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6.18大促,各大購書網站紛紛打出了各種力度的優惠折扣,弄得家長們心裡痒痒,忍不住剁手囤書。
家庭,才是閱讀的主戰場。
等到優惠打折,根據心中的書單,囤上一批優質的中英文圖書,補充孩子們的精神食糧,是每一個心懷理想、又講究性價比的家長,必做之事。
我也毫不例外。
但是,如果是出於家庭英文閱讀目的,我真的不建議你去買那些「有助於更好理解內容」的中英對照雙語書。
為什麼呢?
第一,兩種語言並行,強勢語言必然佔優勢。
在讀一本書,看一部動畫片,和一幫人聊天時,如果存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人的大腦意識會自切切換成最熟悉的那種語言來輸入信息,來輸出信息。
這種語言通常首選就會是我們的母語,而不是第二語言。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十歲以上大孩子,你讓他們去讀英文繪本,他們會覺得內容幼稚,這就是因為通過多年的中文聽說讀寫的鍛鍊,中文早已成為他的強勢語言,形成的母語優勢。
當兩種語言並存時,一種佔優勢,另一種不佔優勢,大腦會毫不猶豫的站在強勢的那一邊。
並不是英文進度慢的孩子才這樣,很多英文牛娃也是一樣的。
閱讀開展得早的家庭中,不光英文起步早,其實中文更重視。
好多牛娃英文讀得哈哈的,中文讀起來更飛快,同樣一個故事,同時供應中文和英文的話,他們照樣會先選中文來讀。
在一本講述親子英文啟蒙的著作《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中,作者汪培珽,她的兩個孩子英文聽說讀寫都不錯,屬於那種三年級就開始看英文原版《哈利波特》的水平。孩子中文基礎也很好,家裡看的書很多,唯獨對這種一面中文、一面英文的雙語書不感冒,翻過第一次後就束之高閣了。
作者碰過幾次壁之後,在買書上就注意了,要麼買中文,要麼買英文的。
買那種中英對照的書回來,很大可能是,孩子把中文看過了就結束了,指望他們來通過這種方式學英文,可能性不大。
第二,家庭英文閱讀,要形成單一的「沉浸」氛圍。
正是由於多種語言同時使用,必有一種強勢語言佔優勢。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 做英文原版閱讀,很多權威人士、牛娃家長都建議,要努力營造一種單一的沉浸氛圍,一個純粹的英文世界,看英文繪本,聽英文故事,看英文動畫,畫英文漫畫,玩英文遊戲,學英文編程,用英文學科普,這種才能讓孩子心無旁騖的沉下心思,在沒有其它語言的幹擾下,專注的接觸英文,用英文來學習覺得有趣的東西。
很多孩子在機構上外教英文課,外教老師是一句中文也不會,那麼孩子想要和外教老師溝通,就不得不只用英文,哪怕是比劃著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你想講的意思。
如果孩子一旦知道外教老師聽得懂、說得了中文,那聰明絕頂的孩子們自然不會費盡心思去講有難度的英文了。
而在比較重視英文的小學裡,會有專屬英文教室或英文時間,一旦進入這個教室或這個時間,就要求老師和孩子不說中文了,正是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純粹的語言世界。
第三,閱讀要分級,內容理解起來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沒有中文的對照翻譯,那怎麼幫助孩子去理解書裡的內容呢?
沒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是要「可理解性的輸入」,如果理解不了內容,那麼輸入就是無效的。
回憶一下我們從小是怎麼教會孩子學習中文的吧。
孩子不知道「蘋果」是什麼,我們拿出一個真實的蘋果,或是帶孩子去水果攤指給他看:這就是蘋果。
孩子不知道「喝」是什麼動作,我們就做各種喝的動作給他們看,讓他們明白,理解,不斷強化。
孩子讀書,碰上不懂的成語,我們就查字典、翻資料,給他們講故事、講背景、講人物,讓他們理解記憶,深諳在心。
我們一直都是在用中文,教孩子中文,不過採用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方式和手段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不過是有些家長教得比較巧妙,有些家長教得生硬點罷了。
所以,在英文的家庭教育上,我們也依然要遵守這個語言規律,儘量不要讓另外一種語言進來插一腳,就讓英文來解釋英文,來幫助孩子理解。
現在孩子所擁有的英語學習資源,已是豐富無比。
國外在英語教學上的經驗也非常成熟,他們運用直觀的圖畫、示例、漫畫教名詞、動詞、表達情緒;
他們有3-5歲孩子就能用的英英詞典,用最淺顯詞語來解釋稍為複雜一點的詞彙;
他們用豐富的動畫來演繹日常,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詞彙與情景的一一對應;
他們用難度爬坡極其緩慢的分級讀物,讓孩子由易到難,不斷循環的掃描、理解,使得閱讀詞彙、理解能力慢慢爬坡,螺旋式上升。
幫助孩子有效理解英文讀物,方式方法和中文學習一樣多,一樣有效。
特別是對於語言學習正敏感的孩子來說,更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所以,我們家長就不要好心辦壞事,先入為主的去「幫助孩子理解內容」了,有買書的預算,按照自家孩子的目標和進度,揀優質的中文書,優質的英文書,只管買就成了。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