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大連長興島警方查獲一起斑海豹盜獵案件,100隻斑海豹幼崽中,有29隻幼崽受驚而死。據知情人士介紹,這些斑海豹幼崽由當地漁民捕獲,被放在瓦房店老虎屯內的一個禽類養殖場內。
昨日,一直關注此事的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秘書長王志祥告訴新京報記者,活著的71隻幼崽被送至三地保護後,又有9隻死亡。目前共有38隻斑海豹幼崽死亡。(2月21日《新京報》)。
斑海豹,Phoca largha,也叫大齒斑海豹、大齒海豹,是在溫帶、寒溫帶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類動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國的渤海、黃海北部。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動物,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先不說斑海豹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到法律保護。但從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我們都應該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動物,以維護生態鏈,呵護地球這個我們共同的家園。可令人遺憾的是,生活中,由於受到高額利潤的誘惑,盜獵動物甚至國家保護動物的案件頻發,而且一些大案令人觸目驚心,後果極其嚴重,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了。這期案件就是力證。
38隻幼海豹死亡,應該說,這是一起非法捕獵和販賣斑海豹大案,並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應該依法從嚴從快查處打擊,並應及時公開查處結果,以震懾此類犯罪。筆者也和一些網友心情一樣,在感謝當地警方偵破此案的同時,也不免心存還有多少類似犯罪沒被發現查處的疑慮。這並非是杞人憂天,畢竟盜捕販賣斑海豹利益巨大,因而才會導致一些不法之徒鋌而走險,以身試法盜捕販賣。
從事實來看,各地監管和司法部門不斷加大查處力度,從嚴打擊此類犯罪。但是為啥還會出現屢禁不止的尷尬現實?筆者認為,應反思我們的做法,查處打擊屬於亡羊補牢,而實踐證明,再好的亡羊補牢措施也不如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當然,做到這一點有很大難度,但是,再難也得幹。否則,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首先要嚴打購買者,斷其根源。沒有購買者自然就不會有市場,誰也不會傻到甘冒違法的風險,乾沒有利益的傻事。回到非法捕獵斑海豹一事來說,據知情人士介紹,每年2月左右是斑海豹的繁殖季,此前就有漁民獵捕和售賣斑海豹。「主要是為了雄性斑海豹的生殖器,入藥用。每個斑海豹的生殖器在我們當地售價在一萬到三萬元。」再就是賣給極地館、水族館和禽類養殖場。由此可見,要把打擊的著力點放在這些購買者身上,以形成高壓紅線,讓人不敢不願違法收購。這是治本之策,只要下大力氣抓好,效果必顯。
其次要打擊非法捕獵者。如果說,漁民們不知道盜捕斑海豹違法顯然不客觀。當然,我們也應該加大此類法律宣傳普及力度,力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以教育引導更多的人自覺做到遵紀守法,保護野生動物。還應看到,宣傳教育不是萬能的,仍需法規規範。建議司法部門要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遷就。而且要依法頂格處罰,讓人心存敬畏才行。
再次就是要建立健全立體監督網。採取相應措施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民眾監督的積極性,做到敢於和善於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讓其沒有滋生和立足的土壤,直至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個個追逃,使之無處遁形,方能強力震懾和警示此類犯罪。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