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家號作者平方直屬原創並發布。
鯨魚真的是鯨魚,水產大學的金魚館就在軍工路的中環邊線上,坐在公交車上就能夠望見路旁那座奇怪的建築,雖然現在正式的名稱叫做水產大學魚文化博物館,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他鯨魚館,原來是校園內部開放僅供研究使用,最終面向社會正式開放,進入鯨魚館需要收取十元的門票,學生票價是8元,不過會送你一套很好看的魚類書籤,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整個大廳基本上被一條巨大的鯨魚標本和整套鯨魚骨架所佔據,初看去容易讓人覺得是模型,真的就絕對是真的,在博物館勤工儉學的學生,對於我們外行的議論表示抗議,更說明才知道就是2001年在瓊州海峽附近,不幸被漁網纏住的一條抹香鯨,被路過的漁船花了一整天拖回碼頭,當時已經死亡,決定由上海水產大學將巨鯨製成標本,供科研教學用。
標本師指導工作人員就地解脫了巨鯨,剔除精肉和內臟,30餘人忙了整整8天,專門磨刀的兩個人用去了十多塊磨刀石。製作整條鯨魚標本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如今我們能夠在鯨魚館看到這些全長超過18米重60噸的海中巨獸,即便是這樣被製成標本。
仍然讓站在它的面前的人感到一絲絲渺小,而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渺小之感之後,整個鯨魚館存在的意義凸顯,讓我們對海洋抱有深邃的崇敬,於是便會有探索有熱愛。他們的徵途是大海,2樓不但能夠用俯瞰的視角,清晰地觀賞那條中國內地最龐大的抹香鯨標本和鯨魚骨架,還有許多關於海洋生物和魚類的展示說明。
包括一條巨大的中華鱘標本,和一隻珍貴的紅海龜標本,看了這樣的展覽或許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是某種文明的象徵,就像當年創辦這所中國最大的水產專門學校的清朝人,他們是我們這個古老卻傲慢的民族,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而他們能夠想到改變中國的方法,是讓我們重新產生對海洋的了解和熱愛。
鴉片戰爭和中日兩次戰爭後,我國海軍及要塞幾乎全部被毀,帝國主義漁輪不斷侵犯我沿海地區,為了加強海防,維護漁權,張謇等人於1905年開始籌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2年,憑藉官費和江浙漁業公司的資助正式建成。先借上海老西門江蘇省教育會作臨時校舍,以該會三樓(三樓系大會堂)闢作教室。
招收預科學生。又借小西門林蔭裡房屋六棟作為學生宿舍。於1912年1月15日開學。1913年3月,吳淞炮臺灣校舍落成,學校規模初具,乃全部遷入新校舍上課。因校址在吳淞常熟路,故又稱吳淞水產學校,俗稱吳淞水產,常熟路也因此改名為水產路(現在地鐵三號線還有水產路站)。水產學校的創立,標誌著我們國家水產教育和海洋研究的開端,是民族自強的某種標誌。1952年,遷入軍工路現址,成為中國第一所水產本科高等學校,1985年,它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帶來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