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專業,所以值錢!
戲言戲語:
前有萬能的淘寶,後有耿直的京東。想靠內容引流,一個討巧的「人設」比你做幾百份購物清單都有效。
做電商,就是賣圖片。
再小的賣家都知道,要僱攝影師在有打光條件的棚內請模特展示拍照;後期的亞洲四大邪術——PS,更是用得爐火純青,原本六頭身的模特,個個被強行拉成九頭身。
就在大家都習慣了,電商圖片,所見非所得時;昨天,幾張從京東平臺截取的「清新、不做作、摧枯拉朽、自成一派」的模特圖,卻意外刷爆了朋友圈:
關鍵在激活「鄙視鏈」看到這幾張圖,戲哥的第一反應是:假的吧,還是京東網站被黑了?
就在戲哥核實這些圖是真是假的一會功夫裡(最終證明不是被黑,是真的),最早發出截圖的這篇推文《就看不慣你們浮誇的時尚圈》已經火速十萬+,點讚破千,留言無數了。
且不論這事是不是京東的策劃(看多了公關套路的戲哥,一時也不好下結論),在分析這篇文章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時,發現幾個有意思的點:1、主要參與傳播的是高知女性
為啥這麼說呢?
首先,大部分男性對女性鞋包不敏感,他們get不到這種反差製造出的笑點。就像有評論說,這些圖再次證明劉強東上次說自己「臉盲」,不知道奶茶漂亮不漂亮,都是真心話啊!
其次,初出茅廬、追逐時尚的年輕女孩,也不是受眾。因為她們吃的就是浮誇那一套,這些擊碎幻想的「買家秀」,在她們看來不好笑,真心醜。買名牌包如同買白菜的土豪貴婦,更不是受眾,因為這些模特圖恰是她們的畫像。
那麼,就只剩下那些,既認同奢侈品的價值觀,又不想被劃歸為「時尚奴隸」或「土豪貴婦」的高知女性,完美get到了笑點:不懂奢侈品的拜金女,買再好的包也是白瞎了啊!
生活中,高知女性見過太多這樣的「買家秀」:她們身材走樣,不修邊幅(像圖中的模特一樣頭髮都是亂糟糟的),穿著打扮更是讓人一言難盡(雪地靴套上打底褲),但因為一個名牌包,她們就趾高氣昂,自以為是紐約潮人了。
這樣栩栩如生的模特圖,激活了高知女性們壓抑已久的吐槽欲望,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抓準了她們的「鄙視鏈」。2、生動的「人設」比任何廣告都深刻
什麼叫「人設」?
這個詞來源於遊戲、小說,原本是作家為角色設計的基本性格形象。現在明星把這套玩得很溜,比如前段時間流行「霸氣老公」人設,女明星也稱呼自己的女粉絲為「老婆」。按角色扮演,明星跟粉絲的互動立刻有了劇情,也方便管理明星形象。
成功的「人設」既是創作者洞察需求的設計,也是觀眾參與的需要。就像看完這些讓人爆笑的京東模特圖,很多人意猶未盡地在轉發和評論中,把它繼續演繹成「耿直」的劉強東的故事,甚至「扒」出圖片背後,一個京東技術與運營的對話(段子)。
在電商平臺的人設上,前有「萬能的淘寶」,後有「耿直的京東」。可以預見的是,不管她們以後做多少廣告,都難以超越這種人設。
就像阿里現在幾乎不為淘寶做品牌廣告,但社交網站上依然時常會有爆料淘寶奇特商品(評論、買家秀)的熱門帖,繼續強化人們對淘寶的印象。相比之下,重金廣告投入的天貓,卻始終讓人親近不起來。3、借內容引流行不通,造內容引流才可行
嘗試過內容電商的人,恐怕都知道,現在要借內容引流,太難了!
昨天戲哥還跟一個業內朋友聊天,說起他們花幾十萬精心製作的H5推廣小遊戲,信心滿滿地找自媒體大號傳播了一個遍,結果登錄遊戲的才不到一萬人,就更別提引流到APP轉化下單的情況了。
這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大眾對廣告的免疫能力:他們能用0.5秒判斷標題是否是廣告;即使點入有植入的內容,他們也能自動屏蔽廣告,只看想要的信息。
說到底,不管你是插入廣告位、內容植入、還是導購分成,借內容引流都有某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意思,觀眾對品牌信息會非常敏感。只有當品牌即是內容本身,而且是內容的源頭,人們主動對品牌產生了興趣,那麼,即使你不提供快捷通道,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去了解你的品牌。
就像大多數看到京東模特圖的人,都會有如下反應:太好笑了—是不是真的(還有沒有更多更好笑的?)—去京東看看。
不同於此前百雀羚長圖廣告刷爆朋友圈卻轉化寥寥,這次事件一定為京東帶去了不少流量甚至轉化(正值京東618年中促,大家笑著逛著,很可能順手買點東西)。這一點,從京東連夜加班修改也可得到印證。
至於這到底是不是京東的策劃,戲哥比較傾向於「無心插柳柳成蔭」,爆料作者可能是接近京東的人,有心要為京東創意營銷一把(否則無法解釋京東怎麼會上架這麼離譜的模特圖),但沒想到傳播擴散得這麼快。好在,輿論的走向沒有大偏差。畢竟,如果操作不好,輿論走向京東太土,做不好服飾,破壞奢侈品形象等負面評價,那就麻煩大了。
幸運的是,這位作者抓準了鄙視鏈。此前並沒有太多人知道京東還有自營的奢侈品,高知女性買品牌女包大多選擇海淘,現在她們發現,還有一個「耿直不做作」的京東,在用相當大的「誠意」做高級服飾,理性購物的理念,也與她們不謀而合。
總之,對京東來說,這是一個有驚也有喜的禮物,尤其在618期間,無論是造勢還是轉化都有很大幫助。
對其他想走內容電商這條路的人來說,這個案例也很有思考價值。你想用內容吸引誰,能不能找到她們的「鄙視鏈」?這個內容能不能來源於你自己的平臺,而非藉助外腦的包裝?這些都是決定內容引流能否成功的關鍵。
責編丨木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