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芷學姐。對於大四寫畢業論文的學生以及研究生來說,查閱大量的英文文獻是非常有必要的。
曾經我也不愛看英文文獻,看不懂,看不進去,直到後來寫畢業論文,10分鐘看完一篇,一宿查閱完四五十篇英文文獻並且撰寫緒論引用文獻,慢慢地掌握了閱讀英文文獻的方法。
為什麼看不進去英文文獻?
剛上研究生的時候,導師的要求是每周至少精讀一篇英文文獻。但那個時候並沒有解決問題的需求,所以看得很慢,網頁打開一篇文獻,一邊看一邊翻譯一邊發呆一邊玩,一上午就看一段
看不進去英文文獻,一方面是有語言障礙,英文文獻相對中文文獻來說不好理解,需要一邊翻譯一邊看,一上來就悶著頭讀,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摳,等翻譯完了又忘了看的啥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解決問題的需求,真到了需要查一個什麼參數或者制定實驗方案的時候,看論文就有了動力。
英文文獻怎麼看?
閱讀一篇英文文獻,一般分為精讀和粗讀。文獻可以是現檢索的,也可以是師兄師姐考拷的祖傳文獻看的時候可以打開翻譯網頁一邊看一邊複製粘貼翻譯,也可以用瀏覽器插件翻譯。
英文文獻一般分為標題、摘要及關鍵詞、引言、實驗方法、實驗內容、結果與討論等部分。看文獻的時候建議先瀏覽全文了解文章結構。
先瀏覽標題,看這篇文獻講的什麼,是否自己需要的,和自己研究內容相關的。然後迅速瀏覽摘要,摘要是一篇文章的精華,即不看正文內容只看摘要也能明白這篇文章的實驗內容和結果。
基本上看到這裡就已經知道這篇文章還需不需要繼續看下去,看完標題和摘要,就能夠過濾出是不是自己需要閱讀的和自己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獻。
如果確定需要繼續看下去,那麼再看結論,看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內容,如果結論和自己研究的課題相關不大,也不用看了。如果結論很有用,比如數據得到明顯提升,把具體的數據和實驗方案摘錄下來,可以複製粘貼到另一個Word裡,也可以複製粘貼到PPT裡,並附上參考文獻名稱。
看完結論再看圖片,一篇文章的圖片能夠體現很多信息,使用的什麼儀器、設備、方法、材料、實驗過程、數據圖片,同樣有用的圖片也摘錄下來。
最後,再看實驗過程,實驗方案的設置、參數的設定,等等,有必要也可進行摘錄。
這是粗讀一篇文獻的方法。對於我來說,看一篇頂多10分鐘粗讀的時候以目標為導向,只看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比如需要查找某個實驗參數、試劑配比,撰寫緒論需要引用大量別人的研究成果等等。
如何精讀一篇英文文獻?
我身邊有很多同學是把英文文獻列印出來紙質版,拿筆一邊看一邊畫重點。這樣看的效率很低下,可能一天或者一周才看完一篇。
對於課題方向內經典的文獻可以用這個方法,或者是新生新接手課題入門的時候,可以從基礎開始,看對方的實驗方案及參數設置,弄懂每一個圖表及數據分析,可以積累一些專業詞彙、語句搭配。看文獻的時候也是要帶著問題去讀,先瀏覽全文再看細節。
我是@阿芷學姐,關注我,分享更多讀研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