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記者孟亞旭:疫情阻隔了記者去現場參會 ,但阻隔不了司法...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要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

報導感言

「為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減少人員聚集,方便記者朋友們參會,本次發布會採取現場加線上的形式發布,我們可以從大屏幕上看到,許多記者朋友們正在線上參加我們的發布會。」

這是2020年多場最高法新聞發布會現場的開場白。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回顧2020年的各種新聞報導,上至國家戰略、下至普通人的各色人生,相信不少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些關鍵詞。

而在我的印象中,2020年法院的報導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服務大局」。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服務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2020年5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曾這樣表示。

疫情期間,接連發布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通知及典型案例;9月,最高法發布《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護航母親河生機永續;11月發布《關於支持和保障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每一個文件的出臺,都是法院服務大局的體現。

第二個關鍵詞是「維護正義」。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擔負著國家法治建設重任。「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法院需要通過執法辦案,定分止爭、懲惡揚善、維護正義,為社會樹立行為準則、提供價值引領。

在過去的一年中,外界看到了司法的「力量」和「鋒芒畢露」。

比如,在提到未成年保護時,法院稱「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在提到正當防衛時,法院稱要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鋒芒畢露」的背後,是維護正義,也是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涵養社會正氣。

2020年就要過去了,疫情防控依舊不能放鬆,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腳步也依然一如既往的有力鏗鏘。

代表作品

01

代表作品

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李勇:

決戰收官之年 最高法將全力突破攻堅

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作報告時提道,「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堅決貫徹依法嚴懲方針,全國法院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12639件83912人。

依法審理孫小果案、杜少平操場埋屍案,對主犯孫小果、杜少平堅決判處並執行死刑,讓正義最終得以實現。」

在2020年,法院將如何推進掃黑除惡?如何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 「鐵案」?

帶著上述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李勇。

北青報:當前涉黑涉惡案件已經進入起訴審判的高峰期,法院如何正確適用法律政策,堅持嚴格依法辦案?

李勇:確實。今年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收官之年,也是法院深化審判執行攻堅、全面開展「六清」行動、再掀新一輪強大攻勢的決戰決勝之年。

當前,法院正在審理的涉黑涉惡案件存量依然較大,案件增量持續走高,專項鬥爭決勝攻堅階段的任務更加艱巨。人民法院將始終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堅守質量底線,嚴把案件事實證據關、法律適用關、程序審查關,確保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鐵案」。

北青報:如何辦成「鐵案」?

李勇:始終保持依法辦案定力,準確把握「打早打小」與「打準打實」、審理效率與審理質量的關係,堅決防止以降低質量為代價盲目求快。

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在準確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裁判,不為片面追求「戰果」而人為「拔高」。

同時,還會堅持公開審判原則、證據裁判原則,實現程序正義。

嚴格落實「三項規程」,堅持法定標準,嚴守法定程序,嚴格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強化證據審查與運用,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充分保障被告人辯護、質證等各項訴訟權利,依法保障辯護律師在辯護、代理工作中的各項執業權利。

充分發揮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和公正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認真做好庭審預案,規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強化裁判文書釋法說理,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依據法律、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的規定,貫徹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在總體從嚴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區分情況、區別對待的原則,全面發揮刑罰功能,寬嚴並舉,分化瓦解,減少對抗。

北青報:如何處理好精準「打財斷血」與依法保護涉案民企合法權益的關係?

李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法院力求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處理好「打財斷血」與依法保護涉案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關係,把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與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支持和保障民營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在涉案財產審查時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準確區分用於正常經營的財產、支持犯罪組織的財產,對於涉案財產,堅決做到應追盡追、應判盡判、應執盡執,對於合法財產予以依法保護,確保正常合法經營不受牽連。在疫情防控期間,統籌考慮疫情防控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靈活選擇執行方式,維護健康營商環境,服務當地就業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北青報:在規範地方掃黑工作法治化上,最高法做了哪些工作?

李勇:我們要求各級法院堅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在具體案件審判過程中,必須嚴格公正司法,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決防止人為「拔高」或者「降格」,嚴格執行「三項規程」,切實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

此外,出臺規範性文件,進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提高專業素質,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

推動各級法院抽調業務素質過硬的同志投入黑惡勢力犯罪案件審判工作,通過組織全國法院掃黑除惡審判業務培訓班,編寫指導案例、審編典型案件庭審視頻,提高掃黑除惡審判工作專業化水平。

北青報:截至目前,還有哪些「骨頭案」「釘子案」需要去處理?

