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小姐
來源:家學寶( ID:jxb579)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答: 「被慣壞的孩子知道自己被慣壞了嗎? 」,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 「知道個屁」。
(圖源知乎截圖)
答主氣憤之餘,講述了親戚的故事。
親戚小時候,享受了父母無盡的寵愛:好吃好喝的,都進了他的肚子。親戚要什麼,父母便給什麼。但凡沒有滿足,就以絕食威脅父母妥協。
長大後,親戚非但不懂感恩,反而對父母充滿了厭惡:嫌父母房間髒,連門檻都不會跨過。動不動就呵斥爹媽,老人被嚇得戰戰兢兢。給老人吃餿飯剩菜。老人生病搶救的時候,怕要他花錢,直接把父母拉回了家...
親戚被寵壞而不自知,還繼續用這種方式寵溺自己的兒子,兒子長期混跡網吧,通宵玩遊戲,親戚竟還心疼地跑去接人。兒子屢次偷東西騙錢,被抓後,親戚立刻託關係撈人,生怕兒子吃苦受罪....
評論區裡有人說:把孩子寵壞了,活生生的現世報;也有人說,最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毫無底線的兩代家長。還有人說,父母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的位置,讓孩子「當家做主」,真是可怕的教育。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
誠然,作為家長,寵孩子是你的權利,但毫無底線的慣孩子,絕不是家長該有的姿態。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無腦地慣著孩子,不是愛他,而是害他。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別讓有無限可能的好孩子,毀在你「嬌慣溺愛」的道路上。
1
被寵壞的孩子,是一顆定時炸彈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過: 「孩子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一味以愛的名義讓步,是對他最大的不負責。今天打不得,罵不得,甚至一個眼神都不行,明天他沒準就能去殺人。」
電視劇《錯愛一生》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出於對去世女兒的愧疚,外婆傾其所有,對外孫女顧憶羅,百般寵愛。
在憶羅十歲生日的時候,外婆將祖傳的房產送給了她,舅媽勸告:「這樣慣著對孩子成長不好,會讓她覺得一切都來的很容易」,可外婆執意如此。
憶羅在價值連城的古董畫扇上塗鴉,舅媽本想教訓,外婆卻說和孩子計較什麼。
舅媽懷孕的時候,憶羅幾次作怪,害其流產並終身不孕。外婆也當作什麼都沒發生,明目張胆的袒護她。
在外婆毫無原則的溺愛裡,憶羅變得越發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心理逐漸扭曲。
騎車撞傷別人,第一反應是責備對方。
看不順眼的人,直接趕走。
最令人髮指的是,為了得到顧家的財產,竟喪心病狂地殺害了外婆。
(圖源網絡)
過度的寵溺,竟養出如此心狠手辣的孩子,典型的「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任何一種方式,一旦走向極端,結果都會是悲劇。
雖然孩子年齡小,不代表就可以為所欲為,父母任何的放任、驕縱、袒護,都是刀子。這把刀子,一次次割裂了孩子脆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到最後,無法癒合的價值觀,會讓他們形成一種錯覺:無論自己做錯了什麼,都不會受到懲罰。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孩子什麼都做的出來。
就像那起震驚紐約富豪圈的,小託馬斯弒父案。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小託馬斯,家族資產超億萬美元。雖有豐厚的物質,卻沒有懂教育的爹媽。
從小生活驕縱、揮金如土,酗酒、嗑藥、轟趴是他的日常。後來家族財富急劇縮水,花錢如流水的小託馬斯一度抑鬱不已,發現兒子精神不正常後,儘管父母想努力管教,卻發現為時已晚。
驕縱的路走到了盡頭,賠上的卻是父子兩人的性命。
有句話說的好:「溺愛不是愛,溺愛溺掉了孩子的守規意識,溺掉了孩子的做人底線,讓孩子在細雨潤塵的氛圍中,行為上變得如同脫韁的野馬,最終導致其策馬懸崖。」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適度的愛會伴隨孩子茁壯成長。過度的愛,有可能會成為震碎孩子人生的一顆炸彈,一不小心會炸裂了孩子,也吞噬了父母,最終只能兩敗俱傷。
做父母的,請用好自己愛的方式,因為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既害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2
人才和廢柴,區別在於父母的態度
前兩天,看了最近的熱播劇《愛的釐米》。
