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將所學、所感都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標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
1983年,貝聿銘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出身名門,卻獨愛建築設計】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其祖上貝家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是吳中當地的名門望族,吳中貝氏,被媒體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作為「富15代」,貝聿銘似乎無需努力便可坐享其成,但他偏不!
他17歲高中畢業後,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是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1946年,他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
1948年,31歲的哈佛大學建築系助教貝聿銘離開安靜的校園,來到大城市紐約。貝聿銘加盟房地產開發商,擔任建築研究部主任。這成為貝聿銘人生軌跡轉變的一個節點。
他從設計公寓起步,逐步轉向公共建築。1955年,他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事業逐漸起飛。1964年,貝聿銘獲得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權,這一建築令他聲名鵲起。
【獎項無數,建築作品遍布全球】
70多年來,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他的建築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達。
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都是貝聿銘留下的傑作。
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築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1981年,他獲得法國建築學金獎。
1983年,貝聿銘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第五屆普利茲克獎,獲獎後,他拿出10萬美元成立了一個資助中國學生來美留學的獎學金,鼓勵中國學生學成之後回國效勞。
1986年,貝聿銘獲得美國時任總統裡根頒發的自由獎章。1988年3月,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為表彰貝聿銘在羅浮宮擴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現,在竣工金字塔內,授予貝聿銘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
1989年,貝聿銘獲得日本帝賞獎。2009年,他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
【「人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的原則」】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建築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
提到貝聿銘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羅浮宮拿破崙廣場的玻璃金字塔。不過,這一設計最初在法國卻遭到了眾多非議。法國各大主流報紙都嘲笑他,法國文化部長更是公開批評,羅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鑽石」。
但貝聿銘仍然堅持了下來,他這樣說:「當時對於這個項目的批評聲,令我難以獨自承受。但人應該堅持,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的原則。當然可以有很多種堅持的方式,很多說服對方的方式。但那並不是說,我的堅持和要求會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面對壓力,貝聿銘將各種非議和懷疑拋諸腦後,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並建造出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艾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的標誌。法國人還稱讚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1988年3月,為表彰貝聿銘在羅浮宮擴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現,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內,向貝聿銘授予了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
2019年3月29日,法國羅浮宮紀念玻璃金字塔入口紀念落成30周年。時間證明了貝聿銘的正確,反對和質疑之聲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成為了巴黎的地標。
【「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儘管受到過多年西方教育,貝聿銘卻從沒忘記過祖國,「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為祖國,他更是留下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築設計,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等。
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應邀回到蘇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戰」——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他將自己晚年這一力作視作「最親愛的小女兒」。對他來說,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為了尊重蘇州園林的特色,貝聿銘特地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將蘇州博物館建成了這個城市最具靈氣的地方。
在蘇州博物館的開館儀式上,貝聿銘說:「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這位華裔老人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留下了諸多傑作,激勵了無數華人,他的一生,是一部既充滿詩意又盪氣迴腸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