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孩子≠慣孩子

2021-01-11 豫南小瑾

中午的時候,我和閨女到家門口的一個小商店買東西。因為天冷,店鋪的玻璃門是合上的。開門進去的時候,男店主正和他的兒子在修理一個玩具車,剛好擋在了門口。我和閨女就稍微等了一下,他們騰出位置來了才進去,也就等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在這間隙,女店主稍微訓斥了一下門口的父子,大意是讓他倆利索點,別在門口擋著客人。我還沒有接話,只聽到店主的兒子,對著他媽媽兇狠狠地說了句:「你說啥!你再說一遍試試!」我尷尬的笑了笑,仔細看了看那個蹲在地上的小男孩,大概也只有三四歲的樣子。但是他說那些話的語氣和神情,完全不像這個年齡的小孩兒。接著他一直重複著前面說的那兩句話,更甚的是,說著說著,又多了一句:「你再說,信不信我過來打你嘴巴子!」話到這個份上,他媽媽還沒啥大反應,只是假裝生氣的說:「好,那我下午早早就下班回家,我就不帶你,我不要你了,看你咋辦?你休想再看我的手機,休想再讓我給你餵飯。」語氣裡沒有一絲嚴厲,反而像是兩個人在鬧著玩兒。我特意看了看他兒子的表情,好像聽到媽媽這麼一說,他有點示弱了,沒有了前面說那些話的時候那種神氣。整個過程中,也沒聽到他爸爸說一句制止的話,反而還像沒事人似的笑了笑,仿佛這娘倆的日常他見怪不怪。

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去閨女爺爺奶奶家吃飯,飯桌上圍著吃飯的時候,閨女沒吃兩口,就開始把碗裡的飯菜往我碗裡舀,勺子沒拿穩,一下子灑的到處都是。我很嚴肅的告訴她,吃飯就好好吃,不吃的就放碗裡,不要弄的到處都是。閨女沒理,還繼續倒騰。這時候,她爸爸也接話了,嚴厲的跟閨女說,不好好吃飯就到一邊去。語氣有點重了,閨女一聽,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孩子的爺爺奶奶見狀,就趕忙說:「哦喲,寶寶不哭不哭,打媽媽、打爸爸,壞媽媽、壞爸爸…」。又一邊跟我們說,孩子還小,你們說她幹啥,她能懂個啥。

基本上每次過去吃飯,都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一邊教育孩子,老人一邊在旁邊唱反調。本來小孩子在有長輩的地方,就會任性一點。他們越是這樣說,我們跟閨女說的話就越沒有效果。所以每次過後,我和老公都要很認真的跟老人們說,不要這樣慣孩子,我們在說她的時候,你們不要唱反調,都不要理她就行了。別看孩子小,其實她什麼都懂。你們都慣著她,到時候她去上學了、出社會了,沒有人會慣著她的。吃飯這個事情,本來就該讓她養成良好的習慣,該吃的時候就好好吃,否則到幼兒園了,誰會給你一兩個小時讓你慢慢吃飯?那到時候就只能是每天都餓肚子。每次老人聽到這裡,趕緊改口說,都快別逗孩子了,還是讓她好好吃飯。

越是經歷這些,我和老公就會越是堅定我們教育孩子的原則,那就是孩子可以寵,但是絕不能慣。而且也慶幸,我們沒有撒手讓老人帶著孩子,否則出現類似上述那個小男孩的狀況,估計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我不太清楚為何中午遇見的那個小男孩,會說出那樣的話,但是絕對跟他的父母或者其他家人有關係。我也不曾了解他的成長環境,所以不好妄加評論。但是,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跟由養育他的人來決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忽視。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特別是兩三歲的時候,他的一切行為習慣和語言表達,都是來自模仿。所以,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而中國的古話:三歲看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千萬別拿孩子小為藉口,寵孩子≠慣孩子。

