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
報導感言
「為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減少人員聚集,方便記者朋友們參會,本次發布會採取現場加線上的形式發布,我們可以從大屏幕上看到,許多記者朋友們正在線上參加我們的發布會。」
這是2020年多場最高法新聞發布會現場的開場白。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回顧2020年的各種新聞報導,上至國家戰略、下至普通人的各色人生,相信不少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些關鍵詞。
而在我的印象中,2020年法院的報導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服務大局」。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服務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2020年5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曾這樣表示。
疫情期間,接連發布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通知及典型案例;9月,最高法發布《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護航母親河生機永續;11月發布《關於支持和保障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每一個文件的出臺,都是法院服務大局的體現。
第二個關鍵詞是「維護正義」。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擔負著國家法治建設重任。「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法院需要通過執法辦案,定分止爭、懲惡揚善、維護正義,為社會樹立行為準則、提供價值引領。
在過去的一年中,外界看到了司法的「力量」和「鋒芒畢露」。
比如,在提到未成年保護時,法院稱「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在提到正當防衛時,法院稱要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鋒芒畢露」的背後,是維護正義,也是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涵養社會正氣。
2020年就要過去了,疫情防控依舊不能放鬆,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腳步也依然一如既往的有力鏗鏘。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李勇:
決戰收官之年 最高法將全力突破攻堅
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作報告時提道,「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堅決貫徹依法嚴懲方針,全國法院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12639件83912人。
依法審理孫小果案、杜少平操場埋屍案,對主犯孫小果、杜少平堅決判處並執行死刑,讓正義最終得以實現。」
在2020年,法院將如何推進掃黑除惡?如何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 「鐵案」?
帶著上述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李勇。
北青報:當前涉黑涉惡案件已經進入起訴審判的高峰期,法院如何正確適用法律政策,堅持嚴格依法辦案?
李勇:確實。今年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收官之年,也是法院深化審判執行攻堅、全面開展「六清」行動、再掀新一輪強大攻勢的決戰決勝之年。
當前,法院正在審理的涉黑涉惡案件存量依然較大,案件增量持續走高,專項鬥爭決勝攻堅階段的任務更加艱巨。人民法院將始終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堅守質量底線,嚴把案件事實證據關、法律適用關、程序審查關,確保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鐵案」。
北青報:如何辦成「鐵案」?
李勇:始終保持依法辦案定力,準確把握「打早打小」與「打準打實」、審理效率與審理質量的關係,堅決防止以降低質量為代價盲目求快。
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在準確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裁判,不為片面追求「戰果」而人為「拔高」。
同時,還會堅持公開審判原則、證據裁判原則,實現程序正義。
嚴格落實「三項規程」,堅持法定標準,嚴守法定程序,嚴格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強化證據審查與運用,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充分保障被告人辯護、質證等各項訴訟權利,依法保障辯護律師在辯護、代理工作中的各項執業權利。
充分發揮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和公正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認真做好庭審預案,規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強化裁判文書釋法說理,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依據法律、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的規定,貫徹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在總體從嚴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區分情況、區別對待的原則,全面發揮刑罰功能,寬嚴並舉,分化瓦解,減少對抗。
北青報:如何處理好精準「打財斷血」與依法保護涉案民企合法權益的關係?
李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法院力求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處理好「打財斷血」與依法保護涉案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關係,把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與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支持和保障民營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在涉案財產審查時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準確區分用於正常經營的財產、支持犯罪組織的財產,對於涉案財產,堅決做到應追盡追、應判盡判、應執盡執,對於合法財產予以依法保護,確保正常合法經營不受牽連。在疫情防控期間,統籌考慮疫情防控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靈活選擇執行方式,維護健康營商環境,服務當地就業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北青報:在規範地方掃黑工作法治化上,最高法做了哪些工作?
李勇:我們要求各級法院堅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在具體案件審判過程中,必須嚴格公正司法,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決防止人為「拔高」或者「降格」,嚴格執行「三項規程」,切實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
此外,出臺規範性文件,進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提高專業素質,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
推動各級法院抽調業務素質過硬的同志投入黑惡勢力犯罪案件審判工作,通過組織全國法院掃黑除惡審判業務培訓班,編寫指導案例、審編典型案件庭審視頻,提高掃黑除惡審判工作專業化水平。
北青報:截至目前,還有哪些「骨頭案」「釘子案」需要去處理?
李勇:目前,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的重點案件及其他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重大疑難案件還需要各級法院全力攻堅,我們加強協調指導,推動受案法院調配精幹審判力量集中攻堅突破,嚴格依法辦案,切實提高審判質效。
堅持案件辦理與「打傘破網」「打財斷血」同步進行,打深打透,除惡務盡;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適時公布案情和案件審理進展,保障廣大公眾的知情權,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進一步增強司法公信力。(來源:2020年05月30日 北京青年報)
02
代表作品
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進行修訂工作 最高法: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
近日,北京青年報就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專訪了最高法研究室主任姜啟波。
他提到,法院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其中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零容忍」
北青報:法院去年審理了多少侵害未成年人的各類違法犯罪案件?
姜啟波:法院始終堅持特殊、優先保護未成年人原則,依法嚴厲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2019年,全國法院共一審審結猥褻兒童罪案件5082件,判處罪犯4722人;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638件,判處罪犯1261人;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99件,判處罪犯305人;拐騙兒童罪案件77件,判處罪犯76人;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案件56件,判處罪犯63人;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案件42件,判處罪犯67人;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案件1件,判處罪犯2人。
法院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其中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織細織密保護未成年人「法網」
北青報:法院在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姜啟波:全國各級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地審理各類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刑事、民事及行政案件,落實特殊、優先保護政策,及時、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先後出臺了《關於依法懲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關於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織細織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網。
我們還繼續推進「預防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聯動機制」和「預防懲治侵犯留守兒童權益犯罪聯動機制」試點工作,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司法支持、救扶幫困的聯動機制。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修訂
北青報: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法院有什麼舉措?
姜啟波:由於未成年人身體特別是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未成年人犯罪有綜合、複雜的原因。對未成年人罪犯,我國歷來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源頭入手,強化社會綜合治理,落實家庭、學校、網絡、社會、政府、司法等各方面監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責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以達標本兼治之效。目前,立法機關正在進行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將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相關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來源:2020年06月04日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孟亞旭:疫情阻隔了記者去現場參會 ,但阻隔不了司法維護正義的腳步 | 2020記者看法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