李勇:目前,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的重點案件及其他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重大疑難案件還需要各級法院全力攻堅,我們加強協調指導,推動受案法院調配精幹審判力量集中攻堅突破,嚴格依法辦案,切實提高審判質效。

堅持案件辦理與「打傘破網」「打財斷血」同步進行,打深打透,除惡務盡;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適時公布案情和案件審理進展,保障廣大公眾的知情權,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進一步增強司法公信力。(來源:2020年05月30日 北京青年報)

02

代表作品

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進行修訂工作 最高法: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

近日,北京青年報就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專訪了最高法研究室主任姜啟波。

他提到,法院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其中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零容忍」

北青報:法院去年審理了多少侵害未成年人的各類違法犯罪案件?

姜啟波:法院始終堅持特殊、優先保護未成年人原則,依法嚴厲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2019年,全國法院共一審審結猥褻兒童罪案件5082件,判處罪犯4722人;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638件,判處罪犯1261人;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99件,判處罪犯305人;拐騙兒童罪案件77件,判處罪犯76人;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案件56件,判處罪犯63人;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案件42件,判處罪犯67人;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案件1件,判處罪犯2人。

法院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其中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罪行極其嚴重者,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該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伸張公平正義,絕不姑息手軟。

織細織密保護未成年人「法網」

北青報:法院在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姜啟波:全國各級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地審理各類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刑事、民事及行政案件,落實特殊、優先保護政策,及時、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先後出臺了《關於依法懲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關於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織細織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網。

我們還繼續推進「預防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聯動機制」和「預防懲治侵犯留守兒童權益犯罪聯動機制」試點工作,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司法支持、救扶幫困的聯動機制。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修訂

北青報: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法院有什麼舉措?

