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守大物時,需要有耐心,要坐得住,當然,找到合適的釣點,或者老釣友們戲稱的,屁股要坐對,這就很重要了,但是好些釣友,總是抱怨,大物少見,大魚難釣,守個一天,腰酸腿疼,換了好多次餌,浮漂都不帶動一下的,緣慳一面啊。
守釣大物,除了耐心之外,到還真沒有特別的技巧而言,大魚出沒的釣點、魚窩、魚道,大多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這樣說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管是什麼魚種,體型到了一定的大小,生存經驗都非常豐富,相應的,就是警惕性非常高;加上體型大,食量需求是很誇張的,大魚成群聚集,最終的後果,就是水域的生態平衡,徹底被破壞,小魚、水草被吃完,最終水域中沒有魚;
好在生物都有生存本能,一旦魚長到了一定的體型,都會主動離群獨居,因為沒有規律,唯獨能判斷的,就是哪裡有吃的,哪裡就有可能,請記住,是有可能,並不是我們理解的,窩子打下去,半小時之內就發窩,不管垂釣場合如何,想要守釣大物,必須要遵循這麼幾點,否則,大魚進窩,我們可能都不知道。
第一點,窩料比釣餌更重要,守釣大物,釣餌是什麼?其實重要性不如窩料,窩料的狀態、味型適合,釣餌味道不那麼濃鬱,淡一些,或者乾脆不霧化,其實都是可以的。野生大魚,對食物的需求和自身的安全是並列的,只有安全的環境,才有進食;怎麼確定是否安全呢?第一是環境要安靜,第二就是食物素淡本味,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每一條大魚,都是滑口魚,但是不是每一條滑口魚,都是大魚,就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第二點,窩料要充足,發窩要有準備,在野釣的時候,窩料的數量多少才夠呢?這個其實沒有什麼標準,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少了肯定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發窩慢,除非運氣好,附近就有大魚,否則3~5小時沒口,這是常事,既可以歸結為,大魚的警惕性高,也可以理解為,水面大,可能等到發窩,吸引過來的魚,可能都在,幾公裡之外,這一點是很需要注意的,如果實在沒有這個耐心,還是把目標放到小體型魚比較好。
第三,大物進窩,漂相是有規律的,大物進窩,或者說到了窩點的附近,其實有很多跡象很明顯,但是往往會被我們所忽略,比如最常見的,小頓口,浮漂會突然下頓,然後恢復,這是大魚進窩,魚身蹭漂了;再比如,小魚突然就沒了,就算用腥餌作釣,小雜魚也絲毫不鬧窩,再比如,窩料附近突然出現魚星。這些都是不經意間出現的,除非耐心觀察,一般都不怎麼被注意到。
第四,釣點放到窩子後面,不要放到窩子前面,其實這個爭議是比較大的,大家都知道,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鉤餌最好就落在窩子上,但是這種情況只適合垂釣小體型魚,大體型的魚,會因為窩點上的異物,吃吃不進窩,最好就是窩子的後面下杆,這樣大物的警惕性最低,中鉤概率更大一些。
第五,儘量用長竿打遠,而且拋竿的頻率不要太多;野釣大物,水越深,用的漂就越大,鉛墜就越重,打的頻率越多,窩子裡動靜越大,就越容易驚魚;同樣,杆子越長,水越深,中大物了,卸力的效果也好,脫鉤跑魚的機率也會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