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軍沒有打過攻堅戰?假的!
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沙俄軍隊,大家聯想到更多的是布魯西洛夫攻勢或者坦能堡會戰。前者代表著俄軍的輝煌勝利,而後者則意味著俄軍慘痛的失敗。但是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俄軍在那場戰爭中好像並沒有發起過太著名的攻堅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軍炮兵部隊
或者換句話說,俄軍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從來沒有奪取過啥有名堅固的要塞。實際上,不單單是在這場戰爭中,由此上溯整個羅曼諾夫王朝時期,在大家的印象裡俄軍戰鬥經歷和要塞有關的基本就是塞瓦斯託波爾和旅順,但這都是防禦作戰;至於說到俄軍參加的攻堅戰,恐怕很多人的心裡都是一片茫然。那麼,俄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到底有沒有參加過貨真價實的攻堅戰呢?
正在接受檢閱的俄軍士兵
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當戰爭一開始,俄軍就進行了一次貨真價實的攻堅戰,這就是和奧匈帝國軍隊之間的普熱梅希爾要塞之戰。至於普熱梅希爾要塞的詳情我們先不去細說,留在下邊的章節裡我們再講。單單從奧匈帝國在這場戰役投入的軍隊高達15萬人來看,他們對該要塞還是很看重的,故此整個戰役的規模和持續時間也值得大書一筆。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場戰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相關著作中很少被提及,直接導致這段歷史逐漸被湮沒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之中。下邊,就讓我們根據有限的歷史資料來努力的拼湊出這場戰役的經過。進而希望改變人們對沙俄軍隊缺少攻堅戰考驗的認識誤區。
奧匈帝國版的「列日要塞」
在奧匈帝國的眼中,普熱梅希爾要塞堪與列日要塞相提並論
普熱梅希爾位於今天波蘭的境內,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別看現在的普熱梅希爾毫不起眼,人口只有6萬多,但是在奧匈帝國時期這裡可是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邊境城市,它不但扼守著經巴爾喀阡山通往匈牙利的大門,而且還是連接普熱梅希爾、克拉科夫和利沃夫等地的鐵路樞紐。也正因為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每當奧匈帝國和俄羅斯關係緊張的時候,這裡也會成為首當其衝受到威脅的地方。為了應對這個局面,從1854年開始奧匈帝國開始在普熱梅希爾修建軍事要塞,以便作為同俄羅斯交戰的前哨陣地。最開始,普熱梅希爾要塞的規模並不大。但是隨著歐洲局勢的持續緊張,奧匈帝國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進來。
普熱梅希爾要塞的鐵絲網大部分布設於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
就這樣,在奧匈帝國苦心經營之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普熱梅希爾要塞已經成為了由多個堡壘組成的堡壘群。而在奧匈帝國人眼裡,普熱梅希爾要塞也成了可與比利時列日要塞相媲美的現代化要塞,完全可以抵禦俄羅斯軍隊可能發起的進攻。當時普熱梅希爾要塞共擁有33個大型堡壘和4個炮兵陣地,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用混凝土和鋼板加固過,牆壁厚度高達3.5米。當時俄軍標準的76.2毫米師屬火炮對此根本無能為力。在堡壘內部,無線電、電話、電梯和排氣扇等設施十分完備;至於說在各個堡壘之間,奧匈帝國的軍事工程師也沒忘記修築了大量的土木工事和交通壕。而在開戰以後,奧匈帝國對於普熱梅希爾要塞的防禦設施還是感到不放心,又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要塞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固和擴建,包括架設了長達幾百公裡的鋼絲網。
戰爭開始,普熱梅希爾要塞成了敗退中奧匈帝國軍隊僅有的依靠
