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年伊始,特斯拉降價引爆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緊湊型SUV Model Y低價入市,成為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國產化的進程中,特斯拉漸漸成為馬斯克口中「大家都能買得起的車」。
新年伊始,特斯拉降價引爆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緊湊型SUV Model Y低價入市,成為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國產化的進程中,特斯拉漸漸成為馬斯克口中「大家都能買得起的車」。
降價勢必形成降本壓力,爆款車背後,多數供應商正在經歷「甜蜜的煩惱」。一方面,正處市場擴張期的特斯拉需要嚴控成本,隨時變化的合作關係倒逼供應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競爭壓力能夠催生出工藝改良與技術創新,供應商藉助特斯拉龍頭地位也能實現品牌溢價。這條產業鏈危機四伏,但又分外誘人,各家都在努力站穩腳跟。
當市場目光都在緊盯降價時,特斯拉軟體服務卻在提價的路上蓄勢待發。一升一降之間,車企利潤結構正悄然生變。「軟體定義汽車」帶來的不僅是現有產業鏈範圍內的優勝劣汰,更是整個傳統汽車生態的重塑。特斯拉在一張白紙上重新設計汽車,領跑了比賽的開局,但科技巨頭紛紛跨界,傳統車企奮力轉型,最終這塊奶酪將被誰拿下?
火爆與觀望並存
特斯拉趕在新年第一天送上了大禮包。1月1日,特斯拉國產Model Y亮相,長續航版和Performance高性能版的售價分別為33.99萬元和36.99萬元,較此前預售價分別下降14.81萬元和16.51萬元,降幅近30%。
與此同時,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在原來24.99萬元售價的基礎上升級了配置;Model 3 Performance高性能版的售價則由41.98萬元降至33.99萬元。
合肥特斯拉中心外景
合肥特斯拉中心展廳內景
合肥特斯拉中心院內,多輛已出售的Model 3正在靜候交付
特斯拉超級充電樁
「我們事先都不知道國產Model Y會有這麼大降幅,官宣降價後,門店的客流瞬間就爆了,元旦期間我們忙得連喝口水、接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日前落戶合肥肥東的安徽首家特斯拉中心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即使現在進入小長假之後的正常工作日,上門一睹特斯拉真容的客戶仍不在少數,其中還有不少是從安徽省其他地市特意趕過來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最新上市的國產Model Y雖然在陳列上並不處於最顯眼的位置,且目前無法試駕,但卻毫無意外地成為了全場關注和問詢的焦點。「來看車的都是對特斯拉的理念很認同的,成交率也比較可觀。」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現在訂Model Y,最早要到4月份才能提車。這兩天銷量稍微放緩一些,前兩天訂單太火爆了,基本上晚一天訂車就晚一個月拿車,早買早享受啊!」
據悉,國產特斯拉Model Y在發售當天,官網一度因被擠爆而癱瘓。記者了解到,訂購特斯拉需要預先繳納1000元定金,剩餘尾款在交車前支付,若期間發生退訂,定金部分不退。
在業內看來,國產Model Y的面世不僅僅是一條攪動電動車市場的 「鯰魚」,更像一條侵吞對標車型領地的「鯊魚」。特斯拉Model Y目標定位中型SUV,在燃油車領域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寶馬X3、奔馳GLC、奧迪Q5等;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則直指蔚來ES6、理想ONE。
合肥濱湖銀泰城特斯拉展廳內,眾人圍觀Model Y
「我手頭就有幾個客戶是從『友商』轉過來的。」特斯拉店內工作人員不乏自信地告訴記者,「旁邊就是理想和小鵬的門店,你可以去對比下再做決定。」
事實上,同屬新能源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等企業在特斯拉的降價大潮下,除了撲面而來的競爭外,更希望形成一股合力。與特斯拉中心毗鄰而居的理想汽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店主要是交付和維修,之前看車的客戶並不多,現在特斯拉來了,這附近的人流都被帶起來了,也增加了我們的曝光率。理想主打混動車型,與特斯拉不形成正面競爭,總體來說衝擊還好。」
