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關羽為什麼會敗在「吳下阿蒙」的手上

2021-01-09 太史叨叨令

#三國志#在三國史中,有一個很特殊的人。曾經只是一條莽漢,十五六歲就敢偷偷跟著姐夫上戰場,他的姐夫鄧當是小霸王孫策手下的將領,數次帶兵徵伐山越。當時姐夫發現他後大加呵斥,回去還向他的老娘告了狀,但是下次他又偷偷跟來了,可見這小子膽兒有多肥。

還不僅是膽兒肥,脾氣也相當暴烈。姐夫手下有個官員,見他年幼,表示鄙視,說:「這小子有什麼能耐?上戰場不過是拿肉餵虎罷了!」又說了幾句很不入耳的話,他大怒,「舉刀而殺之」,然後一溜煙跑了,逃亡到江湖上。後來有人把他推薦給小霸王孫策,孫策一見之下,認為這小子還是有過人的膽氣嘛,當下正是用人之際,就把他留在身邊當個隨從。

只從這兩件事來看,此人不過是個匹夫而已,不會跟成語發生什麼關係,也不會有機會在戰場上擊敗蜀國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關雲長。也許有博學的讀者已經從題目中看出,今天我們要說的「吳下阿蒙」,就是後來吳國的中流砥柱,被孫權拜為南郡太守,封爵孱陵侯的呂蒙。

因為當年的魯莽滅裂,他被人稱為「吳下阿蒙」,這是因他而有的第一個成語。他是汝南郡富陂縣人,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春秋之時這一帶應屬吳國。不能不說這個稱呼裡有貶低和輕視的成分,就像我們把呂蒙的安徽老鄉魏武帝曹操叫成「譙縣阿瞞」一樣,恐怕算不上是什麼敬稱,大概相當於「西莊大毛」和「東村二狗」之類。

在我們看來,從「吳下阿蒙」到拜將封侯成為國之棟梁,似乎有十萬八千裡,即使是運氣很好,在戰場上打不死,充其量也就是個曹操手下的典許之輩,或者劉邦手下的灌滕之屬,一勇之夫怎麼就蛻變成了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文武全才,成為老大孫權讚不絕口的國士,他究竟有什麼奇遇?

其實一點奇遇也沒有。208年,呂蒙跟著周瑜大敗曹軍,佔領江陵,他因功被封為偏將軍兼任尋陽令。有一天老大忽然諄諄教導他:「阿蒙吶!你現在大小也是個將軍,還得管理教化一方百姓,你得抓緊時間學習哦!」

呂蒙感覺很為難,心想,老大!年輕時候也沒怎麼學習,現在都三十出頭了,你讓我學個什麼習?他就推說軍務繁忙,哪裡有時間?想不到孫權接著說:「別裝蒜!我也不讓你研究經典去當一個什麼淵博學者!經常閱讀閱讀,就能開闊眼界。還敢說忙,你比我事還多?咹?我都堅持讀書學習呢,總覺得收穫很大。」

雖然孫權比呂蒙還小四歲,但呂蒙聽話,知道老大這是為他好。於是真開始學習了,手不釋卷,《太平廣記》記載說他在睡夢中都在誦讀《易經》,可見下了多大的功夫。日積月累,學問見識當然突飛猛進。

據《資治通鑑》記載:「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後來,吳國主持軍政的魯肅來到尋陽,跟呂蒙會面,一番座談之後,魯肅非常驚訝:「喲嗬!你這滿腹經綸韜略,可真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資治通鑑》只是一筆帶過,說的不詳細。魯肅一代儒將,起初認為呂蒙不過是武夫出身,有些輕視他。想不到在談話中呂蒙問他:「老大對您委以重任,現在對面就是蜀國大將關羽,如果他突然襲擊,你怎麼對付?」魯肅一時沒招,說那就看情況隨機應變唄。呂蒙卻說,現在孫劉雖然結盟,但關羽自負傲慢,「好陵人」,你怎麼能不有所準備?

於是,呂蒙一五一十分析形勢利害,「密為肅陳三策」,這三條計謀當中有沒有後來的「白衣渡江」偷襲荊州(《三國演義》裡把這計按到了陸遜的頭上),不得知,因為魯肅一直秘而不宣。

再說魯肅當時聽了呂蒙之言,不由得越席而起,親切地拍著呂蒙的背,讚嘆:「子明,我真沒想到你小子的謀略如此高明!」魯肅比呂蒙大六七歲,當然也是大哥級別,接著又感慨了一句:以後我再也不能叫你「吳下阿蒙」了!

