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真的沒有勝算嗎?看美國的站位就懂了

2021-01-08 迷彩前沿

導語: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真的沒有勝算嗎?看美國的站位就懂了

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雙方交手十分激烈,然而阿根廷這邊明顯處於被動狀態,但英國是佔據優勢的一方,即便阿根廷通過蘇聯提供的情報,摧毀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不過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再加上後續蘇聯的站位,使得阿根本輸得很慘。

那麼這場戰爭,阿根廷真的沒有一點勝算嗎?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是的,看看美國的支持知道了,直接對阿根廷實施制裁,頒發了武器禁運政策,這讓阿根廷的武器供應斷層。雖然說阿根廷也不是沒有國家給予幫助,但相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簡直就是螞蟻跟大象的區別,並且這些國家都是一些無利不起早的群體。

本來在戰爭開始之前,阿根廷就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達到了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整個國家慢慢陷入癱瘓狀態。如此一來矛盾就滋生了,內亂也隨著爆發,而一年後又爆發和英國的這場戰爭,阿根廷完全沒有任何底牌取勝。

國內經濟不行,意味著軍工業也會受到英雄,假如英國沒有美國的硬性主持,靠著自己的工業實力一樣能夠將阿根廷給耗趴下,兩者的實力不是一個級別的。最後這場為期74天的馬島戰爭宣布結束,上萬阿根廷士兵成為俘虜,雙方犧牲人數加起來只有900多人,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傷亡。

這場戰爭之後,阿根廷也是慢慢的沒落了,本來擁有的優勢全部煙消雲散,假如國內經濟沒有出現問題,馬島戰爭又取得勝利,那麼現在的阿根廷在世界上的地位必定有一席之地。你們覺得阿根廷的實力如何呢?

