機把打來的魚運來,然後剝皮賣給市場。學生們常去玩,遇到不認識的魚就帶到藍老師那裡,後來藍老師就專門去打穀場淘魚做標本。每次打穀場來了魚車,學生都會問他:「今晚7點半打穀場來拖拉機,你去嗎?」藍老師就騎上自行車去淘魚了。
後來,藍老師的淘魚範圍擴大了。復興島上常有一些漁船在那裡卸貨,藍老師就帶上一盒煙去那裡,遇到漁民,遞上一支煙,時間一長,復興島上也有了他的「線人」,他從那裡淘到奇形怪狀的魚,然後放進生物實驗室的塑料盒子裡,用福馬林泡起來。
淘到的魚越來越多,不認識的魚也多起來。為了弄清楚,1989年,藍老師找到了東海水產研究所,通過熟人認識了很多水產專家和教授。從此,每次遇到不認識的魚,他就帶著這些魚去找專家,弄清楚後再帶回來做成標本給學生們講。
幾年時間,藍老師的實驗室裡就有了100多個實驗標本。1989年,中央新聞記錄製片廠製作的《小教室,大課堂》報導了這個實驗室。
身患胃癌回校再建標本室
標本製作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年。「有的時候一次能遇到兩三件寶貝,有的時候去幾次也找不到一件。」藍老師說,他和他的標本都是有緣分的。
1993年,藍老師退休了,因為離不開付出了十多年心血的實驗室,他接受了返聘,留在學校做實驗室管理工作。1996年,他被查出患上了胃癌,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騎著自行車到處淘魚,但他還是守在實驗室裡。「我跑不動了,但是守著這些標本總還可以。」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呆在實驗室裡,整理標本瓶子,看到有瓶子壞了,就換一個,看到浸泡標本的福馬林發黃了,就換上新的。福馬林的味道很濃,藍老師就戴上口罩。「每一個標本都是自己親手淘來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守著心安。」就這樣,他一直守到住進醫院開刀。
因為藍老師生病等種種原因,實驗室一度失去了往日的熱鬧,一些標本因時間長而損壞。2003年,新上任的校長馬小弟看到這個曾經出過名的「小教室大課堂」漸漸頹敗,決心重現她當年的光彩。
馬校長找到已經70歲的藍老師。當時藍老師賦閒在家教授小提琴,收入不低。當他聽到學校要再建標本室的時候,二話不說又回到了校園。於是在農貿市場裡、江邊碼頭處,又多了一個年邁的身影。時間一長,附近的魚販子都認識了這個沒事就到魚市場晃悠的老頭子。潼港農貿市場30多歲的魚攤主小周也是藍老師的「線人」之一,藍老師常常跟著她進貨的車子去銅川水產市場淘魚。
「我們都是清晨3點30出發,5點30就要趕回來開早市。」小周告訴記者,三、四月的凌晨,寒風還有些刺骨,可是這個70多歲的老先生總是早早等在路邊等他們的車子。「一路沿著外環線開,連我這個30多歲的人都凍得直哆嗦,老先生卻裹緊外套堅持著,我們都很感動。」
學生愛上海洋生物
如果說收集標本是藍老師的主要工作,那麼製作標本就是他和他的學生共同的興趣了。2003年至今,學校裡已經有約400名初中生參與了標本製作,而不少高中生選擇了「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生物分布」等課題來研究。由於對海洋生物的興趣在這間小小的標本室裡得到啟蒙,育民中學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考入上海水產大學、海運學院、上師大生物系去。
據悉,目前本市除了上海水產大學、東海水產研究所擁有專業的海洋魚類標本館以外,即使是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也只是擁有一部分海洋魚類標本。「藍鴻銘海洋魚類標本館」是目前本市中學校園裡唯一的海洋魚類標本館。「我們的標本室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點,為我們開展有特色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場所。」馬校長告訴記者。
「一些外地的中小學也慕名而來參觀。」馬校長說,「學校曾經送給深圳實驗中學80多個魚類標本作素質教育的教材;在無錫解放橋小學的實驗室裡,至今還擺著80多個育民中學送來的魚類標本……」
院士為標本館題名
「這三隻企鵝標本,是馬校長通過關係找到『雪龍號』的大副請他從南極帶來的。」藍老師告訴記者,馬校長是政治老師出身,可是也長時間地泡在標本館裡,想方設法籌集標本。
「這條魚叫做鮣魚,魚身上有吸盤,很好玩!」藍老師指著一條魚說,這是十幾年前一名學生家長從海上石油勘探鑽井平臺上做成標本帶給他的。
「這是我做的,」初三女生徐雯倪告訴記者,她不敢做大的生物標本,藍老師就把他從銅川市場淘來的小魚給她做。「這讓我開始對海洋生物產生興趣,也鍛鍊了我的動手能力。」
「瞧,這條中華鱘有1.6米長呢!」東海水產研究所科技開發處處長葉維鈞是個熱心人,聽說育民中學想要建一個海洋魚類標本館時,就從水產研究所搬來了中華鱘、各種貝類等不少標本,還親自設計了館裡「看圖識魚」的裝置———只要用手按下魚的名字,「魚」就會亮起來。
上海水產大學、上海水產科技園的專家也來幫忙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陳吉餘還親自為標本館題名……正是這些熱心人的努力,2006年初,學校實驗室已經擁有了300多件寶貝。
本月22日,這個凝結了藍老師和很多人心血的130多平方米的標本館就要正式開放了。到時候,不僅浦東新區的學生們可以免費去看,附近社區的居民也可以免費參觀。
「這麼多年的心願,總算是實現了。」藍老師說:希望這些標本能保存得更長久,標本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