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東灣百隻斑海豹遭盜獵 38隻死亡)
長興島上的大連
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界碑。受訪者供圖
多地曾發生過和斑海豹有關的案件,圖為2015年11月30日,烏魯木齊機場海關工作人員查獲斑海豹皮。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2月11日,大連長興島警方查獲一起斑海豹盜獵案件,100隻斑海豹幼崽中,有29隻幼崽受驚而死。據知情人士介紹,這些斑海豹幼崽由當地漁民捕獲,被放在瓦房店老虎屯內的一個禽類養殖場內。
昨日,一直關注此事的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秘書長王志祥告訴新京報記者,活著的71隻幼崽被送至三地保護後,又有9隻死亡。目前共有38隻斑海豹幼崽死亡。
專家介紹,斑海豹盜獵行為重新抬頭與近年來國內興起建設水族館相關。有行業專家提出,可為水族館裡的斑海豹設置DNA身份證來遏制盜獵。
禽類養殖場內查出百隻斑海豹
據一名知情人士介紹,此事發生在大連市瓦房店老虎屯的一個養殖場內。「就是在山上,村子裡挺偏僻的一個養殖場裡邊,還弄了個小水坑,有很多隻小斑海豹就在養殖場的地上放著。」該知情人士介紹,有當地的漁民專門獵捕斑海豹,養殖場的人則是從漁民手中收來斑海豹再售出。
該知情人士說,每年2月左右是斑海豹的繁殖季,此前就有漁民獵捕和售賣斑海豹。「主要是為了雄性斑海豹的生殖器,入藥用。每個斑海豹的生殖器在我們當地售價在一萬到三萬元。」
記者從長興島警方獲悉,2月11日,長興島公安民警曾在瓦房店老虎屯鎮一處養殖場內查獲100隻斑海豹幼崽,被發現時已有29隻斑海豹幼崽受驚而死。目前已抓獲相關嫌疑人,該案仍在進一步審理中。
昨日,大連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嫌疑人獵捕斑海豹的位置在盤錦與營口交界附近的水面浮冰上,上岸的地點位於大連。
目前有62隻斑海豹幼崽得到救助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秘書長王志祥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據實地調研核實得知,查獲的71隻存活的斑海豹幼崽,被3家農業農村部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網絡成員單位救助。其中大連聖亞海洋世界救助35隻,現存活30隻;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救助34隻,現存活30隻;遼寧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救助2隻。共有9隻斑海豹幼崽因身體虛弱、免疫力差,先後死亡。目前,倖存的斑海豹幼崽都狀況良好。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工作人員介紹,30隻斑海豹幼崽都在後場區得到專業救助,普通遊客無法接觸或觀看。
王志祥介紹,通常情況下,斑海豹幼崽出生16天後開始褪毛,最長1個月斷奶,之後就可自己進食。一旦幼崽能自己進食,就相當於救助成功了一半。之後,救助人員會對斑海豹進行野化訓練,訓練得當就基本不會影響到其正常的生長。「但如果野化訓練做得不好,斑海豹就會對人產生依賴性,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生活、生存。」經過野化訓練後,需視斑海豹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擇時、擇地放歸自然。
因斑海豹在陸地上行動遲緩,哺乳期間更是如此,很容易成為盜獵者的目標。公開報導顯示,2015年,大連市公安局長興島分局就曾破獲盜獵斑海豹案件,繳獲11隻斑海豹幼崽,4名嫌疑人被控制。
王志祥說,今年斑海豹產仔時恰逢當地氣溫較高、結冰較少,這些客觀條件也給盜獵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盜獵這麼大數量的,還是第一次。」
追訪
志願者:雌性斑海豹及幼崽獵捕成新目標
昨日,大連市長興島一環保組織志願者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以前每年斑海豹到渤海灣產仔時,都會有當地漁民駕駛自家漁船去捕殺。「早些年,出海打斑海豹的情況十分常見,有些村子甚至會集體出海。」2006年左右當地動遷後漁民手裡有了錢,政府監管力度也有所加強,盜獵斑海豹的情況有所緩解,但仍然存在,「比較隱蔽。」
該志願者說,早期盜獵目標主要是雄性斑海豹,其生殖器被認為有壯陽之效。近幾年,雌性斑海豹和幼崽也列入獵捕目標,「一般要活體,賣給極地館、水族館之類的地方。」該志願者表示,因地處海島,可出海的地方多,不少人都是趁晚上或者是過年時出海。「是打魚還是盜獵,很難分清楚。」
該志願者提供的圖片顯示,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豎立了警示牌,上面註明禁止獵殺斑海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危害斑海豹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並附上了舉報電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
專家說法
專家:給斑海豹做DNA標籤登記註冊
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顯示,斑海豹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是渤海和黃海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公開資料顯示,遼東灣斑海豹約有2000隻。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動物。
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介紹,此前,我國對於斑海豹的獵捕情況管制較為薄弱,數量一度下降。上世紀90年代以來,因保護得當,使得遼東區域的斑海豹數量有所回升。
近年來非法獵捕重新抬頭,周卓誠認為這與近年來興起的水族館以及商業展演行為等相關,當地漁民被利益驅使,開始非法捕捉、買賣斑海豹。儘管我國對於相關的保育物種的合法飼養、繁育和經營利用等,都有詳細的要求。「但拿海龜來舉例,有關部門已多年未開放捕捉許可,水族館的海龜數量卻持續增多,其中有相當部分來源都存在問題。」與之相似,國內水族館內有相當數量的斑海豹,來源十分模糊甚至違法。
內蒙古一家動物園的員工介紹,他所在園內的斑海豹就是從杭州具有相關資質的場所購買而來,「但是它們的斑海豹怎麼來的,我們就不太清楚了」。
2月19日,環保機構中國綠髮會在北京組織斑海豹保護與反盜獵討論會,會上,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針對水族館等場所斑海豹等海獸來源模糊的情況提出建議。他提出,應對馴化的斑海豹實施DNA標籤制度,通過採集斑海豹的唾液、糞便、尿液等識別出DNA,入庫做DNA標籤。「這樣一來,到水族館等地方做執法檢查時,有多少只是合法、合規登記註冊的,這就很清晰了,沒有登記在冊的就是違規的。」
陳尚還提出,應對瀕危保護動物儘快升級調整,將斑海豹從二類保護升級為一類保護。同時,開展全國水生珍稀生物大檢查,包括水族館、飯店、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