相關焦點

  • 重英輕阿:馬島戰爭中的美英關係及美國的對英軍援
    英阿馬島戰爭是二戰後罕見的現代化條件下的大規模海空戰。其中,限於檔案缺乏,戰時美英特殊關係及美國對英軍事援助未得到詳實捕捉,如裡根總統在其回憶錄中只承認對英國租借過一顆衛星,而對其他大規模對英軍援諱莫如深。
  • 馬島戰爭的主力 阿根廷空軍的短劍戰鬥機
    阿根廷空軍的短劍戰鬥機,又名「匕首」原為以色列仿製法國幻影5的鷹式戰鬥機,阿根廷空軍先後採購了39架,其中35架為單座戰鬥機和4架雙座教練機。圖為阿根廷空軍的日常訓練這批短劍戰鬥機都式以色列空軍的退役翻新版。
  • 阿根廷「馬島之傷」,65萬頭羊都沒守住,何談守島?
    很多人說,1982年阿根廷的馬島戰爭失敗,主要因為武器彈藥不行不夠,國家不發達,難度就真的如此簡單就敗給了萬裡而來的英國?恐怕遠不止這個原因吧!據專業媒體曾分析說,在戰爭初期,阿根廷軍隊將13000名士兵送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進行布防,結果?
  • 馬島戰爭啟示錄:有航母,果然比沒有強太多
    不過就軍事角度而言,馬島戰爭是一次比較出色的海上戰略投送行動和海陸空聯合作戰,雖然整體規模有限,阿根廷軍力也並不算強大,但是這場戰爭在現代海軍發展史上還是有著重大意義。
  • 馬島戰爭,那13顆改變歷史的啞彈
    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在馬島爆發了一場現代戰爭史中具有重大影響的局部戰爭,那就是人們熟知的馬島戰爭。因各方對馬島的稱呼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有稱之為南大西洋戰爭的,也有稱為福克蘭群島戰爭。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在1976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後一直未能改善經濟,進入80年代反倒更加惡劣。
  • 英阿馬島戰爭中,近在咫尺的阿根廷會戰敗在遠在天邊的英國手下?
    對於柴契爾夫人來說,馬島戰爭來的正是時候,它成功地轉移了英國民眾的注意力。此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柴契爾的威望,以後柴契爾充分利用民意支持,大力改革,發展新經濟,使英國在80年代經濟增長率有了明顯的提高,重新回到了世界GDP第四的地位。而阿根廷的失敗,則直接導致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裡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黯然下臺。
  • 阿根廷骯髒戰爭中的美國身影
    從報告中可以注意到美國情報人員記錄了禿鷹行動的第三階段——全球暗殺計劃。該計劃本應是最高機密,美國對此知情進一步暗示了美國對禿鷹行動的了解。同時,報告完全略過了阿根廷平叛運動野蠻、暴力的性質,這也暗示了美國對「骯髒戰爭」戰術的認識與默示批准。
  • 戰爭已打響,阿根廷軍艦為何龜縮在軍港裡,不敢和英國海軍一戰?
    馬島戰爭時期的英國實力一落千丈,卻還是贏得勝利後來的英國,早已不復往日的強大壯盛。美國的出現讓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戰,聯合國的建立更是讓國際有了新的秩序。20世紀80年代,逐漸沒落的英國實力一落千丈,為了和阿根廷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兩國發生了一場激烈戰爭。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馬島戰爭,也是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海空爭奪戰。
  • 「鐵娘子」柴契爾,面對馬島戰爭態度強硬,用武力奪取別國領土!
    這一態度也發揮到了一場戰爭中。這是一個被叫做馬爾維納斯的群島,位於阿根廷東部的太平巖美國海域,原本是阿根廷的領土,但是因為沒有什麼戰略價值,被英國長期控制了。阿根廷這個國家說來也奇怪,早不收回晚不收回,偏偏要等柴契爾上任後收回。這不兩方談判不成,1982年4月,阿根廷直接佔領了馬島。
  • 如果沒有英阿馬島戰爭,球王就只是球王,不會上升為民族英雄!
    僅從1764年到1833年這70年的時間裡,它的所有權就在法、英、西、英、美、阿、英等國中頻繁切換,直到1833年才穩定下來:英國人用武力趕走了阿根廷人,取得了馬島的實際控制權。此後的150年時間裡,阿根廷多次宣稱自己擁有馬島的主權,但這種宣稱只停留在嘴上,至多也只有幾次不痛不癢的碰瓷。
  • 細數馬島戰爭中值得永遠敬佩的阿根廷空軍部隊
    著:[英]馬丁米德爾布魯克(Martin Middlebrook)譯:俞敏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阿根廷飛行員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永遠值得敬佩。以下列出1982 年4 月2 日至6 月14 日,參與南喬治亞島和福克蘭群島戰爭的阿根廷空軍部隊,以及各部隊的細節和傷亡情況。
  • 柴契爾夫人回憶馬島戰爭始末:美國支持我們!
    一些人視特遣部隊為純粹的外交艦隊,它將把阿根廷人拉回到談判桌旁。他們從未想過它會真的參戰。其他人與我的想法相同:特遣部隊必須投入戰鬥,但他們懷疑政府的意志和毅力。目前,我通過派出特遣部隊、通過確定我們的目標,得以贏得上述兩派人的支持;福克蘭群島將從被佔領中解救出來,並回到英國政府懷抱。但我意識到,隨著戰爭拖延下去,即使是這種程度的支持也有可能削弱。
  • 阿軍在馬島被英國擊敗,他一人率領球隊向英國復仇
    在阿根廷足協發布的紀念短片中,這段話可能才是關鍵:「不是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不會懂,因為他們不曾低聲唱起國歌,不曾用生命捍衛,不曾用歷史上最棒的一粒進球,來回應那場愚蠢的戰爭。」「愚蠢的戰爭」,就是1982年英阿之間發生的馬島戰爭。
  • 英阿為什麼要打馬島戰爭?它對當時中英香港問題談判有什麼影響?
    羅薩裡奧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美麗玫瑰」,同時也是阿根廷國內的重要城市,在阿根廷獨立戰爭期間升起了第一面阿根廷國旗,可見此地對阿根廷的重要意義。額外說一句,此處也是格瓦拉和梅西的出生地。不少人概念中的馬島戰爭是一場海戰,事實上馬島戰爭是由陸上及海上,包括空中對抗等一系列戰鬥組成。
  • 英國放棄了絕大多數殖民地,為何堅決不歸還馬島,這點是最關鍵的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覺得英國的殖民地獨立的都很順利,沒有什麼太大的戰爭。不過有一個地方卻非常特殊。這個地方是屬於其他國家的,被英國佔領。英國堅持不歸還,而且為了此地還發生了重大戰爭。這個地方就是馬島,我們看一下英國為何不願意歸還馬島。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不過這是阿根廷的稱呼,英國稱其為「福克蘭群島」。整個馬島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裡。
  • 馬拉度納的阿根廷,凋謝的玫瑰、折翼的鷹
    搜了一下阿根廷這個詞條,好像這個國家真的沒有什麼歷史:16世紀以前是碎成一地的印第安人。幾百個部落上千種語言,甚至談不到是個統一的民族;16世紀以後是西班牙佔領階段。到今天西班牙、葡萄牙語依然是南美洲各國的官方通用語言,「拉丁美洲」這個概念依然是南美人的身份認同;拿破崙戰爭期間,阿根廷人造反獨立。
  • 圖說英阿馬島戰爭
    馬島距離英國本土有13000公裡,但柴契爾夫人的內閣仍然決心打敗阿軍以挽回顏面。這是馬島戰爭示意圖。當年,阿根廷空軍是南半球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1978年至1980年阿根廷接收了35架單座型和4架雙座型Nesher,命名為「短劍」(Dagger,或者稱匕首),其實就是法制幻影3戰鬥機的一個型號。何塞·阿迪萊斯中尉(左)和他的戰友們在「短劍」戰機前合影掠地飛行的阿根廷A-4攻擊機。阿軍飛行員很多由美國培訓,作風潑辣,在戰爭中的發揮令英國人震驚。
  • 馬島戰爭一戰成名,兩伊戰爭重創美國軍艦,如今被鷹擊18飛彈碾壓
    當時的蘇聯冥河飛彈採用紅外製導,很容易被幹擾彈所攔截,而魚叉反艦飛彈雖然採用先進的主動雷達制導,卻沒有超低空突防能力,很容易被艦載防空系統所攔截。飛魚飛彈可以說集眾家之所長,綜合性能在八十年代初期出類拔萃,因此才取得了大量實戰戰績和傲人的出口銷量。
  • 馬島戰爭,英軍如何保障通信暢通
    阿森松島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軍通過租用美國衛星通信系統,建立起馬島戰區與英國本土的戰略通信鏈路,並結合運用無線電通信系統,實現戰略通信穩定可靠。戰略展開時,英軍為保障戰略通信暢通,與美國協商借用美軍國防衛星通信系統(DSCS),並配以本國通信終端,建立衛星戰略通信網,協調各方做好登陸南喬治亞島的作戰準備,於25日順利奪佔這個重要的前進基地。
  • 英國有力有節地收復馬島可作中國收復南沙的參考
    作為戰爭雙方的英國和阿根廷,一個是距馬島一萬三千公裡之遙一度稱霸世界位於地球北端的日不落帝國,一個是與馬島毗鄰的南美發展中大國,又是遠途奔襲奪島之爭,與我國與南海諸國間的地理關係有些相似。因此,研究馬島爭端、回顧一下當年英國在馬島問題上的立場和做法,對於解決今日南海島礁之爭不無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