劇中,佟麗婭飾演的姐姐關雨晴,是一位外強中乾、又美又颯、能力出眾的機長。檀健次飾演的弟弟關震雷,卻像個廢柴巨嬰,毫無生存能力,理所當然地啃爸、啃媽、啃姐姐。
在姐姐已獨立自主,買房買車、從國外留學歸來時,弟弟關震雷卻一無所成、欠下幾十萬外債。
其實早在他們童年時期,父親不同的態度,就已經決定了兩人不同的命運。
弟弟打架,父親指責姐姐沒有看好他;弟弟早戀,父親抱怨姐姐聽歌帶壞了他。長大後,父親一次又一次慣著不成器的弟弟。
(圖源網絡)
弟弟裝模作樣地當了幾天保安,父親就心疼得直念叨:「也不知道咱家寶過得好不好,吃得慣不慣。」
弟弟結婚買鑽戒,父親滿足不了他的獅子大開口,逼著姐姐出錢出力,讓姐姐賣房籌錢。
更可氣的是,弟弟意外出了車禍,父親非但不責怪,反而包庇:「他還是個孩子啊。」
(圖源網絡)
父親慣著兒子,哪怕他再窩囊,都是寶。
看到父親的態度,我忽然明白了姐弟二人差異的原因:父親的溺愛。
父親慣的兒子無法無天,從來不敢放手讓他去拼搏,習慣了背著孩子前行,讓兒子長成了「巨嬰」,沒有底線地向家人索要一切。
就像弟弟說的:「家裡的一切是自己理所應當享受的。」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姐姐一樣的成就,卻總是給孩子,像弟弟那樣,無盡的寵愛。可總有一天,父母要離開,到那時,誰又會慣著孩子呢?
父母的愛是孩子的依靠,但父母給孩子的愛,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溺愛的根本在於,它是一場錯誤的災難。
英國有句諺語,嬌養兒不能成大器。溺愛使孩子,遲遲挺不起生活的脊梁。就像那句話所說,盆景秀木正因別人溺愛,才破滅了成為棟梁之才的夢。
但可悲的是,很多父母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自以為是、一意孤行,不斷遷就、一味驕縱。最終,被溺愛的孩子,會因為父母那多到溢出來的愛,變得得寸進尺、只知依賴,毫無生存之智。
3
狠心教養,才是愛TA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兒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它的嬌嫩就像所有初生的生命一樣,需要得到保護,但不需要過度保護」。
父母適度的愛,就是澆灌孩子成長的養料,這樣被餵養的孩子,才能充滿靈性與生命力。
老話說:「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裡練不出千軍萬馬。」做父母的,該狠心的時候,還是要狠心。
1.培養規則意識
做錯事、遭遇委屈、鬧脾氣,在孩子眼淚的攻擊下,父母要狠心一些,千萬不要以保護者的姿態,不分青紅皂白的偏袒孩子,也不要粗暴的把孩子放進「對與錯」的條框裡,壓制孩子。
可以直接告訴TA:「你這樣做肯定有你的想法,可以告訴我原因嗎?....雖然你是無意的,但是給別人造成了傷害,你也不想傷害別人是不是....」
一方面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一方面可以阻止孩子下次再犯。
2.以身作則、勝過千言
楊降曾說:「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孩子確實屢禁不止,父母做再多的心理建設,也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心硬一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實的力量,才能讓他們意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記得抖音上那個,因為孩子打碎玻璃,父親赤腳下水,撈玻璃碎渣的事情。父親表示,自己赤腳下水撿玻璃碎片,也是想讓孩子知道,有些事雖然不是故意做的,但也可能給別人造成傷害,同樣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圖源網絡)
孩子做錯事,父親的第一反應,不是以「無心之失」,來求得大家對孩子的「寬容」,而是以身體力行,狠心「懲罰」自己的方式,給孩子敲響了警鐘。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書中說:「家長不負責任的託辭,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而周圍人的容忍,則又進一步強化這個信號:你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的後果。」
當父母以愛的名義,事事慣著、事事保護、事事為TA出頭、事事讓孩子當贏家。那麼,泛濫無底線的愛,只會變成孩子的保護傘,慣得他們肆無忌憚,一次次挑戰底線,一次次試探道德,一次次走向毀滅。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三歲之前有恩與他,三到六歲立威與他,威就是規矩。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宋代詩人亦有云:「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
愛孩子,請教會他生存,教給他規矩、教養他善意。並且,要趁早!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