相關焦點

  • 第二課堂|戚薇——孩子能「寵」不能「慣」
    第二課堂005期 | 戚薇——孩子能「寵」不能「慣」帶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難就難在每個孩子都不同,家長們之間不能相互「照抄作業」,但萬物皆通,帶娃之路總有相似之處,雖不可照搬但可借鑑。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位明星辣媽——戚薇的育兒經。
  • 養廢一個孩子,慣著TA就好了!
    親戚被寵壞而不自知,還繼續用這種方式寵溺自己的兒子,兒子長期混跡網吧,通宵玩遊戲,親戚竟還心疼地跑去接人。兒子屢次偷東西騙錢,被抓後,親戚立刻託關係撈人,生怕兒子吃苦受罪....  評論區裡有人說:把孩子寵壞了,活生生的現世報;也有人說,最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毫無底線的兩代家長。還有人說,父母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的位置,讓孩子「當家做主」,真是可怕的教育。
  • 孩子不能慣?心理學研究:從小這樣慣,孩子長大更自信
    長輩傳授育兒經驗,經常說,孩子不能慣,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得多摔打,長大才能更皮實。嘟嘟平時主要是我帶,有時嘟爸會說,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慣著他吧。有時在姑姑家,兩個孩子搶玩具,嘟嘟受了委屈會生氣,自己跑出門,我去安慰他,姑姑說,別理他,不慣著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麼時候。
  • 李玫瑾坦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不能慣,該打就得打,晚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坦言:孩子有這3種行為不能慣,該打就得打,晚了很難改正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要好,要變得優秀,但對於孩子平常時的一些小毛病,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還小,這些小毛病長大後就會改正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說過:一味地寵溺孩子,只會害了他們。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怎麼跟你鬧呢?
  • 李玫瑾:被老人寵大的孩子,將來很難在社會立足,三種寵溺不能忍
    1)被寵大的孩子吃不得苦從小被老人寵大的孩子,會活得很「精細」,吃苦受累是需要鍛鍊的,可以說孩子不喜歡的事情都算「吃苦」。對於被寵大的孩子,但凡遇到「吃苦頭」的事就會抱怨,老人疼在心裡就會不顧對錯地護著孩子,遵循孩子的想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事事都會先順著孩子,慣出「嬌慣子」比如:孩子不想去幼兒園,老人會認為少去一次沒事;孩子想要玩手機,老人會認為少玩一會兒沒事。長此以往,孩子被養成「張手要」的毛病,再加上自己吃不得苦,活脫脫養成了家中的活菩薩,時時刻刻地寵著,供著。
  • 父母再寵愛孩子,以下習慣也不能慣著,過了6歲再糾正就晚了
    那當孩子有以下幾種壞習慣時,可不能慣著。如果不糾正,當孩子過了6歲,很多習慣想再糾正就太晚了。「不聽大人指令」或「選擇性聽取大人指令」的壞習慣不能慣著孩子聽話的時候,父母都會引以為傲。但是,要注意,如果你家孩子是「不聽大人指令」或「選擇性聽取大人指令」。這樣的壞習慣可不能慣著。
  • 養好孩子不容易,但養廢孩子很簡單,只需要給孩子無底線的寵溺
    孩子一歲的時候犯了錯你說Ta還小孩子十歲的時候犯了錯你說Ta不懂事孩子二十歲犯了錯你還有什麼什麼藉口要去為一個成年人犯的錯誤開脫呢?孩子小的時候犯了錯大人總是以孩子小不懂事為藉口,去為孩子開脫那麼孩子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以後,他所犯下的錯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去負責。2020年5月1號勞動節,在廣東省發生了一件刑事案件。
  • 葉聖陶告誡:孩子有這4個壞習慣,父母不能慣著!超過6歲就難改了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好習慣如此,壞習慣更是這樣的。一個人的習慣會形成他們的一種性格,而性格則會影響到他們的命運。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都會考慮到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不想讓孩子今後走上不好的道路。其實做好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養成做好事的習慣。
  • 家裡大魔王外面小綿羊,孩子「窩裡橫」要重視,3點幫助孩子改善
    在本案例中小陳家孩子的情況如何看待?小陳家的孩子之所以會這樣,無非是因為家人寵溺和忍讓。家裡人慣著孩子,才會讓孩子變得肆無忌憚。使得他們動不動就撒潑打諢,不聽話和家長作對。在家裡是大魔王,在外面是小綿羊,家長要重視。
  • 掏心掏肺疼孩子反被記恨,李玫瑾:3件事不能慣著,長大才知感恩
    李玫瑾:3件事不能慣著,長大才知感恩所謂"稟性難移",人的性格就像金字塔,自從小時候慢慢養成,到長大逐漸穩固,再想變就很難了。這也讓我們很方便反著推出一些"忘恩負義"的孩子,在小時候是怎麼長大的。或許,就像那個當著許多人面,踢踹拉扯媽媽的孩子一樣。
