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身披藍羽,輕巧地走在蘆葦地裡,鮮紅小嘴不時地啄食蘆葦根部。「最美水鳥」紫水雞現身廈門翔安區,央視新聞聯播4月4日報導後,引發關注。為更好地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紫水雞,昨天,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翔安區農林水利局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門,到翔安區張埭橋水庫巡查。翔安區農林水利局局長連海根稱,正在探討向區裡申請在此設保護點。
而按照之前的規劃,翔安區的張埭橋一帶,將打造成以水庫為主題的溼地公園。接下來,會結合紫水雞保護,聯合規劃等部門,營造好這塊水鳥棲息地。
紫水雞現身張埭橋水庫(感謝「野鳥」供圖)
發現:紫水雞飛入翔安繁殖
張埭橋水庫因新修公路,被一分為二。雖然周邊建設,但溼地環境依然保存,30公頃的水面上,長著成片的蘆葦、水燭草。由於紫水雞生性膽小,廈門觀鳥愛好者還特意用黑色紗布做了圍擋減少幹擾。
觀鳥愛好者「藍圖」早早地從廣東汕頭開車到此觀鳥拍照。昨天已經是他第三次來這了。看到人員眾多,他特意提醒大家要小聲一點。「藍圖」說,紫水雞特別敏感,看到人多,它們就不出來了。
兩周前,廈門觀鳥協會會員來這做鳥類調查,發現紫水雞在此繁殖。2014年,此處也曾見到紫水雞,但這次數量較多。紫水雞在全世界一共有13個亞種,其中華南亞種是在廈門第一次被發現的。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林政處主任科員李俊傑介紹,目前發現的紫水雞是黑背紫水雞,是印尼亞種,不是華南亞種。加上張埭橋水庫,目前廈門共有兩個紫水雞的繁殖點,另一個是在杏林灣中的溼地生態小島。根據廈門觀鳥愛好者觀察,目前有4隻紫水雞在杏林灣生態小島棲息,至少8隻在翔安張埭橋水庫棲息。
部門:24小時看護 擬申請保護點
「原來這裡都是水葫蘆,水葫蘆清理後,生態環境恢復了很多。」翔安區新店鎮副鎮長鄭坤喬稱,附近村民大多不認識紫水雞,以為是普通水鳥。現在,他們已經挨家挨戶告知村民,並動員水庫邊上的養殖戶幫忙24小時看護。
「正在探討向區裡申請在張埭橋水庫設置保護點,更好地保護紫水雞棲息地。」翔安區農林水利局局長連海根介紹,接下來,將在溼地周邊增加警示條幅,並在周邊村莊發放「致村民的一封信」,發動村兩委、老人會共同參與一起保護。同時,森林公安已經和當地派出所聯動,加強聯合執法,24小時進行看護,對捕鳥、電魚等行為進行處罰。
4月~7月是紫水雞繁殖期,李俊傑呼籲,市民及觀鳥愛好者儘量不要打攪它們。按照之前的規劃,翔安區的張埭橋一帶,將打造成以水庫為主題的溼地公園。接下來,會結合紫水雞保護,聯合規劃等部門,營造好這塊水鳥棲息地。
觀鳥愛好者「藍圖」說,看到紫水雞共有7隻,也是他看到最多的一次,而且中心島有紫水雞餵兩隻小崽。還有魚鷹、白骨頂雞,黑水雞、池鷺等多種水鳥。(海都記者 蘭京 通訊員 薛榕 文/圖)
□說汝知影
紫水雞
紫水雞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中型涉禽,共有13個亞種。體長約44釐米。嘴粗壯,鮮紅色,短而側扁;鼻溝淺而寬,鼻孔小而圓,在鼻溝前部下方,額甲寬大,後緣呈截形,橙紅色。跗蹠和趾長而有力,暗紅色;能用腳趾抓住和操縱食物,這在秧雞科中很特殊。兩性同型,體羽大都為紫色或藍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藍綠色。棲息於江河、湖泊周圍的沼澤地和蘆葦叢中。以昆蟲、軟體動物、水草等為食。
紫水雞在中國的數量極為稀少,僅見於雲南西部和南部、福建少數地區。1868年,英國鳥類學家斯溫侯在廈門採集到紫水雞,並將廈門定為紫水雞華南亞種的模式產地。不過在1900年之後,紫水雞有100年左右沒有在廈門出現。