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度過「口欲期」之後,會迎來「肛欲期」。
但對於不少家長來說,這段時間的孩子簡直是個「定時炸彈」,他的大小便問題讓人費心,動不動就出現各種狀況。
上周,兜媽和朋友麗麗一起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孩子小名叫冬冬,才兩歲半。
一行人正坐在商場裡休息時,冬冬有點坐不住了,他雖然人在椅子上,但總是不停地扭屁股,還時不時地站起來又坐下去。
麗麗看到兒子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你怎麼啦?是不是要去尿尿?」
冬冬一臉堅定地回了一句:「不尿!」
可不到五分鐘,冬冬就從椅子上跳下來,紅著臉夾著腿跑到媽媽身邊,大喊:「我要尿尿!我快憋不住了!」
麗麗趕緊抱起兒子,衝向附近的廁所,一邊跑還一邊說:「憋住啊,可別尿了啊!」
可冬冬低著頭,用蚊子那麼大的聲音告訴媽媽「尿了……」
麗麗無可奈何,只能簡單幫兒子處理一下,然後帶著他回家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都會有憋著大小便的情況,有時憋不住了,甚至會直接賴在褲子裡,讓家長頭疼不已,以為是孩子故意在搞惡作劇,和家長作對。
還有的家長,擔心憋尿對孩子的身體不好,給腎臟添加負擔,造成尿道細菌感染等問題,所以逼著孩子去排便。
但事實上,孩子們主動去憋尿,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對環境不熟悉,不知道在哪裡小便而憋尿;因為內心害怕緊張而憋尿……
還有一個常見且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進入了「肛欲期」,但不少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以至於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什麼是肛欲期
孩子發育的過程中,會逐漸經歷很多不同的階段,有些是心理上的。
弗洛伊德認為,肛欲期是人類精神結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在口欲期之後。
它是指孩子過了口欲期後,感受到刺激肛門時帶來的新奇感覺的一段時期。
一般在孩子1-3歲時進入,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這個時期也可會延長。
孩子在肛欲期會有下面兩種表現:
1. 憋住大小便
進入肛欲期的孩子,通常對大小便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對於他們來說,憋住大小便,然後突然釋放,能帶來生理上的快感,
弗洛伊德曾經描述過:孩子在憋住大便時,肌肉會強烈收縮,釋放時,黏膜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感,給孩子快感。
除了生理上的快感,憋大小便也能給孩子帶來一些實際的「利益」——憋著就能繼續玩玩具、看動畫了。
這樣的憋著,能給孩子心理上帶來滿足感和控制感。
正是因為在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滿足下,孩子會在肛欲期憋住大小便。
2. 研究便便
處於肛欲期的孩子,也會對自己的大小便產生一定的興趣,以為它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想進行研究。
朋友莉莉的兒子冬冬就做過這樣的事情,拉完便便後一定在仔細觀察一下,看看自己的便便是什麼樣子,甚至還想著湊上去聞一聞。
對於孩子來說,肛欲期是心理發展上一個不可缺少的時期。
如果家長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正常行為大加斥責,可能會破壞他的發展進程,就會使他的肛欲期延長。
如果孩子在肛欲期得不到滿足的話,可能會長期陷入尿褲子的困境,或者不敢在家以外的地方拉大便,長大後還可能出現「肛門型性格」,變得吝嗇、固執、保守。
如何對待肛欲期的孩子
那麼家長們該如何對待肛欲期的孩子呢?
1. 理性對待孩子的表現
孩子在肛欲期時,可能會有在褲子裡大小便的情況,家長們可不要因為這個就惱火了,要在內心提醒自己,「在肛欲期這是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
家庭成員們都要對孩子的行為統一態度,不宜過多議論孩子尿褲子等行為,幫他平穩度過這個時期。
2. 不要打罵孩子
當孩子把大小便拉在褲子裡,家長可不要打罵孩子,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說:「沒關係,這條髒了,我們換一條乾淨的。」
辱罵的話,不能改善孩子的情況,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家長要相信孩子,能自己走過這一段時期。
3. 適度引導孩子
對於孩子在肛欲期的一些情況,家長可以適度引導。
如尿褲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都是正常的現象,讓孩子不必過度焦慮和羞恥,但也要告訴他憋尿的危害,讓他儘量不要再憋尿。
當孩子研究自己的大小便時,家長也不要粗暴地打斷他,只要告訴他,不要直接接觸,因為有細菌會生病。
正確對待孩子肛欲期,才不會留下各種後遺症,家長可要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