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17:55:05
智通財經網「港股完全A股化」,就算南下資金勢頭越來越猛,估計也沒幾個人能信;但「港股無法A股化」,同樣站不住腳。智通財經APP拿近期勢頭如虹的金斯瑞(01548)、綠葉製藥(02186)為例。
前者因子公司CAR-T細胞療法獲CDE受理,將原本偏愛石藥(01093)等票的資金吸到了自己「麾下」,8個交易內累計暴漲48%,成交總額高達33.44億港元;後者因屬研髮型潛力標的加之子公司的業績利好釋放,資金也跟風湧入,8個交易內累計暴漲16個點,總額高達8.14億港元,這一成交額還得追溯到11月上旬。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無不佐證了港股現在也是容易出現「A股化」的。
醫藥板塊的資金被上述兩隻票吸走後,難道其餘公司會眼睜睜地「作壁上觀」麼?故事顯然沒有這麼演的,如靠競得康德樂(中國)的上海醫藥(02607)在走過一波好行情後,12月19日,宣布向控股股東轉讓一筆資產,以便延續自己甜蜜期。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精打細算壯大市場規模
時間回調至11月15日,當上海醫藥以約5.57億美元的價格拿下康德樂(中國)的消息傳出後,整個醫藥商業行業熱議不絕,既有悲觀地認為在當前「兩票制」形勢下,業務嫁接並不容易;也有樂觀地覺得能從地位上挑戰華潤醫藥(03320)。
兩種討論其實都有一定道理,但就資金走向來看,投資者似乎更傾向支持樂觀者。從收購首日到21日的5個交易日,上海醫藥接連幾天出現放量,總量約3777.12萬股,涉及金額約7.37億港元,累計漲幅超過3.75%。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為何資金會支持後者,智通財經APP曾在收購當天就給出了結論:「5.57億美元買來的這塊資產直接增厚了上海醫藥的業務與市場佔有率。」
第一點,藉助收購康德樂(中國),上海醫藥可收購強化在上海、北京、浙江等核心市場的網絡深度,覆蓋更多終端醫療客戶,提高市場滲透率,使公司分銷網絡擴展到24個省份,加速了到2020年覆蓋全國28個省份的發展步伐;
第二點,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進口藥品代理商。康德樂(中國)是國內最大的進口醫藥品代理商之一,有豐富代理藥品和非藥產品種以及器械,這這完全可以讓上海醫藥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進口藥、器械代理商;
第三點,嫁接DTP藥房。上海醫藥自己在華東、華北地區擁有40餘家DTP藥房,但康德樂(中國)在22個城市擁有30家DTP藥房。40+30,上海醫藥成為了國內最大的DTP藥房。
既然成最厲害的進口藥品代理商之一和最大的DTP藥房,接下來很有可能會在資產上做「減法」,以剔除那些原本不算太賺錢,但需要大量精力去打理的非醫藥類業務。
果不其然,12月19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稱,根據董事會決議,公司的下屬全資子公司上藥控股及華氏大藥房擬與控股股東上藥集團訂立產權交易合同,上藥控股及華氏大藥房向上藥集團轉讓其合計持有的華氏資產100%的股權,轉讓對價為人民幣2.18億元(單位下同)。
智通財經APP查詢到,華氏資產成立於1998年,主營業務為產權交易經紀業務,代理產權的轉讓與受讓,後進入了房地產開發與投資,實業投資等領域。
雖然涉及房地產開發與投資,其運轉方式也並非如傳統開發商般拿地開發,而是搞出租。2007年時,華氏資產曾出資9875.67萬元購買鴻昌房產擁有的上海國際醫藥貿易展覽大廈商業房產,但因為其本身就是上海鴻昌房地產的股東,所以在交易上屬於打折購買,總節省購房費用2000多萬元,收購後,僅部分房產出租就實現了年租賃收入1500萬元,給上市公司帶來過巨大的「租賃」收入。
縱然帶來過貢獻,截至2017年11月,華氏資產還能產生約2530萬元的稅後利潤,但總體而言,近年來,其主營業務呈現不確定性,收益主要來源變為下屬被投資單位的投資收益。
貢獻出現不穩,上海醫藥處理掉何嘗不是一種選擇,況且此次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最終轉讓給了自己的控股股東。預計該公司從轉讓華氏資產100%股權中獲得的收益約為3997.37萬元。
淨賺一把還不說,上海醫藥還留下了華氏資產原持有的上海羅達醫藥、上藥控股廣東的部分股權。
羅達醫藥是一家製藥公司,主營中成藥、化學藥製劑、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製品、第二類精神藥品(製劑)、蛋白同化製劑、肽類激素等;上藥控股廣東是一家藥品流通公司,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多個地區均投資控股或設立子公司,覆蓋當地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大型連鎖藥店,並為不少零售藥店、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診所等第三終端提供藥品配送服務,規模上稱得上廣東大型醫藥商業公司
無論是製藥,還是流通勢,均能直接與自己現有的業務形成無縫對接,利好未來的規模和業績。
業績、在研產品仍是進入的最佳依據
上海醫藥此次轉讓的確向人證明了自己擅長精打細算之餘,不得不說,在業績上,上海醫藥顯示出了自己的厲害之處。
智通財經APP看到,2017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入657.79億元,同比增長10.19%;該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19.25億元,同比增長11.12%;每股盈利0.7159元。
發展到2017年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0.31億元,同比增長9.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89億元,同比增長9.42%,剔除聯、合營企業利潤貢獻下降因素的影響,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長14.26%。1-9月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18.46億元,較上年同期淨增加5.36億元。
具體業務表現而言,醫藥商業方面,前三季度,該業務實現收入878.78億元,同比增長8.33%,佔公司總收入的88.7%;淨利潤同比增長11.38%。從這數據來看,可以看到兩票制雖然對其收入增量有所不利,但對其利潤的影響有限,畢竟規模效益明顯。此外,該業務毛利率上升0.09個百分點,營業利潤率上升0.12個百分點。
醫藥工業方面,期內,因為如消化代謝、心腦血管、全身抗感染、精神神經以及抗腫瘤等領域的自重點產品銷售表現良好驅動,該板塊實現銷售收入111.53億元,同比增長18.7%,佔公司總收入的11.3%;淨利潤同比增長15.51%。毛利率上升1.16個百分點,營業利潤率上升0.77個百分點。
按現有的60個重點品種表現來看,前三季度的收入58.64億元,同比增長12.16%,重點品種佔工業收入比重為56.32%,同比上升0.68個百分點,重點產品平均毛利率為70.60%,同口徑上升1.62個百分點。預計全年有26個重點品種銷售額超過1億元。
兩大主力板塊表現給力同時,上海醫藥的研發也是未來一大看點。就注射用重組抗HER2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組合物的市場潛力而言,該產品絕對是重磅產品。
目前,上海醫藥的注射用重組抗HER2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組合物已經獲得了C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且在中國境內無同類產品上市,僅有復星醫藥(02196)、嘉和生物和安科生物進入臨床Ⅲ期。
若臨床試驗推進順利,並成功並上市,屆時該產品將毫不意外地成為上海醫藥的「現金牛」。
終上所述,從收購康德樂(中國)的舉措,再到轉讓華氏資產中的玄機,不難看出上海醫藥是在搶佔市場規模,畢竟在兩票制嚴政下,醫藥配送這項「累活」最終都只能依靠大型商業公司。(田宇軒/文)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