姜啟波:由於未成年人身體特別是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未成年人犯罪有綜合、複雜的原因。對未成年人罪犯,我國歷來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源頭入手,強化社會綜合治理,落實家庭、學校、網絡、社會、政府、司法等各方面監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責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以達標本兼治之效。目前,立法機關正在進行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將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相關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來源:2020年06月04日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孟亞旭:疫情阻隔了記者去現場參會 ,但阻隔不了司法維護正義的腳步 | 2020記者看法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青年報記者孟亞旭:疫情阻隔了記者去現場參會,但阻隔不了司法...
    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報導感言「為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減少人員聚集,方便記者朋友們參會,本次發布會採取現場加線上的形式發布,我們可以從大屏幕上看到,許多記者朋友們正在線上參加我們的發布會。」這是2020年多場最高法新聞發布會現場的開場白。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 穿「長頸鹿」充氣服能阻隔病毒? 醫生:沒啥用!
    &nbsp&nbsp&nbsp&nbsp穿「長頸鹿」充氣服能阻隔病毒?醫生:沒啥用!自製橘皮口罩也沒用!&nbsp&nbsp&nbsp&nbsp疫情暴發以來,出門就是最大的挑戰!口罩不夠,沒有防護服怎麼辦?
  • SAMEN信號阻隔桌布
    桌布側面的口袋擁有類似於「法拉第籠」(Faraday Cage)的功能,能夠對電話和信息進行阻隔,使手機不再震動或亮起。當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絡集體失效,我們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飯了。當代人的奢侈:回歸昔日的用餐體驗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就算是在餐桌上也不例外。
  • 探訪高考評卷教師:無聲入場 全程監控 信號阻隔
    探訪高考評卷教師:無聲入場 全程監控 信號阻隔 2017-06-14 11:49:02來源:鄭州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BBC記者疫情后街頭採訪 北京市民:「比你們國家強多了」
    接受外媒採訪走紅 北京店員大哥坦言  和BBC聊了25分鐘 說的都是實在話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了一個視頻,探訪近期的北京。1月1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找到了這位接受BBC採訪的大哥聞起忠。聞起忠說,當時在店裡他和這位記者聊了有20多分鐘,後來有朋友轉給他視頻,他才看到最後的成片。聞起忠說,作為普通百姓,他只是實話實說,沒有想過引起了這麼大的關注。  聞起忠稱,他今年54歲,到這家店工作有5年的時間,平時主要上的是下午班。
  • 藝術跨越疫情阻隔 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高雄舉辦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路梅)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20日起在高雄舉行。這項連續舉辦11年的兩岸少兒美術盛會,在兩岸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在兩岸都實現了線下展覽。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2009年發起於廈門,過去10年累計收到兩岸、港澳及海外華僑華人少兒畫作逾20萬份,展出50場次,觀展人數超過百萬。
  • 當司法乘上網絡「加速器」——有感於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成立
    Call,它就是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增設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廣州網際網路法院的方案》,9月9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著又一家人民法院乘上了網絡加速器來到了老百姓的身邊。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成立,用科技打通了時空的阻隔,讓時間和距離不再是困擾百姓訴訟的難題。
  • 靈霓大堤「破堤通海」為魚兒讓道 阻隔14年的海水終於「相會」了
    靈霓大堤「破堤通海」為魚兒讓道 阻隔14年的海水終於「相會」了 2020/12/29 07:20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870
  • 臺當局「總統府」強化「阻隔功能」:增加一圈「景觀圍籬」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無論是在競選期間還是就職以後,總是喜歡展現自己體察民情的一面:「我將組成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如果政府還是聽不到,你可以拍桌」、「馬英九用拒馬阻隔了人民的聲音」…… 不過,幾場抗議下來,蔡英文拒馬也沒少上。而一場民眾強闖事件之後,新畫風已經變成這樣……
  • 英國BBC在北京採訪疫情,雜貨鋪大叔笑而不語,記者尷尬了
    也許你不知道有一個叫做後期剪輯的東西,這是歐美人常說的謊言。而且BBC最近顯然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個場面而奔赴北京接受採訪的。眾所周知,歐美的疫情一爆發,就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那麼怎樣才能和自己的普通百姓交差呢?簡而言之:全世界都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英國人、美國人多少都知道,我們已經很有可能控制住疫情,此時,正是他們的媒體展示功夫的時候。
  •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瑋:保護生態環境,司法有力量!|2020記者看法院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0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認識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子嗎?
  • 疫情無法阻隔的情誼,國家公祭日前夕約翰 · 馬吉後人發來視頻祈願...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夢雲)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國際友人不能來到現場。近日,現代快報收到約翰 · 馬吉的孫子克裡斯 · 馬吉從澳大利亞墨爾本發來的視頻,表達他對和平的期盼,並希望全球能夠儘快戰勝疫情。他說:" 和平讓我們感到安寧,也讓我時刻保持純真之心。"
  • 2020媒體記者看法院|他們眼中的法院是什麼樣子?
    他們用鏡頭記錄庭審現場用話筒詮釋法治事件以筆正義,以文正氣將法院形象、法院聲音傳遞給群眾兩會召開在即南京中院特別推出「2020媒體記者看法院」專欄邀請媒體記者們講述採訪報導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作為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法治板塊」的牽頭單位,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將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政策先後細化為144項司法舉措,持續釋放著「司法紅利」,貼心為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高質量司法服務。
  • 什麼是疫情防控「戰時狀態」
    自從6月11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發生疫情以來,朝陽、豐臺、門頭溝、大興四個區已經啟動戰時機制,進入戰時狀態。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和建16日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11日以來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106例,首都疫情形勢十分嚴峻。
  • 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全力支持淘汰養熊業(圖)
    2009年11月29日下午,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與亞洲動物基金共同在北京舉辦一次以「拯救黑熊」為主題記者沙龍活動,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等30多家全國性媒體齊聚一堂,討論如何通過媒體的力量加速終止活熊取膽。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張越作為特邀嘉賓親臨現場,《綠色空間》著名主持人白樺擔任沙龍現場主持。
  • 斯人已逝,新聞長存 清明時節緬懷近年故去老記者
    鐵矛(資料圖) 2017年11月20日21點30分,中國青年報原攝影記者鐵矛因病於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 生前的話: 因工作需要,我被推到攝影記者的崗位上。但之前,我從來沒有拿過照相機,只有邊幹邊學。我第一次按動相機快門,便是以報社同事為拍攝對象。那時,報社人員雖少,活動還是挺多,請進來,走出去,為的是提高大家的思想,開眼界,長才幹。對我來說,這些活動成了極好的練習拍攝的機會,我漸漸養成了相機不離手的「職業病」。
  • 2020,記「疫」|北京日報攝影記者和冠欣年度作品
    2020年我又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拍攝疫情——所有的照片裡,戴口罩的多,「坦然相見」的少;所有的照片裡,氣氛沉重的多,輕鬆愉悅的少;所有的照片裡,不值一提的多,值得留存的少;但我仍然絞盡腦汁做了這樣一份總結,我已經有幾年沒有做過這麼詳細的年終盤點了,或是因為沒時間,或是因為不滿意。
  • 美國籍臺灣生,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的王力宏是如何衝破文化阻隔的?
    跨年晚會結束好幾天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經典歌曲,很多經典表演仍然存在於大家的腦海當中,王力宏跟王一博在湖南衛視天衣無縫的合唱唱更是讓大家驚爆眼球,因為粉絲們都知道,王力宏精通音律,他的演唱會經常即興玩變調,而作為新生代頂流的王一博居然能夠跟得上他的節奏和調調,怪不得現場直接炸了。
  • 疫情期間,北京批發哪種飲水機好,飲水機廠家推薦!
    北京疫情在6月初爆發,地方政府採取高度重視的態度,提升了防控措施,作為北京國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疫情來臨,公司與個人的安全都系在一線上,對於公共物品來說同樣是防疫的關鍵點所在,飲水機是公司要提供給員工的公共設施,在疫情期間,還在使用桶裝水的公司或廠家為了減少病毒所帶來的風險,對自家飲水設備進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