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大家的朋友圈應該都被「小朋友畫廊」刷屏了吧,袋鼠麻麻也購買了幾幅。
不管是不是你懂畫,應該都能被這些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想像力所打動,再看看這些畫家的背景,居然多數都是自閉症(孤獨症)!不得不承認,這場公益活動,成功的引起了大家對於自病症這個群體的關注和討論,但很多人發出的感慨卻是:自閉症的人好厲害啊!想像力這麼豐富啊!簡直是天才啊!
其實,早些年也有很多關於自閉症的著名影視作品,如《雨人》、《地球上的星星》、《ataru》等。
在《雨人》這部電影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哥哥,就表現出了驚人的記憶力,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他可以準確報出所有重大空難發生的航班班次、時間、地點,他能迅速地數清掉落在餐廳地板上的246根牙籤,他也能記得電話簿上任意一個讀過的號碼,於是被精明的弟弟利用,帶去賭場贏錢……
那麼,自病症患兒是不是都是大家想像中的天才,擁有超能力呢?袋鼠麻麻曾經採訪過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主任劉莉,劉主任在自閉症以及小兒精神發育、早期幹預等方面,有著獨到且深入的研究。劉主任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曲解,在自病症的世界裡,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特殊的能力,也就是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的水平要遠超出一般的孩子,如機械記憶、數字、繪畫、音樂等,這類人群又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
也就是實際生活中,有超過90%的自閉症並不具備超常的能力,而且有70%的人智力落後,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做不到,最簡單的問題也回答不了。所以,千萬不要被「自閉=天才」的理論所誤導,尤其是那些剛剛確診孩子患了自閉症的家長,不要把重心放在發現和培養孩子所謂的特長上,這樣不僅給孩子帶來負擔,還耽誤了對孩子及時進行的科學幹預,而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劉莉主任表示,2-6歲是治療自閉症的最佳時機,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恢復效果越好。約半數的自閉症兒童,通過早期治療和幹預,是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的。但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孩子的智力和行為只能停留在幼兒時期,甚至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無法照顧自己。
那麼,如何發現孩子是否有自閉症呢?劉莉主任表示,兒童孤獨症雖然症狀複雜,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核心症狀,家長要學會鑑別:
1、社會交往障礙
正常寶寶在3、4個月時,你逗他時,他會給你回應性的笑,這叫社會性逗笑,而孤獨症的孩子很少出現這種社會性的逗笑。
正常寶寶6、7個月以後,如果媽媽說「來寶寶,媽媽抱」,就會伸出小手去找媽媽,孤獨症的孩子則對媽媽的呼喚沒有反應。
正常寶寶到10個月的時候,他會擺手表示歡迎、再見,孤獨症的孩子則沒有這種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和病情的改善,孤獨症的孩子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問題。而對於其他人,可能仍然是我行我素,例如,在幼兒園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同伴一起玩,看見其他小朋友興致勃勃地做遊戲時,也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不能參加合作性遊戲,很少會玩假裝性遊戲或想像性遊戲。
2、語言交流障礙
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礙,但以言語交流障礙最為突出,這通常也是患兒就診的最主要原因。
孤獨症的孩子大多到2、3歲時還未開口說話,或雖會說話,但言語進步很慢,只會簡單的稱謂,或者只會重複別人的語言,比如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也說「你叫什麼名字」。
有很多孩子直到3、4歲才來醫院就診,基本上是被流傳的一句話所誤導,那就是「貴人語遲」!一旦發現孩子的語言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孩子,應儘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此外,孤獨症的孩子語調通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不能運用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輔助交流,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
3、興趣狹窄以及刻板重複的行為
孤獨症的孩子有著同年齡段孩子沒有的專注,他們只對某一類玩具或事物感興趣,可以單單擺弄一個物品就能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但行為卻顯得重複、刻板。
比如非常喜歡圓形的物品,如瓶蓋、玩具汽車上的車輪、塑料瓶、轉圓盤等;也喜歡看旋轉的物品,如愛看電風扇、排風扇轉動等;喜歡反覆排列物品,比如把積木、小汽車或鞋子等排一排;喜歡反覆看廣告、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反覆無數遍也不厭其煩;喜歡反覆按開關、開關門、開關抽屜等;喜歡看自己的手,反覆雙手舞動或晃手,搖晃身體,原地轉圈等。
這類孩子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比如電影《雨人》中,自閉症哥哥必須要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要在固定時間看固定電視節目,每餐有固定的食譜,要在固定的時間睡覺,他也只穿從某個商店購買的平角內褲。如果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發生改變,就會煩躁不安。
4、脾氣執拗、情緒不穩定
孤獨症的孩子特別堅持自己的行為,根本不聽指揮,也不聽勸,家長往往以為孩子就是脾氣不好,實際上不是。此外,這類孩子還常有自笑、情緒不穩定、衝動攻擊、自傷等行為。
當然,上述只是教給家長一個簡單的自我判斷,如果懷疑寶寶有自閉症,您還得帶寶寶去醫院,醫生需要進行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心理評估和其他輔助檢查,並依據診斷標準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