被俄軍俘獲的奧匈帝國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以後,雖然俄軍在東普魯士方向被德軍打得一敗塗地,但是在加利西亞戰役中卻成功的擊敗了奧匈帝國軍隊;甚至長驅直入奧匈帝國邊境150公裡,多座奧匈帝國城鎮和要塞被攻佔。當時俄軍大有乘勢攻佔克拉科夫然後沿著巴爾喀阡山口進入匈牙利的趨勢。而奧匈帝國軍隊由於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已經無力在野戰中守衛自己的領土,當時能夠阻止俄軍進攻行動的只有普熱梅希爾要塞。不過在之前的戰鬥中,奧匈帝國軍隊大部分都開往了前線,留給普熱梅希爾要塞的只有以5個步兵營為主力,然後輔以一些炮兵和工兵的旅級守備隊。毫無疑問,這點兵力對於巨大的普熱梅希爾要塞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前進中的俄軍哥薩克騎兵
不過對於奧匈帝國軍隊來說十分幸運的是,在加利西亞戰役失利後的一片慌亂中,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拒絕了部下提出的放棄普熱梅希爾要塞建議。而是讓前線退下來的殘兵加上原有的要塞守備隊,以及臨時徵召的後備軍組成新的普熱梅希爾要塞守衛部隊。事實證明,決定固守普熱梅希爾要塞是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在加利西亞戰役失敗以後做出的最正確決定。在要塞指揮官赫爾曼·庫斯馬內克·馮·布爾諾斯登中將指揮下,普熱梅希爾要塞的守軍在俄軍到達之前擴充到了15萬人,然後他們迅速的整修了陣地,鋪設了大量的鐵絲網,使得整個要塞的防禦縱深在原有的基礎之大幅度的增加了,從而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首次進攻,俄軍的炮兵還沒有趕上來
俄軍負責此次進攻的主要是第3集團軍,以及第8集團軍的一部分。指揮官分別是拉得科·德米特裡耶夫中將和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上將(沒錯,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那個布魯西洛夫)。在正式的攻城戰開始以前,無論是拉得科·德米特裡耶夫中將還是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上將都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只比之前奪取利沃夫困難一點,傳說中的普熱梅希爾要塞很可能是外強中乾。所以在赫爾曼·庫斯馬內克·馮·布爾諾斯登中將明確表示拒絕俄軍的勸降以後,他們決定在炮兵還沒有跟上來的時候就對普熱梅希爾要塞展開進攻,以期開創不使用攻城火炮就奪取對方堅固要塞的先例。
攻堅戰從開始到結束,俄軍忘記了4年前的經驗
首次進攻普熱梅希爾要塞的俄軍完全忘記了旅順戰役的經驗教訓
但是事實證明,拉得科·德米特裡耶夫中將和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上將既低估了赫爾曼·庫斯馬內克·馮·布爾諾斯登中將的指揮能力,也低估了普熱梅希爾要塞的防禦水平。當戰鬥在10月5日打響以後,戰鬥的狀況大出乎俄國人的預料。蜂擁而上的俄軍士兵無遮無擋的出現在奧匈帝國軍隊現代化的火力面前被成片撂倒,這一切簡直是10年在旅順的翻版。只不過是俄軍從防守的一方變成了進攻的一方;或者換句話說,俄軍似乎並沒有吸收旅順防禦戰的經驗,而是重蹈了日本人當年的覆轍。結果僅僅3天時間,缺乏火炮掩護的俄軍死亡就達到20000餘人,總的傷亡更是超過40000人。相比之下,普熱梅希爾要塞守衛部隊的損失輕微,只丟了幾處無足輕重的次要陣地。
炮擊普熱梅希爾要塞的俄軍炮兵
10月8日,損失慘重的俄軍終於挺不住了,他們主動撤退並且解除了對普熱梅希爾要塞的圍困。但是解除圍困的時間並不長,由於成功擊退了奧匈帝國軍隊展開的反擊。所以在這個月的23日俄軍再次包圍了普熱梅希爾要塞。不過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俄軍並沒有選擇強攻。因為俄軍新的指揮官安德烈·塞利瓦諾夫將軍決定採用與之前不同的戰術來奪取這座要塞。那就是嚴密的圍困加上不間斷的炮擊。這以後,儘管奧匈帝國軍隊曾經多次展開對普熱梅希爾要塞的救援行動,但是均以失敗而告終。這樣僵持到了次年的2月,無論是要塞裡還是要塞外的奧匈帝國軍隊,都認為普熱梅希爾要塞已經無藥可救了。而在要塞裡邊,情況更要嚴峻的多,由於缺乏糧食,人們已經連信鴿都不放過了。
俄軍攻佔普熱梅希爾要塞時的情形
不過這時城外俄軍的情況也不樂觀。由於長時間把大量的軍隊停在敵方的堅城之下,大大影響了俄軍在其他方向的軍事行動。到了1915年3月份,俄國人終於下定決心徹底解決普熱梅希爾要塞問題。於是他們從克朗斯塔特運來了重型的攻城臼炮。與之前俄軍普遍使用的野戰火炮不同,他們這次投入的攻城臼炮對於普熱梅希爾要塞守衛者的武器和防禦工事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隨著炮擊的延續,俄軍的攻勢逐漸逼近到要塞的核心位置。到了3月22日,俄軍終於完成了最後一擊,包括要塞指揮官赫爾曼·庫斯馬內克·馮·布爾諾斯登中將在內的大約12萬名奧匈帝國軍隊宣布投降。就這樣,這場持續了7個月,傷亡總數超過11萬人的攻城戰終於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