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時候,我和閨女到家門口的一個小商店買東西。因為天冷,店鋪的玻璃門是合上的。開門進去的時候,男店主正和他的兒子在修理一個玩具車,剛好擋在了門口。我和閨女就稍微等了一下,他們騰出位置來了才進去,也就等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在這間隙,女店主稍微訓斥了一下門口的父子,大意是讓他倆利索點,別在門口擋著客人。我還沒有接話,只聽到店主的兒子,對著他媽媽兇狠狠地說了句:「你說啥!你再說一遍試試!」我尷尬的笑了笑,仔細看了看那個蹲在地上的小男孩,大概也只有三四歲的樣子。但是他說那些話的語氣和神情,完全不像這個年齡的小孩兒。接著他一直重複著前面說的那兩句話,更甚的是,說著說著,又多了一句:「你再說,信不信我過來打你嘴巴子!」話到這個份上,他媽媽還沒啥大反應,只是假裝生氣的說:「好,那我下午早早就下班回家,我就不帶你,我不要你了,看你咋辦?你休想再看我的手機,休想再讓我給你餵飯。」語氣裡沒有一絲嚴厲,反而像是兩個人在鬧著玩兒。我特意看了看他兒子的表情,好像聽到媽媽這麼一說,他有點示弱了,沒有了前面說那些話的時候那種神氣。整個過程中,也沒聽到他爸爸說一句制止的話,反而還像沒事人似的笑了笑,仿佛這娘倆的日常他見怪不怪。
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去閨女爺爺奶奶家吃飯,飯桌上圍著吃飯的時候,閨女沒吃兩口,就開始把碗裡的飯菜往我碗裡舀,勺子沒拿穩,一下子灑的到處都是。我很嚴肅的告訴她,吃飯就好好吃,不吃的就放碗裡,不要弄的到處都是。閨女沒理,還繼續倒騰。這時候,她爸爸也接話了,嚴厲的跟閨女說,不好好吃飯就到一邊去。語氣有點重了,閨女一聽,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孩子的爺爺奶奶見狀,就趕忙說:「哦喲,寶寶不哭不哭,打媽媽、打爸爸,壞媽媽、壞爸爸…」。又一邊跟我們說,孩子還小,你們說她幹啥,她能懂個啥。
基本上每次過去吃飯,都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一邊教育孩子,老人一邊在旁邊唱反調。本來小孩子在有長輩的地方,就會任性一點。他們越是這樣說,我們跟閨女說的話就越沒有效果。所以每次過後,我和老公都要很認真的跟老人們說,不要這樣慣孩子,我們在說她的時候,你們不要唱反調,都不要理她就行了。別看孩子小,其實她什麼都懂。你們都慣著她,到時候她去上學了、出社會了,沒有人會慣著她的。吃飯這個事情,本來就該讓她養成良好的習慣,該吃的時候就好好吃,否則到幼兒園了,誰會給你一兩個小時讓你慢慢吃飯?那到時候就只能是每天都餓肚子。每次老人聽到這裡,趕緊改口說,都快別逗孩子了,還是讓她好好吃飯。
越是經歷這些,我和老公就會越是堅定我們教育孩子的原則,那就是孩子可以寵,但是絕不能慣。而且也慶幸,我們沒有撒手讓老人帶著孩子,否則出現類似上述那個小男孩的狀況,估計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我不太清楚為何中午遇見的那個小男孩,會說出那樣的話,但是絕對跟他的父母或者其他家人有關係。我也不曾了解他的成長環境,所以不好妄加評論。但是,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跟由養育他的人來決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忽視。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特別是兩三歲的時候,他的一切行為習慣和語言表達,都是來自模仿。所以,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而中國的古話:三歲看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千萬別拿孩子小為藉口,寵孩子≠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