此前,蔚來曾推出服務,只要到店試駕蔚來的客戶,就算最終購買了特斯拉,仍可免費享受3次一鍵加電服務,並打出「面對星辰大海,我們是對手,也是隊友」的宣傳語。
在店內,記者還發現不乏有在中型豪華燃油車和特斯拉之間糾結的客戶。「最近準備新購一輛越野,本來是看中了奧迪Q5的,剛好碰上Model Y降價,就想著來比較下。剛才試駕了Model 3,體驗感很不錯,特別是加速和智能化方面,燃油車跟它沒法比,特斯拉開出去也很有面子的。」在對特斯拉「種草」的同時,該客戶也表現出了憂慮,「去年Model 3就一降再降,Model Y大概率還會降價,我覺得可以再等等,不然就被『割韭菜』了。」
國產化推動降價形成共識
特斯拉Model Y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降價空間,主要原因在於國產化降低了汽車零部件成本。國產化仍在加速,特斯拉相關車型繼續降價的預期已成為行業共識。
「後面一定會降的,我認為不僅Model Y會降,Model 3也會降。」華東地區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特斯拉的策略就是通過降價不斷試探市場的底線,最終會碾壓到國內的很多二線的汽車廠商喘不過氣來,然後讓一線汽車廠商過得很不舒服。」
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也對特斯拉繼續降價的觀點表示認可:「汽車這個行業規模效益特別明顯,一般來說只要規模上來,成本降幅就會很大。從目前Model Y的銷售火爆程度來看,後續上量之後大概率還有將進一步降價的空間。」
從補貼角度看,國產Model Y起售價為33.99萬元,而享受新能源汽車補貼的硬性指標是補貼前售價在30萬以內。業內人士表示,後續特斯拉通過降價達到補貼門檻是大概率事件。
實際上,通過國產化降低售價進而打開市場的路徑,對於特斯拉來說已經有章可循。特斯拉國產Model 3自上市以來經歷多次調價,標準續航升級版從最初的32.8萬元降至目前的24.99萬元,累計降幅達25%。與之相伴的是Model 3銷量大增,上市不到一年便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據特斯拉官方消息,國產Model Y基於Model 3平臺研發,且二者共享的零部件達75%。有機構分析稱,特斯拉國產 Model Y 毛利率高達29.4%,按車價34萬元算,賣一臺毛利約10萬元。而按照特斯拉在美國的定價策略,Model Y比Model 3貴10%左右,據此推算,Model Y的降幅還有6萬元左右的空間。
國信證券研報測算,隨著零部件國產化率提升,國產Model Y在25%毛利率下價格有望下探至26萬元,Model 3在20%毛利率時價格能下探至20.46萬元。
不過,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仍是降價的底線。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曾在微博表示:「我們的定價邏輯很簡單,產品如果可以更便宜,就應該讓利給消費者。當然這個便宜不會是無休止的,當它達到一個成本最優狀態時,就不會再有更多空間了。」
「降價的預期是有的,但個人認為不會像這一波這麼猛烈了,後續降價的步伐可能會趨於平緩。」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甜蜜的煩惱」席捲產業鏈
受益於降價消息,特斯拉產業鏈在二級市場上光彩奪目。2021年開局,特斯拉概念股便在資金追捧中一路高歌。從1月4日到6日三個交易日內,雅化集團(002497)斬獲兩個漲停,以32%的漲幅領跑板塊,贛鋒鋰業(002460)、拓普集團(601689)、寧德時代(300750.SZ)等7隻股票漲幅超10%,寧德時代站在了萬億市值門口,更有多隻個股創下歷史新高。
效仿蘋果的垂直採購模式,特斯拉向大量零部件廠商開放自己的供應鏈體系,而隨著國產化進程的推進,更多的國內供應商得以與特斯拉「結緣」。雖然備受資本青睞,但在近乎嚴苛的管理體系和強烈的降本訴求下,成本傳導已成為必然,多數供應商正在經歷「甜蜜的煩惱」。
資料顯示,國產Model 3在車身結構件、覆蓋件、內外飾件、玻璃、動力電池等均已實現國產化,國產率或已達80%以上,而國產Model Y有望引入更多的國內供應商,實現進一步降本。
安徽金通智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柱兵長期觀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旗下管理著多隻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在夏柱兵看來,特斯拉目前處於快速擴張期,後續應該會通過降價搶佔市場,對成本敏感度會越來越高,這將倒逼供應鏈不斷創新變革降本,任何人跟不上節奏就會出局。