呂蒙當時回了一句,注意這句當中也有著名的成語典故:「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別三日」和「刮目相看」後世經常連用,當然也能分開各用,出處都在這裡。「非復吳下阿蒙」常用來表揚某人長進顯著,脫胎換骨。後人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謙指自己毫無進步,也對人說 「依舊阿蒙吳下」。

再說呂蒙,讀書果然改變命運,他在南郡大破曹仁,又在皖城大敗朱光,被孫權進升為廬江太守。緊接著又攻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西部三郡,逼得蜀漢名將關羽敗走麥城,終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夙願。

話說呂蒙當時攻佔了南郡,城裡都是關羽和蜀漢將士們的家屬。呂蒙下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意思是要對這些人秋毫無犯。但偏偏有他一個汝南一帶的鄉黨,可能因為下雪,他偷偷從老百姓家拿了一個鬥笠,用來遮蓋官府的鎧甲。雖然幹的是公事,但呂蒙認為他還是觸犯了軍令,「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呂蒙確有名將之風。

關於呂蒙之死,《三國演義》寫得很好笑,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寫他竟然是因為「關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呵!看個熱鬧也就是了。

之所以能這樣寫,是呂蒙確實死於關公之後,他病重時,孫權曾下旨,有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賜千金。但他竟然一病不起,後人有說建安二十四年曾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等都死於這一年。

呂蒙是病死在孫權的內殿,是不是瘟疫不好說。但值得再寫一筆的是,他生前得到孫權的大量賞賜,遺囑是把這些金銀財寶都交到府庫中收藏,待其死後,全部還給朝廷。

個人認為,此舉真當得起孫權對他的「國士」之譽。

跟呂蒙有關的還有一個成語——「洗腳上船」,說的是「居於水濱,舟行極便」。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算不得什麼長志氣的成語,知道一下就行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江表傳》《三國志集結》《三國演義》《太平廣記》

