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溫天氣的離去,今夏引爆市場的所謂創新險種「高溫險」,也結束了保險期。從該險種銷售的30個城市看,達到理賠標準的僅銀川一個城市。一開始就被質疑是保險公司和消費者「賭」高溫的一場遊戲,終以消費者敗下陣來而告終。
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類似產品頻頻出現,除了高溫險外,還有「賞月險」、「霧霾險」等,但這些產品均引發市場爭議,「霧霾險」甚至剛「出生」就被監管部門叫停。這些「創新」產品是設計缺陷,還是「陷阱」……保險公司基本上「勝券在握」
今年5月,國內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面向全國30個城市推出了「高溫險」。投保後,保險期內(6月21日至8月23日)一旦被保險人所在城市氣溫達到37攝氏度並累計超過一定的免賠天數後,就可獲賠。其中,哈爾濱、貴陽、昆明等7個城市免賠天數為零;免賠天數最多的重慶為28天。
「高溫險」在推出之初,一度受到不少消費者的熱捧。數據顯示,「高溫險」僅在微信等網絡渠道的銷售就超過20萬份,其中在上海銷售近7萬份,佔總量的三分之一。但保險期內上海沒有一天達到37攝氏度,遠遠達不到11天的理賠門檻。以最低檔的10元一份保費計算,眾安保險的總保費收入超過200萬元。
夏季已過,大多數參保城市都沒有達到高溫標準,最終「購買大戶」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均沒有達到賠付標準,只有銀川一個城市「達標」。但即便是達到理賠標準的銀川投保者,也只能獲得每份5元的高溫津貼,相比最低10元的保費仍然「虧本」。
「購買保險來轉嫁高溫風險,還不如購買健康醫療險來得實在。」滬上一知名保險公司精算師告訴記者,保險公司通過歷年氣象數據精算得出的免責天數,幾乎是「勝券在握」。對消費者而言,因為保費本身較低,多數人其實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購買的。
「新險種」被指噱頭大於保障
近年來,保險市場創新產品層出不窮,2013年以來推出的「賞月險」「熊孩子險」「蜜月懷孕險」「高溫險」等均堪稱保險市場的「奇葩」。
安聯保險在2013年中秋節前推「賞月險」,被保險人如果中秋當天在指定城市因天氣原因而看不到月亮,則可獲賠。
淘寶網數據顯示,「賞月險」共在41個城市銷售,設計的兩檔套餐保費共計36萬餘元。最終,只有溫州、西寧等9個城市達到了賠付標準,銷量靠前的北上廣深等地都「落空」。保險公司同樣被指「穩賺不賠」,噱頭大於保障。
再如,今年初上市的幾款「霧霾險」正式上線僅僅幾天就被叫停了。業內人士認為,「霧霾險」雖有一定保障作用,但更多地像是抓取市場熱點話題當作營銷噱頭。如平安產險推出的「霧霾指數險」價格10-15元一份,只要承保城市的空氣品質指數「爆表」,消費者即可獲得每天50元的「霧霾津貼」。
「霧霾險」上線之後,在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條件苛刻。監管部門相關人士在談及為何叫停「霧霾險」時表示,保險產品要滿足兩大原則,一是要有可保利益,二是要符合大數法則,「霧霾險兩條都不符合。」避免保險產品淪為「賭博品」
目前來看,這些創新險種由於「不接地氣」,生命周期都非常短暫。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介紹說,如「高溫險」等的天氣保險在國外是一個較為成熟的險種,全球規模約150億元,並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金融服務主管合伙人許康瑋說:「我們要理智地看待創新型險種,監管部門之所以批准這些新險種,也是希望通過創新產品,激發中國保險市場的活力。」
因此,專家認為,真正的天氣保險在國內也有很大的需求市場,尤其是企業和個人對於風雨雷霧等非災難性氣象風險的保障需求,或將是未來保險公司的競爭高地。但推出新型險種並非「先汙染後治理」,要激活而非攪和市場。保險公司需科學設計、合理定價,避免產品華而不實。而監管部門亦應合理研判、審慎審批,避免保險產品淪為「賭博品」。
(據新華社上海9月4日電 記者 王淑娟 鄭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