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棵樹開始,可以成長為一片林海。
在荒僻苦寒之地,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塞罕壩林場,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以一棵樹為起點,能夠築起一道「長城」。
在沙漠戈壁之境,構築起我國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譽為「綠色長城」。
流動的綠意,大地的史詩。從塞罕壩林場到三北防護林工程,離不開一位開拓者的謀篇和心血——劉文仕,曾任塞罕壩林場第一任場長、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第一任副局長。
這位黨齡74年的老黨員,紮根祖國生態建設最需要的「軟肋」,秉承墾荒播綠初心,固守腳下陣地。他將塞罕壩的經驗和精神,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傳承並發揚光大。
8月10日凌晨,因病醫治無效,劉文仕在銀川逝世,享年93歲。
2016年,劉文仕參加「重回塞罕壩,再續兩代情」活動,後輩人獻花致敬。(資料圖片)
塞罕壩林場的倡議者和開拓者
沒有第一代創業者,就沒有今天的塞罕壩。
2016年,90歲高齡的劉文仕,在大兒子劉承豐的陪同下,重回塞罕壩。
舉目遠眺,皆是老人當年騎著一匹棗紅馬馳騁過的土地。自上壩的那天起,寒來暑往,無論檢查整地造林、農耕秋收,在塞罕壩創業者的印象中,他總是騎著那匹棗紅馬,事無巨細。
那個方向是馬蹄坑,三面環山,土壤肥沃,是機械造林最好的試驗地。
那是「功勳樹」,那裡是瞭望樓……
劉承豐回憶,父親走到哪裡,都反覆強調森林防火,「塞罕壩凝結了三代人的心血,林子起來了,你們要管護好。」
時光回溯到1962年,為推廣河北連片植樹經驗,改變京津地帶風沙侵擾,國家林業部門決定建立塞罕壩機械林場,選拔時任承德專署林業局局長劉文仕,擔任第一任場長。
劉文仕熟悉塞罕壩,任承德專署林業局局長時曾不止一次到此考察,也是在塞罕壩建立機械林場的倡議者。
上任前,劉文仕就謀劃了機械林場的4個任務:人工栽種林木,建立京津綠色屏障;培養儲備優秀林業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開創並總結創辦機械化林場的經驗;培育中小徑級用材,支撐國民經濟發展需求。
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是當時塞罕壩的寫照。35歲那年,劉文仕帶著一家老小,把家安在了壩上。
出發前,劉文仕問母親戴廣英:「我想把家搬到壩上,那裡很苦,您能去嗎?」
戴廣英是河北省豐寧縣的一名農會幹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掩護過不少革命同志。她回答:「我是黨員,不怕吃苦。」
「當年我6歲,我媽抱著尚在襁褓中的三弟,和奶奶一起擠在大解放車的駕駛室裡,我和大姐、二弟坐在車廂裡,就這樣上了壩。」劉承豐回憶。
在塞罕壩,大家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黑莜麵窩頭和鹹菜。最難熬的是冬天,風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睡覺時要穿著棉襖棉褲,早上起來眉毛上都是一層霜。
劉文仕的二兒子劉鋼鐵,上壩時年僅5歲。他說:「當時,一天吃上一兩碗玉米面糊糊就很不錯了。還好,林場裡自力更生,種了一些莜麥、土豆,改善夥食。但分土豆也有講究,不能整個分,得把有芽的地方剜下來當種子,剩下的部分再分給職工。」
在子女的印象中,他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很短暫,「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出差。」
今年80歲的陳金立是最早一批上塞罕壩的創業者,後來也跟隨劉文仕到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據他回憶:「凌晨四五點,氣溫低至零下42攝氏度,屋裡毛巾都結上了冰,一下雪就有一米多深,連門都推不開。茫茫雪海,特別容易迷路,再遇上大風,走都走不動。」
陳金立在塞罕壩時擔任司機,「那時路特別難走,沒有路了就用車開出一條路來。遇到河,就走水裡,道路翻漿陷車的情況時有發生。」他說,「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劉文仕熱愛林業,幹起工作來認真果斷有魄力,是林業戰線上的一員猛將。」
1977年10月下旬,塞罕壩普降大雪,出現雨凇現象。樹木承受不了沉重的冰掛,開始彎腰斷折。據《林場場志》記載:「森林受害57.2萬畝。據抽樣測算,樹高3米、10年生的落葉松每株掛冰250公斤。」
樹木斷裂的響聲,撕扯著塞罕壩人的心。劉文仕抹去淚水,帶領大家展開救災生產大會戰,保護幼樹,伐掉被壓木,在「天窗」地塊及時補造林木。受災林整整持續了一年多才清理結束。
劉文仕與上百名年輕的大學生一起,艱苦奮鬥,使得在自然狀態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復的生態,重現盎然生機。
塞罕壩現任副場長房漢文告訴記者:「沒有第一代創業者打下的基礎,沒有幾代人的堅守,就沒有今天的塞罕壩。」
像建塞罕壩一樣建好三北防護林
1978年11月,國家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將三北防護林工程的辦事機關設在寧夏銀川市。
籌建人選是當務之急:既要有經驗又要有擔當,還要有極強的事業心,誰能擔此重任?