相關焦點

  • 「武聖」關羽是如何被殺的?他為什麼會敗走麥城?
    這次進攻,關羽與張遼為先鋒,而關羽在這次戰役中發揮出了其驚人的實力,斬袁紹主將顏良與萬軍叢中。關羽也因此被封為萬壽亭侯。經此一事後,曹操雖然極力挽留關羽,但關羽依然離開曹操,去到了袁紹的軍中,回到了劉備的身邊。從此以後,關羽跟隨劉備徵戰四方,立下無數戰功,加上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這樣的文臣,劉備的勢力也就逐漸鞏固,而關羽則幾乎都是獨當一面,鎮守荊州。
  • 古代的戰神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關羽成為財神爺呢
    「白菜蟾蜍關羽像,開店求財三大樣」,說的是商人為求生意旺盛財源滾滾,一般會在經營場所擺放三類物件——玉白菜、銅蟾蜍、關羽像,其中尤以關羽像最為常見,在華人中影響最大。
  • 關羽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幾乎無人願意追隨?原因很簡單!
    尤為是在他早些年間,從斬華雄顯威名首先,一起上毫無對手,不管袁紹的名將顏良、文丑,或是曹操為了阻截他所設的五關六將,在關羽看來,都但是是手起刀落罷了。 可即是如許一名武神,在性命的末了階段,卻非常悽楚。
  • 三國時代名將不少,但只有關羽經常中箭,這其中有何原因?
    三國時期的名將不少,但能夠成為受萬人敬仰的人卻不大多,而可混到「武聖」這個級別的人就更加寥寥無幾了。不過關羽關雲長卻恰好完成了這些看起來好像實現不了的偉大藍圖。按照陳壽的《三國志》所載,關二爺是一個忠義無雙的大將。據羅老的《三國演義》刻畫,關羽是位驕傲卻又義薄雲天的猛將。
  • 勇猛無比的關羽是因為誰而敗的?
    現在我們來說襄樊之戰,這次戰役的主角就是人人敬仰,已經成神的關羽關大俠。是諸葛亮要去西川輔佐劉備,把荊州留給關羽來守。 諸葛亮臨走之前問劉備要是曹操來攻你怎麼辦?關羽說率兵拒之。諸葛亮:那曹操孫權都來攻你呢?關羽:分兵拒之。其實到這裡諸葛亮已經預示到接下來關羽的戰爭會失敗了。
  • 關羽1合斬顏良3合誅文丑,為何斬不了紀靈,殺不了黃忠
    當然是結果,無論是兩將單挑,還是兩軍對戰,結果都很重要,過程反而不受重視,關羽最終的結果是斬殺了顏良、文丑這樣的名將,顏良可是20回合擊敗徐晃的人,而文丑則敢一人單挑張遼、徐晃的聯手,所以這二將都算得上三國一流猛將,排名前十的地位,都死在關羽手上,那關羽就是牛,就是比顏良、文丑厲害。
  • 關羽有恃才傲物,目中無人這樣的性格缺陷,所以他註定會丟了荊州
    關羽,字雲長,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人皆知曉的武聖、戰神、甚至還被譽為財神,三國時期名將。 關羽的性格和故事幾乎被每一個國人所喜歡,因為他身上有三大優點:忠誠、義氣、戰神般的一身武功。 於是,在青少年時期,關公幾乎是每一個熱血男兒心中的歷史偶像。
  • 關羽一生看得起幾個人?數來數去就4個,2兄弟2名將,名字很熟悉
    說起古代的名將,三國時期的關羽,自然是榜上有名,威震華夏的他,在後世更是有了「武聖」的稱號,除去關羽的才能,大部分人更加佩服關羽的品格,正如《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所說,「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然而驕傲,卻同樣也是關羽的弊端,他看不起敵人,從顏良到呂蒙,看不起盟友:孫權希望以其女兒嫁兒子,結果被站定解體的拒絕
  • 中華成語故事典故:「吳下阿蒙」和「吳越同舟」
    「吳下阿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當時在吳下的阿蒙學識淺薄。吳下是長江南岸一帶,阿蒙即呂蒙。這則成語來源於《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三國時,據有江東六郡的孫權,手下有位名將叫呂蒙。
  • 為何呂城不能修關帝廟,方圓15裡禁止祭拜關羽?與一個人有關
    儘管在三國時期,名將迭出,他們在戰場上攪弄風雲,使得大地變色,人人嘆服。但最令人稱讚且最奪目的將軍還是關羽,他早年跟著劉備闖蕩江湖,慢慢地將蜀漢做大了,也間接地擴大了自己的名氣,成為了中原人人驚恐的戰神。 昔日,蜀漢設立五虎上將,關羽名列第一,且每個人都心悅誠服。一代梟雄曹操也對關羽非常讚賞,儘管兩人為敵人,他既欣賞關羽的一身武藝,也欣賞他的義薄雲天。
  • 都知道三國常勝將軍是趙雲,可是你知道三國「常敗將軍」是誰嗎?
    其中,排第二的趙雲又被稱為三國時期的常勝將軍,他戎馬一生未嘗一敗,長坂坡七進七出無人能擋,可是大家知道三國的第一常敗將軍是誰嗎?原來他就是曹操的兄弟——曹仁。在三國時期,戰場上最講究的會進攻的將領,能夠將對方陣型瞬間大亂、萬夫莫敵的猛將,而對於防守型將領的評價往往很低,但是曹操卻有些不同,他格外青睞曹仁,儘管從戰績上來看曹仁並沒有十分出彩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之中甚至還是屢戰屢敗,可是曹操卻格外器重他,曹仁還莫名其妙獲得了「世間福將」的讚譽,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對一個「常敗將軍」格外賞識呢?
