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這一年大盤上漲、總市值增加,如果剔除滬深300的因素,整個A股市場是市值縮水的、是總體下跌的。深層數據,可以透視2017年股市99%的故事,開啟2018年新視角。
A股很多玩法被顛覆了,過往的遊戲規則,在這裡遭到了重建。
股市真實的面目,在數據的對比下剝離表面的幻術,漸次露出陌生的不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一年股市要開啟了。
於是,你需要認識真實的股市。
結構性行情的真相
從指數看,2017年股市是個平穩又不錯的年份,深滬主要指數都是漲的,深市漲、滬市漲,按理來說已經代表了整個市場呈現出了一定的賺錢效應——但大部分股民的直觀感受又與此不同。
從數據來說,這一年A股總市值增加了近6萬億元,比去年多了11.8%,這是怎麼增加的呢?
對此進行專項分析:全年新上市436隻新股,合計最新總市值為8600億元,扣去這一部分,A股市場原先所有個股全年總市值增長5.12萬億元。關鍵的數字來了——滬深300成份股總市值增加了5.82萬億元。A股之所以一年下來深滬大盤指數是漲的、總市值增加一成,從結構上論,是滬深300帶來的。如果剔除滬深300成份股的上漲因素,整個A股市場2017年是市值縮水的、是總體下跌的。
再具體而言,滬深300的上漲又主要是上證50帶動,扣除新股因素,上證50貢獻了A股六成的市值增長。
在行情上也可以看出,上證50是這一年表現最好的群體,25%的年漲幅冠壓群雄,其次是滬深300全年漲21%,創業板指則是唯一下跌的主要指數。
物有百轉輪迴
牛熊共治,A股歷史上並不罕見。市場上有特徵性地分裂出現馬裡亞納海溝,前所未見。
整個A股的個股數史無前例地高達3400多隻,剔除次新股,全年近700隻股票上漲,這個數字較好地揭示了「結構性行情」的定義。
今年的股市,用術語我們一般稱之為「結構性行情」——市場上部分有業績支撐或預期較好的股票上漲,多數的股票漲不動、下跌的行情。
以往我們說結構化行情,但大家幾年前很難想到有一天是中小盤股的創新低與藍籌股的創新高共存、創業板的低迷與上證50的高昂共存。
以往A股資金面不活躍,場內資金自循環的玩法,都是「拋開大盤炒個股」,升級版是「按住大盤炒個股」。這是A股這麼多年來最常見的市場思維。現在的情形,跟以前的很多玩法都完全不同了。
部分白馬股回調,前段時間成為了大新聞。
人家創新高,然後回調幾個點,就成為大新聞,那你們考慮過另一種股票的感受嗎——躺在低谷中起不來,有的甚至不斷創新低。
交易欲望變低
除少數在風口的科技股外,投資者對中小盤股票、成長股交易欲望顯著變低。
數據寶的監測顯示,創業板的日均換手率從2016年的2.36%降至1.57%,直觀顯示出這一年交易力度不足前一年的七成。藍籌股則是保持了交易上的穩定,上證50成份股的換手率基本保持水平,滬深300成份股的換手率還略為上升。
很簡單,大部分股票缺乏賺錢效應,股民交易欲望就會降低。指數所維持的繁榮不能稱之為「表面繁榮」,不管從深滬大盤指數的上漲還是股市總市值增加來說都是真實繁榮;但這些交易標的的覆蓋面有限,與普通股民的交易習慣相左,大部分的股民並不能從中獲益,卻會從大部分的個股下跌中受損。這就表現出對大部分人而言缺乏賺錢效應。
大盤股行情漸臨拐點成長股當立
很多機構投資者認為2017年是價值投資的勝利年。
我深不以為然。
中國的部分機構投資者,把貴州茅臺當作價值投資的旗杆的毛病一直沒能改掉。
茅臺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它既不是中國經濟的方向,也不是中國產業的方向。
如果從盈利情況來說,人們1996年、1997年買四川長虹時,信心比現在買茅臺的人可足多了。要是盈利穩定增長、長期分紅、估值低(現在33倍的動態市盈率估值也很高了),就是價值投資的標杆,那麼大家如果把目光放眼全球主要市場,就會發現好東西不夠買——日本股市8倍市盈率以下的亞洲食品飲料巨頭(同樣現金流狀況好到爆表),怎麼也比茅臺更夠得上價值投資吧?
2017年的所謂價值投資,不過是以前機構在階段性熊市、結構性牛市的抱團取暖模式到極致。貴州茅臺創出A股歷史上最高股價,是在股市出現新政策但新政策又不夠明晰的情況下,主力資金抱團集中到部分個股以免被市場打蒙的一個表象——貴州茅臺是機構持股最集中,去散戶化最有成果的一隻股票。
政策鼓勵價值投資。價值投資的定義很多,但短線交易肯定不是價值投資,機構投資者是善於長線持股的。長線持股就怕踩地雷,從成長股撤出來,能安心找到接盤人的股票不算多。沒什麼機構賣,但是又不斷有機構去買,茅臺股價於是不斷上臺階。
股市每次抱團取暖,最終都是曲終人散。
原因很簡單,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要是大盤股行情持續下去,最終會怎麼樣,大家想過嗎?
