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窩商鋪樓房出售電話:15006852456
一個讓你值得關注的公眾號:LIWAWA7
往期精彩回顧,點擊藍色字體直接閱讀
在鹽窩常聽這麼一句話「三八趕集——四六不懂」(三八也有集可趕)。說實話,我真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句詞扯在一起,也許我就是那個「四六不懂」得人吧。
不過我十分清楚,農曆「逢四逢九」是鹽窩約定成俗的趕集日。
鹽窩集又被很多人稱之為鹽窩大集,我想可能是因為與新村集,十六戶集,東村集相比,無論在集市的大小,商品的種類以及趕集的時間都大、全、久。
記憶中以前在鹽窩集在現在的鹽窩中學前的街上,向東至鎮府大院,向西至鹽西橋西邊的鹽虎路,再由鹽虎路向南向北各延伸數裡或數公裡。
在主街道的集市更是如河流的各條支脈,呈分流狀延伸到各條大街小巷。
鹽窩集設有糧食市、魚市、菜市、布市、牲口市、舊貨市等等,用以滿足人們的各種日常生活所需。
90年代初糧食市、牲口市、舊貨市主要集中在鹽虎上。那時鹽虎路西側是一片空地,是當時的牲口市。每逢趕集十裡八村的人們便牽著或肥或瘦、或大或小的各種牲口來此交易。牛羊歡騰,馬兒叫,好一幅六畜興旺的景象。
90年代初,電氣化、煤氣灶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人們做飯的燃料還是以柴草為主,尤其冬天鹽窩人有燒炕的習慣,所以每逢趕集便會有大大小小的柴草車雲集在鹽路上。也成了那個年代冬閒裡的人們以拾草賣草掙錢的一種手段。
還有一個只有臘月裡才有的集市——鞭炮市。當年鞭炮還允許農戶自家生產製造。在鹽窩最大的鞭炮生產製造村當屬裡八莊村了,幾乎家家戶戶都製造鞭炮。每年進了臘月裡八莊村生產的鞭炮便擺滿了鹽虎路西側的那片空地,為了招攬生意各家都拿出最大最響的鞭炮,爭先恐後的燃放,每到夜晚集遠遠地便能聽到響徹雲霄的鞭炮聲。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安全環保意識的增強,草市、牲口市、鞭炮市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了永久的記憶。
趕集在那個年月,不僅僅是為了購物的需要,趕集更是一種娛樂、休閒的方式。冬閒的人們會在吃過早飯後,三五成群結伴去趕集。經常在村裡早上的路上聽到「嫂子(嬸子)去趕集嗎?」「又一集了?這麼快啊?」「去趕閒集的嗎?」等等這樣的話。逢集必趕的女人往往被戲稱為「集老婆」,「集老婆一集不趕,急鬧舍」(利津方言)。
趕集買不買東西已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在那種氛圍中得到一種快樂。
每到趕集這一天,各種商販從四面八方湧來,在街道的兩邊支起案子,有的乾脆把東西直接擺在地上。當然這其中也不缺乏很多是農戶來銷售自家地裡的物品的。
川流不息的人群,吆喝聲、討價聲、歡笑聲此起彼伏。
農村集市上的商品大都是一些和農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如鐵匠的鐵鍁、鐮刀、犁耙。布市裡花紅柳綠各式圖案的布匹以及針頭線腦等等。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鹽窩集上的商品品種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真的令人眼花繚亂。每走幾步都會被一些新奇的東西所吸引,往往感到自己的眼神不夠用。
要說這趕集,最熱鬧最期盼地還是臘月24的年集。每到臘月24這天,集市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每家店鋪前都貨物如山。各種水果,乾果、魚蝦豬肉,鍋碗瓢盆……各種交易忙的不可開交,每條街都沸騰了。每個人的手裡都提著沉甸甸的年貨,臉上洋溢著歡笑和幸福。
年集圖的是一種氛圍。這種在中國存在了幾百年,幾千年的商業活動,至今還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過年的時候更為突出。如果臘月24這天不去鹽窩集上走一遭,轉一轉,看一看即便家裡置辦下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也沒有年的味道。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可以直接閱讀
心好,命就好!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