  • 孩子不能過於寵,特別是長輩
    孩子是絕對不能嬌生慣養的,更不能寵溺,現在很多家長都這樣,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不想讓孩子不開心。可是你們知道嗎,這不是對孩子好,這樣「寵」著孩子,讓他在不自覺中養成很多壞習慣,其實是害了他。寵著養的孩子,會養成很多的壞毛病。他們不懂得理解,不能接受「不」,不知道關心他人,不能受到任何打擊,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不要把孩子寵壞。
  • 如何正確地寵孩子?
    ———— / BEGIN / ————記得之前看《媽媽是超人》時,馬雅舒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很多人的詬病,說她太寵孩子了,都把孩子寵上天了。比如,她嫌沙子髒,就不願讓孩子去接觸,也不讓孩子摸菜市場的魚和蔬菜,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乾脆把家具搬空,讓孩子在空房裡玩,然後吃飯只能打地鋪......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孩子的言行都會表現得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孩子被寵壞的5個典型表現,中2個以上的,現在不改耽誤孩子一生
    如果家長一味的寵愛孩子,由著孩子來,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恃寵而驕,身上也出現很多毛病,到時候想改正也挺難的。以下是關於孩子被寵壞的5個典型表現,中了2個以上的,家長們要趕緊給孩子糾正,不然會耽誤孩子一生。
  • 因為孩子的教育,老公公打媳婦。
    因為生活壓力很大,所以婚後生活都是和公公住在一起,公婆離異,公公一直很寵孫子,慣出很多壞習慣。(比如半夜陪孩子玩到一點才睡,給孩子買零食)就在昨天,因為孩子晚上吃鈣只能吃一顆,但是孩子還要,一直潑個不停,所以我就把鈣藏起來,給他糖玩,轉移注意力,這時,公公就大罵大吼我,說不該拿糖給孩子玩,我也很火冒,(一直以來,雖然老公很好,但是他的家人對我一直不好,生完孩子後,就拿我當保姆,每天帶孩子,吃飯他們一家人都喊自己家的人,媳婦就是外人,從來不會喊。孩子衣服就喊媳婦,孩子拉粑粑了就喊媳婦!)
  • 杜若溪因孩子問題起分歧:老人寵孩子到底怎麼辦
    這個大概就是老人寵孩子經常發生的故事吧。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分為幾種方面來處理1.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在教育孩子上面,我們需要掌握什麼是原則性問題,比如寶寶不願意坐安全座椅,或者在高處跳躍,這些都是會關係到孩子安全的事情,爸爸媽媽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或者是爸爸媽媽給孩子在教育上面精細設計的規矩等等。
  • 李玫瑾: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三個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表現,同時家長也需要按照孩子的一些表現,來進行適當的培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去對其進行觀察。相信很多家長都特別不喜歡兩歲的孩子,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往往就變得叛逆,不愛聽話,同時也經常惹出很多的麻煩,於是讓家長也感到特別生氣。其實這個時候也是他們習慣養成的階段,大人們的管教也就非常關鍵了。
  • 每次吃飯都得「求」孩子吃,家長這樣做,孩子主動找你要飯吃
    這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討厭的食物裡面所含的纖維素不會刺激孩子的味蕾,所以不會讓孩子產生太大的興趣,而且有些蔬菜和水果的味道比較重,孩子會特別抗拒。2、父母具有挑食的習慣事實上,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會影響到孩子對食物的喜歡程度。
  • 李玫瑾教授:若孩子有這3個不良行為,該打就得打,不能慣著
    意思是說,從孩子3~7歲時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就能夠看出孩子長大後大概的心理狀態。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認為:7歲是孩子人生的一個重要分界點,孩子的的習慣、語言、才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要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就無法養成健全的人格。
  • 孩子不能太溺愛,溺愛的孩子「長不大」
    寶貝,心肝,或者是名字前面加一個小字,這是父母叫孩子的專門稱呼,代表著特別心疼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過度溺愛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飯,有什麼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是小孩,生怕他吃不到。第一:孩子其實很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