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實為羅浮宮博物館入口,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羅浮宮達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 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5年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級建築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並成為香港地標性建築。共70層,高367.4米,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其外形正如貝聿銘所形容,像是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徵。即使如今中環超高建築林立,亦難掩其鋒芒。
北京香山飯店。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為重複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布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並考慮到香山幽雅的環境以及眾多歷史文物,刻意設計成與周邊環境因素融合起來的特別形式。
日本美秀美術館表達了貝聿銘的一個主要理念,即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建築分3層,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美術館在結構設計上最大亮點是通過跨越兩個山脊的隧道及吊橋,吊橋是專門為美術館單獨研製的,可稱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接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入口。整個結構採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製的曲線型鋼作為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暗示美術館的瑰麗深邃。
德國歷史博物館。歷時5年、耗資5億港元增建,2003年落成,以玻璃和鋼鐵製成的現代建築物。德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奧託邁爾盛讚其為「完美的設計」。柏林上空的天似乎離德國歷史博物館新擴建的大樓特別近。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整個建築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似乎就是科羅拉多山頂生長的一堆堅硬厚重的巨大巖石,建築的巖石色與山崖融為一體,實用簡約,卻又大氣時尚,色彩、質感與遼闊的大山背景渾然一體,實現了賴特對建築的最高讚譽「我們從不建造一座位於山上的建築,而是屬於那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