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實習生 黃士
通訊員 潘曼琪
身經百戰、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看了小符的影像資料無不項背發涼——20公分大的「蜘蛛狀」惡性腫瘤深藏於腹腔,將體內多根重要大血管死死纏住。不手術,隨時有腎衰、下肢壞死風險。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0個專科的醫生們為了這個年輕的生命決定挑戰極限、冒險一搏。他們聯手用了15個小時,螞蟻啃骨頭一般一點點把腫瘤剝離下來,期間還將腎臟取出體外,剝離腫瘤後再移植回體內,成功保腎。
手術過程中
為治罕見惡疾遍訪全國名醫
來自海南,年僅30歲的小符1年前運動後出現腰背痛,一開始沒在意,只當腰肌勞損處理,後面疼痛加重並反覆發作,迫不得已到醫院就診。
一檢查卻發現腹膜後有一20公分大小的巨大腫物,進一步影像學和病理學報告更讓小符一家頓時猶如陷入萬丈深淵。小符腹膜後的腫物是惡性生殖細胞瘤(此病在成人中非常罕見),而且包繞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腸繫膜下動脈,擠壓左腎動靜脈、左側輸尿管。
他們輾轉廣州、上海、北京好幾個醫院,除了化療,沒有一個醫院有把握提供手術的方案。
不手術隨時有腎衰、下肢壞死風險
面對輾轉無果、慕名而來的小符,中山一院骨腫瘤科尹軍強教授看著片子,就算身經多臺極高難度腫物切除手術的他,也不禁皺起了眉頭。小符雖已做過6次化療,複查結果表明,化療治療的效果還是有限,腫物巨大不說,還累及這麼多大血管和重要臟器,根治性切除難度太大了!
「但是如果不手術,按照近段時間腫瘤長大的速度,如果把給下肢供血的大血管纏死了,下肢就會缺血壞死,如果把腎臟相關血管越纏越緊,腎臟則隨時可能衰竭」,中山一院骨腫瘤科主任沈靖南教授說。
患者術前CT顯示
十個專科齊上陣制定手術方案
為了這個年輕的生命,醫生們決定挑戰極限、冒險一搏。由於小符的病情太過複雜,需要有一個高精尖的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力爭達到腫物根治性切除的效果,而中山一院多學科協作機制已經非常成熟,各個科室綜合實力均很強,為這次挑戰增加了幾分勝算。
患者入院48小時內,骨腫瘤科迅速組織胃腸外科、麻醉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腎移植科、腫瘤科、放療科、輸血科、醫務科、重症一科、手術室等10個專科進行多學科會診,力爭為小符制定一個嚴謹而安全的手術方案。
骨腫瘤科組織安排術前多學科討論
胃腸外科吳暉副教授現場手繪腫物累及血管、腎臟的解剖和游離示意圖,與其他科室討論每一個步驟、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方式和分工。沈靖南教授主持和綜合各個專科的建議和意見,最終確定了一個詳細和周全的方案,並在醫務科的主持下,與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方案和風險進行充分溝通,取得知情同意。
15小時鏖戰險象環生
2020年12月10日早上,在手術室、輸血科、麻醉科、泌尿外科緊張而有條不紊的準備下,尹軍強教授與吳暉副教授同時上臺先為患者進行腫瘤切除和分離手術。
如術前考慮的一樣,術中可見腫物與其所包繞的血管、腎門粘連緊密,每一次觸按電刀如履薄冰,稍作不慎,立刻大出血。「我們兩個已經是配合默契的老搭檔了,但這次手術中,看著對方操作時仍心驚肉跳,就像在懸崖邊開車,馬上要衝下去了又及時剎住了車,就是這種感受!」尹軍強教授回憶手術時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他們排除萬難,經過不間斷8小時的合作,螞蟻啃骨頭般一點點、小心翼翼地將腹主動脈、下腔靜脈成功游離,期間險象環生。
在這8小時裡,血管外科團隊一直在旁邊隨時待命,一旦出現血管破裂,他們會立即上陣,安裝人工血管。幸運的是,這一險情一直沒有發生。
由於腫瘤還侵犯左腎動靜脈、輸尿管,導致無法直接在體內安全分離。這時候,按照術前計劃由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長希教授、李軍副教授進行左腎切除,在患者體外將腎臟血管上的腫瘤分離後,再將腎臟移植回患者體內。當移植回體內時,發現腎臟血管不夠長,無法吻合。王長和李軍兩位教授當機立斷從患者的腸繫膜取了一段血管接了上去。
小夥子已出院,即將開始後續治療
得益於術前詳細的規劃,中山一院各科室團隊的緊密協作,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僅出血600ml,輸入紅細胞4個單位,但因手術時間長,為了安全起見,患者術後還是轉至重症監護室監護。
一場長達15小時,涉及到十個專科的手術順利完成,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又為小符安全保留了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左側腎臟。
目前小符已經康復出院,他即將開始化療、放療等後續治療。(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王敏
審籤|梁澤銘
實習生|賀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