持續下去,就會成為超越2007年滬指6124點的大牛市。
A股從來沒有長期上漲的牛市,牛短熊長。2015年是近年離牛市最近的一次,我們現在要有大行情,首先,就要超越2015年的行情,突破前期套牢區、突破前期重重套牢盤的阻力位。
資金面不寬裕格局下的抱團,最後都會演變成誰先走誰贏。
2017年的變數,在於資金面。
國內整個資金面,是寬裕的。只是在去槓桿的防控金融風險大背景下,股市新入場活躍資金不足的現象會得以持續。所以變數在於,股市缺乏新鮮血液的狀況會不會2018年改變。
以對A股這麼多年的觀察,場內資金玩法的核心奧義,抱團取暖是第二梯次;第一梯次,是風格轉換、板塊輪動。
大規模更換主力標的,我謂之風格轉換;短周期更換主力標的,我謂之板塊輪動。
固然部分個股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這一年的市場波動中,市場的悲觀預期也一般得到了體現,股價和估值循環雙殺,人們不敢抄底,是風險猶在。一旦市場預期改善,能彈起來的,預計難以是目前已經漲到山腰乃至山頂的大盤藍籌股;有奔頭的,應該是跌到股價低迷、成交低迷的成長股(首看會不會踩地雷)。
後股改時代格局正在解構重建
股市交易的面對的是當下,但主要是對未來的預期,而不是過去,過去往往成為未來的反面。
所謂盛極而衰。
所謂否極泰來。
講的都是這種故事。
一年前,我在數據寶寫了一篇春節新年獻詞《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4個主要觀點:高送轉失靈、類坐莊模式失效、大擴容等待從量變到質變、重新定義國家隊。
現在回頭看,簡直是一封預言信——高送轉炒作風格這一年在政策引導下遭受極大打擊,既然A股傳統法寶高送轉都失靈了,炒概念的類坐莊模式失效當然就失效了,2017年的IPO大擴容超過了2016年,加速緩解了人們對IPO堰塞湖的憂慮的同時,由於股票家數的不斷增加,部分個股必將邊緣化,優質股票將更加脫穎而出獲得更大投資價值,這就是4個主要觀點的邏輯,也是2017年A股的演變邏輯,這也是該文的4個小標題。該文一共5個小題,第一個小標題是「注意力經濟正成為一號稀缺品」——不斷下跌的個股,換手率不斷下降的個股,成交低迷的個股,振幅低迷到「佛系」的個股,都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
至於《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文的小標題——「重新定義國家隊」,近期貌似有不少文章統計了國家隊的2017年炒股成績,這方面的數據統計我就不列出了。就水平而言,國家隊當然高出大部分投資者,獲得超出大部分投資者的收益也是正常。只是想起2016年的一些時段,常有媒體和自媒體統計國家隊的數據,說在這隻股票上被套了,那隻股票上被套了。現在大家知道了,這些文章真的是tooyoungtoosimple。所以,2017年寫那些文章、有那些認知的人,被市場教育、被國家隊教育,是正常的。
《股市十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說的就是一件事:「後股改時代這十年形成的格局,正在重建。」一年回頭,市場演變都落在該文最後一小節的這一句話上。今天,我又用一年前的這句話作為小標題。原因是:這一切,一年時間不夠,這是開始,仍在繼續。
A股史上最大分裂情勢下的牛熊共治,是舊秩序解構、新秩序待立的混沌時光。
末了,看個股市之外但跟股市極其重要的數據。
這是我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三十年來的數據圖,最近十年明顯處於史上最大規模放量區間。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使用「趨勢財經APP」和「趨勢操盤手APP」)
2017年11月最新數據是167萬億元,這一數值在2012年底是97萬億元,在2008年底是47萬億元。但是股市今年是缺乏活躍資金的,樓市受制調控,熱錢也變謹慎了。以往大體量資金在股市樓市間的蹺蹺板效應也出現了失靈,這是投資者需要留意的一個新現象——這可能意味著,以往很多躺著賺錢的模式,今年更加玩不轉了,很多行當將回歸本源。
相比房地產市場,我更願意投資2018年的股票市場。樓市買漲不買跌,一旦下跌,流動性立即枯竭,投機性資金大面積撤離,兌現成為大問題。股市,任何股票對於中小規模資金而言,不存在流動性風險。
這是一個充滿新機會的時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時代。後股改時代這十年形成的格局被解構,新格局的重構中,會是冒險家的新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