「在特斯拉產業鏈中,你的壓力會非常大,降低成本的訴求就像無形的鞭子,無時無刻不在鞭策你前進。」華東地區一位特斯拉產業鏈從業人士坦言,「為傳統車企供貨,形成定點合作關係後就會較為穩固,在產品生命周期內一般被換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與特斯拉合作, 一旦其他供應商有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出現,合作關係將隨時發生變化。」
該人士透露,在特斯拉在甄選供應商時,並不過分關注既有的市場佔有率,在質量可靠的前提下,性價比是更大的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有時甚至會出現供應商自主降價以搶佔市場的惡性競爭事件。
事實上,即便進入了特斯拉供應鏈,訂單份額也是在持續變化中的。華東地區某上市公司長期為特斯拉供應汽車電子件,在長期的合作中已深諳特斯拉供應鏈的規則。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隨著銷量的增長,特斯拉逐漸改變早期的獨家供應模式,開始引入二供、甚至三供,如果二供或者三供能夠在技術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帶來更高的性價比,後續也有可能拿到更大的份額,這樣做不僅可以保證產業鏈供應的安全,同時也可以形成良性競爭,帶動成本下降。
供應鏈積極謀變
縱然壓力巨大,批量廠商還是紛紛向特斯拉靠攏,並以進入其供應鏈為榮。「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車高端代表,能夠進入他們的供應鏈本身就是對我們生產工藝、組織體系、供應鏈管理的認可,而這種認可將帶動更多的車企主動來了解企業,給予我們合作的機會。」上述汽車電子企業人士表示。
在他看來,特斯拉的降價應辯證看待。「既然客戶提出降本需求,我們會努力去達成,畢竟大家同在一個產業鏈體系當中,當然前提是降本具有可行性。目前來說,材料替代、工藝改善、技術創新是比較常規的降本手段。雖然前期付出的研發成本可能會多一些,但在工藝及技術成熟之後,能夠以此獲得更多客戶的認可。除此之外,如果特斯拉給到公司足夠的採購量,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單位成本,實現」以量換價。
一位特斯拉間接供應商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相比於一些國內企業,特斯拉這樣的外資車企更加看重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成長,「大家肯定都是要賺錢的,要找到一個合理的比例,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健康,整個產業鏈才能健康。」記者還了解到,特斯拉的結算周期比較短,能給予供應鏈更好的現金流支撐。
對於降本壓力,上述間接供應商表示可以通過技術和性能的提升來解決。以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電池為例,三元電池「高鎳低鈷」已經形成發展趨勢,價格昂貴的鈷金屬比例下降,將節省更多成本。
與上述觀點類似,張翔認為,特斯拉培養了中國的供應商,對本土汽車產業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就像早年大眾桑塔納國產化的時候,一大批國內供應商就乘勢崛起了。」
起步於密封件業務的中鼎股份,早年便已進入特斯拉密封系統供應鏈。「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公司的智能底盤系統、流體系統、密封系統已經進入全球知名新能源汽車平臺。當然,我們還會繼續發力,深度綁定特斯拉等新能源產業龍頭企業。」公司董秘蔣偉堅告訴記者,「面對特斯拉的降價,我們能做的就是成本挖潛管控,提高核心技術配套產品的競爭力。」目前,中鼎股份致力於在汽車存量市場中挖掘增量總成賽道,比如在以空氣懸掛為代表的智能底盤系統領域布局,提升單車配套價值,構築核心技術壁壘。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降本效應正持續向上遊蔓延。前述特斯拉汽車電子供應商向記者透露:「我們對於上遊供應商,也同樣有降本訴求。」
「伴隨成本壓力的逐層傳導,特斯拉品牌效應也會逐層向上遊穿透,一旦大家都圍繞特斯拉進行生產和研發,會形成一個集合性的品牌溢價,這將會是一個良性生態。」華東地區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業人士表示,產業鏈企業如果能把特斯拉跟緊,即使在利潤收到擠壓的情況下,邊際效益折算下來,依然可以有可觀的生存空間。