原國家林業部最終將目光鎖定劉文仕,要求他「像建塞罕壩一樣籌建好三北防護林。」
1979年,劉文仕離開了奮戰17年的塞罕壩。當時,林場大面積造林已近尾聲,塞罕壩也迎來了豐收年,林場收入達165萬元。
據《河北省志·林業志》記載:「1976年末,8個機械林場中只有塞罕壩機械林場按照設計進度完成了造林任務。」
這一年,年過半百的劉文仕調任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副局長。家中老小,又相繼跟隨他來到銀川。
曾任三北防護林建設局辦公室副主任的劉國棟,當年去火車站接劉文仕。他還記得那時雖已立春,但天還是很冷,劉文仕從塞罕壩來到寧夏,「幾乎沒有什麼行李,他身材魁梧,穿著樸素。」
剛來銀川時,沒有房子,劉文仕就在招待所住了一兩年。
「當時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防護林工程涉及三四百個縣,這些縣劉文仕老局長絕大多數都跑過來了,光我跟著就跑了200多個縣。我們就帶一輛吉普車,通常一走就是一個多月,每個省區的防護林工程重點縣全都跑過來了。」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院長的李月祥,1982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工作了11年。回想起與劉文仕共事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我們走走停停,隨時下車,每到一處,便會鍬挖鎬掘手刨,看看土質如何,樹長得怎麼樣,該種什麼樹。」
「上車後還要立馬記錄,記錄完了,劉局長還要查看記錄了什麼。途中不能打盹,一打盹,他就會把我叫醒,讓我注意沿路觀察樹木的長勢。晚上再開會交流,有啥問題,如何解決?每天晚上工作到十點多才能結束。」
「有問題不怕,可以刨開土看看為啥樹栽不活,一起想對策。」
李月祥回想,劉文仕嗓門大,幹起工作雷厲風行,「那時候,單位許多難辦的事情都交給劉局長幹,肯定沒問題。」
劉文仕有個外號叫「劉鐵嘴」,沒有經過調查研究的,從來不說。三北造林的各種數據,他全部記在腦子裡,講話從不打底稿。
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範圍內,寧夏是唯一全境列入的省區。劉文仕關心支持的鹽池機械化林場、六盤山林區,如今已是綠蔭遍地。
三北工程實施前,寧夏林業生產總值0.15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15%。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全區林業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至5.4%。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三北工程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
一輩子認真做好種樹一件事
「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林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林業高級工程師」……
劉文仕去世後,子女收拾遺物時,才第一次看到父親的各項榮譽和證書。
他深藏功名,退休後依然為塞罕壩綠色發展提供建議,為三北防護林建設發揮餘熱。
兒女們回憶,退休後,父親每天下午準時看報,直至病重入院。父親與子女談得最多的,也是國家的政策方針。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在兒女們看來,12個字,就是父親留下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父親一生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堅守信仰。」劉鋼鐵說。
劉文仕是副廳級幹部,可老伴卻是掃大街的。
「母親為貼補家用,自己找了份掃大街的活。我們經常幫母親去掃街,從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到銀川十中那一段。」劉鋼鐵回憶,那時候還是土街,一掃就塵土飛揚,母親就這樣掃了近10年。
「母親常腿疼,有一天,她疼得實在走不動了,讓我們抬她上床。就在我們將母親往床上抬的時候,『嘎嘣』一聲,從她左腿大腿處傳來骨折的聲音」,三兒子劉團結說,「把母親送到醫院,一查竟是骨癌。我們才知道,是母親長年忍著病痛掃大街,早都患上了肺癌,之後又轉為骨癌。不久,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
「父親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無法兼顧家庭。母親一生勤儉持家,走的時候僅57歲。」劉團結至今還將母親送的一角錢珍藏著,「母親去世前的1個月來我家,掏出一捆捆包紮整齊的一角錢遞到孫子手中……」
劉鋼鐵說:「在塞罕壩的時候,作為場長的子女,我們沒有任何特殊待遇。投苗、拔草、推水車……林場的領導與廣大職工都是同吃同住同勞動,許多人都是帶著家屬義無反顧地從城市去壩上,一生艱苦奮鬥,這也是讓我們最敬佩的地方。」
在塞罕壩時,老家的一位親戚因家裡生活困難,來到林場幹零活,後來想讓姑父劉文仕幫忙當個營林工,劉文仕沒有答應,拒絕安插,硬生生將親戚打發回了老家。
來到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後,劉文仕作風依舊。
陳金立回憶,「劉場長到各分場檢查工作,有的分場會給劉場長專門準備細糧饅頭,但劉場長只吃窩頭,他說:『工人吃啥我吃啥』。」
李月祥介紹,遇上到原國家林業部出差,住在招待所,劉文仕可以享受開小灶的待遇,但是劉文仕堅持與同事一起吃。
劉鋼鐵說,父親晚年買了一套新房,還是兄弟姐妹一起湊的錢。後來他把老房子賣了,把錢悉數還給子女。
2018年年底,劉文仕在銀川住院,在普通病房住了好幾個月,「我是共產黨員,給組織能省就省點」。
今年7月1日,正在輸液的劉文仕,提醒兒女「今天是黨的生日」。
劉鋼鐵說,父親黨齡74年,一直惦記著交黨費的時間,按時繳納。
「父親一輩子就是奔著綠水青山去的。」劉鋼鐵說,父親一生奉獻給林業,如今,兒女的心願是把父母連同奶奶的骨灰,一起帶回老家,與爺爺一起安葬。他們將在周圍栽種樹木,讓綠意環繞,長青陪伴。
劉文仕曾表示,自己這一輩子,就是認真做好種樹這一件事。
你就是一棵樹!(記者 毛雪皎 陳永峰 王鼎 葛龍)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