  • 論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正反兩面
    穿梭了一個月,撫去千年歲月的塵埃,遙看各路英雄好漢、仁仁志士,或羽扇倫巾,或頂盔冠甲,或氣宇軒昂,或怪人怪貌,感嘆亂世出英傑,當我情不自禁的用心去感應他們,卻如觸碰了長安城下隔世的彩陶,那些亮點隨風飛逝,只剩下灰色的兵俑……      名將群中的關羽分外惹眼:胯下赤兔馬,手中偃月刀,綠袍金甲,身長九尺,美髯長飄,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半睜半閉著傲視群小,只這扮相,就能迷倒一大片的MM
  • 關羽敗亡前,一軍師提起離開而躲過一劫,其雕像為何位列關帝廟?
    當時,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遭到呂蒙襲擊,最終敗亡於江東。而當時守衛麥城的,正是王甫與周倉。在東吳大軍勸降此二人時,這兩位幹將表露出了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周倉隨即自刎,而王甫竟然大叫一聲,從城門一躍而下墜亡。沒錯,王甫在小說中就是這麼倒黴,不僅成了呂蒙等人的背景板,來自殺都這麼的悽慘。二、正史中的王甫——更加倒黴說完了小說,再談談正史,王甫的經歷其實更加倒黴。
  • 孫權為何非要殺死關羽,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攻佔荊州
    蜀國兵力最小,然而卻要分兵來治,最終會給孫權、曹操機會來吞併蜀漢。這一料想,在劉備、諸葛亮尚在人世之時,便已經得到應證。關於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戰略,當年毛主席曾經也做出過這樣的評價,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其實,實力小,還有作死分開。到最後,也就是只能兵敗夢破了。
  • 作為劉備的小舅子 糜芳為何會坑害桃園三兄弟?
    相信很多人在年少時候看《三國演義》,每次看到關羽敗走麥城這段都會充滿不甘和憤怒,威震華夏水淹七軍的二爺最後竟然會因為劉封、糜芳等人的影響失去性命。由此也拉開了蜀漢由盛轉衰的序幕,張飛不久之後被殺死,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被火燒連營,之後白帝託孤,開啟了"諸葛村夫"的眉頭緊鎖之旅。
  • 關羽為何敗亡?主席一句話直指要害,竟全是諸葛亮的過錯
    看過三國題材文學作品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用兵如神,關羽威震華夏,水淹七軍時,蜀漢幾乎馬上就要實現一統中原的偉業了。然而因為盟友吳國的背刺,使得關羽兵敗身死,蜀國也就此由盛轉衰,屬實一件憾事。 後世評價,關羽被背刺,完全是因為他太過傲慢,得罪於孫權,但是,同樣是用兵如神的偉人,卻一語道破:關羽敗走麥城,完全是諸葛亮在戰略決策上出現了瑕疵。
  • 才勇雙全的「吳下阿蒙」
    才勇雙全的「吳下阿蒙」。「刮目相看」和「吳下阿蒙」都是現今的我們所耳熟能詳的成語,而和這兩個成語有著密切關係的人則是少年成名的呂蒙。呂蒙,字子明。最終呂蒙變成一位智勇雙全的名將,也是一位讓人欽佩至極的主帥。為什麼說最開始呂蒙是一個懵懂的底層娃娃兵呢?首先其一,是因為呂蒙的家庭出身是十分的貧寒低賤的,總歸來說是布衣之家,所以在呂蒙的幼時,家裡的日子過得及其艱辛。所以後來變成少年的呂蒙,便投靠了在當時已經出嫁的親姐姐,姐姐的丈夫也就是呂蒙的丈夫名字叫做鄧當,是當時孫策手下的一名一般的將領。
  • 螞蟻遊戲《名將》榮耀開啟
    螞蟻遊戲《名將》是新一代熱血橫版RPG動作大作。遊戲中可以體驗到一夫當關的壯志豪情,可以領略到硝煙四起的古戰場,可以回味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名將》帶你回到那個狼煙四起的東漢末年,譜寫出屬於你的三國傳奇!遊戲採用三維轉二維的技術,將古戰場的荒涼、大漠的無垠、長安的繁榮一一展示的淋漓盡致。橫版格鬥戰鬥模式完美再現三國戰爭時的血與淚、悲與壯!
  • 《夢想帝王》手遊裡的猛將夏侯惇 為何被稱為「常敗將軍」?
    然而在三國粉絲之間,夏侯惇卻有著「常敗將軍」的稱號,這是為啥呢?本期月半叔就與大家一起聊聊夏侯惇。夏侯惇沒有張遼那樣的彪炳戰績,也沒有曹仁那樣的時人評價,正史上的記載不僅無助於他樹立猛將形象,反而還給他戴上了「常敗將軍」的帽子。對於夏侯惇,歷史上詳實的記載有兩處,第一處是「(呂)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
  • 關羽敗走麥城:張飛猛虎落淚,周倉失聲崩潰,赤兔馬驚天一跪
    沒睡的還有總導演王扶林,關羽敗走麥城這段,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販夫走卒心中永不磨滅的痛,自己能不能拍好、陸樹銘能不能演好,事關整個角色、甚至整部電視劇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