軟體或成汽車之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特斯拉整車在逐步降價,但車內搭載的軟體服務價格堅挺甚至逐步上升。這意味著購買一輛車時,將更多把錢花在軟體上。對於特斯拉產業鏈上的供應商來說,這並不算一個好消息,基於軟體的商業模式下,硬體的利潤空間可能會更加逼仄。
在選購汽車時,消費者可以選擇是否搭配特斯拉推出的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功能)。2020年7月起,FSD在國內售價從5.6萬元上漲至6.4萬元,相當於Model Y最低售價的近五分之一。在北美市場,FSD最近漲價至1萬美元,馬斯克甚至表示未來FSD價格可能突破10萬美元。此外,FSD還將在2021年推出月度訂閱付費模式。
不過,在探訪特斯拉門店時,記者觀察到,選配FSD的消費者並不多,主要顧慮在於FSD功能仍屬輔助駕駛,且對國內駕駛環境適應度不高。選配者一類屬於年輕人,希望能獲得新奇的駕駛體驗;另一類是看到FSD在不斷漲價,因此提前配置以控制成本,日後可以享受免費升級服務。
儘管目前選配率不高,但市場機構仍看好FSD遠景,稱特斯拉利潤來源將向高毛利的軟體服務傾斜,而降價推廣硬體則為後續商業模式打下平臺基礎。
安信證券通過遞延收入推算出,目前特斯拉FSD激活率超25%,累計現金收入超10億美元,預計FSD有望在2025年貢獻汽車業務25%的毛利潤。「賣車只是開始,軟體服務收費才是特斯拉未來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安信分析師稱。
特斯拉利潤結構的變化折射出「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的來臨。業內普遍認為,一方面,傳統機械零件加速商品化和白標化,硬體所能實現的差異性越來越小,進而利潤也越來越薄;另一方面,軟體即將成為一臺汽車的靈魂,也成為廠商收入的重要來源。
從整個行業來看,德勤在報告中測算,2030年軟體成本佔整車物料清單的比重將從目前不到10%增長到50%,這裡的軟體包括程序開發、AI算法、作業系統,以及軟硬體一體化程度高的控制器、晶片等電子硬體。
各方玩家自然不會放棄這塊奶酪。近期,華為、百度、蘋果等科技巨頭在汽車領域大步邁進,關注點多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涉及軟體技術的領域。同時,傳統車企也不甘落後,大眾汽車轉型動作最早,並基於自研車載作業系統vw.os打造出了ID.3車型,卻因軟體漏洞而延遲交付。
「傳統車企在奮起直追,複製特斯拉的整車OTA(Over The Air,遠程無線升級)能力,但我們認為更多的是形似而神不似。」安信分析師指出,傳統車企做整車OTA的最大問題是,他們本質上還是To B 的公司,因為也聽不到大量的來自用戶端的聲音;而特斯拉從企業文化、組織結構、技術水平等方面來看,更像是TO C的科技公司,也更能實現將汽車從「功能機」升級為「智能機」。
劇烈轉型之下,行業格局或將迎來一場深刻變化,產業價值鏈也將重新分配。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愈加瘠薄的利潤成為硬體供應商的一大擔憂,而一些具備軟硬體綜合實力的科技巨頭打入供應鏈,或將吃下利潤豐厚的部分。
隨之而來的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汽車產業鏈形態將經歷重塑。「原本處於Tier- 2位置的科技巨頭可能逐步躍升到主機廠的一級甚至0.5級供應商,在智能網聯發展時期站上核心地位;同時,汽車廠商也不能滿足於黑盒供應模式,要求在核心技術上能夠穿透Tier- 1的技術壁壘。由此,原來Tier2到Tier1再到OEM的塔狀供應模式,將向扁平化的供應網絡模式發展。」德勤管理諮詢總監劉宇瑞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劉宇瑞表示,汽車行業生態最終或將與智慧型手機類似。「智慧型手機普及、產業基礎設施完善、用戶價值釋放,這是智慧型手機發展歷程中的三要素。智能網絡汽車路徑與此類似,終端產品的普及和完善共同推動用戶規模增長,應用場景也將隨之爆發。」
特斯拉降價只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湧起的一股浪花,而海面之下早已暗流湧動。潮水將把行業推向何方,其中哪些參與者在裸泳,哪些將踏浪前行,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將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e公司官微)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